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李濠仲:谷愛凌傷了美國人的心?在中國「收穫」遠超美國

作者:
雖然她在美國品牌代言邀約無數,但她在中國的「收穫」早超越了她在美國所得,本屆冬奧之前,她已得到中國銀行、中國移動、蒙牛等中國企業(包括中國星巴克)近20多項的代言協議,其中甚至有單一代言價碼高達250萬美金。

美國冰上運動明星谷愛凌Eileen Gu選擇代表中國隊出賽

谷愛凌Eileen Gu是美國冰上運動明星,18歲就因為運動場上的優異表現讓自己名利雙收,不僅成為時尚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秘密的簽約模特兒,還得到Tiffany和Adidas的代言機會,本屆冬奧結束,她將進入史丹福大學,賽前她被預估可得到三面金牌。但這樣一位才貌兼具的運動員卻讓美國人感到萬分遺憾,因為她最終選擇了代表中國隊出賽。

Eileen Gu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中國人,成長過程主要由母親教養,母親尤其引領她走上冰上運動這條路。成年後,她對「國籍」的選擇似是無可厚非,但回溯Eileen Gu運動之路,幾乎全是在美國當地養成,她為什麼會選擇代表中國隊,便也引起許多人疑惑。

Eileen Gu所從事的運動,無論器具、場地還是訓練皆所費不眥,過去以來,她確實受到諸多在地美國人的贊助和支持,包括教練費和旅費等等,Eileen Gu則以她驚人的潛力和場上優異的表現作為回饋,加上Eileen Gu個人對冰上運動的專注力和企圖心,證明大家對她並沒有看走眼。

當Eileen Gu(谷愛凌)15歲在義大利贏得第一面世界盃冠軍,在投資運動員上向來相當大方的美國社會,對她自然厚愛有加,2021年她再從冬季極限運動(X Games)贏得兩金一銅,贊助更如雪片般湧入,包括極限運動紅牛、Google、凱迪拉克,以及Apple旗下的Beats by Dre耳機都是她的贊助商,再因為個人外貌搶眼,另外被有世界頂級超模製造機之稱的「IMG」簽約成為旗下模特兒。就像前冬季極限運動金牌得主Jen Hudak說的,Eileen Gu之所以能成為名利雙收的頂尖運動員,除了個人條件,更因為她生長在美國,有機會獲得一流的訓練、一流的教練和龐大的贊助。

進而,美國人對她最終宣布將代表中國隊(同時這意謂她必須放棄美國籍)感到大惑不解,因為就過去以來經歷,她和美國簡直「相得益彰」,美國也確實沒有虧待Eileen Gu,即使具備同樣帶件,也不見得每個冰上運動選手都可以為自己贏得場內、場外如此發展無窮的舞台。

但事實上這樣的結果也未必沒有道理。因為Eileen Gu不只在美國受到肯定,更因為自己中國母親的關係,很快也在中國的冰上運動界打出名號,加上她自己還會說流利的中文,再又迅速於中國圈粉。中共官方電視台還特別拍攝她去北京吃烤鴨和欣賞天安門的特輯,之後再登上中國版的《Vogue》。

Eileen Gu的血緣和在中國備受禮遇的經驗,是否就足已讓她舍美國隊而就中國隊?美國媒體於是進一步探究其因,後來發現,儘管她在美國獲得的待遇已如巨星等級,但當她個人Instagram粉絲成長到24萬時,她不過在個人微博發布一張於北京吃餃子的照片,馬上就得到130萬粉絲迴響。另外,雖然她在美國品牌代言邀約無數,但她在中國的「收穫」早超越了她在美國所得,本屆冬奧之前,她已得到中國銀行、中國移動、蒙牛等中國企業(包括中國星巴克)近20多項的代言協議,其中甚至有單一代言價碼高達250萬美金。

有了這樣的比較,或許就不難理解Eileen Gu應該是權衡利益後,最終選擇代表中國隊出賽。問題是,Eileen Gu曾在中國的Vogue和Elle雜誌上大談「反種族主義」(顯然針對美國而來),但當有媒體針對中共對待維吾爾人的方式已被多個國家指為種族滅絕,且多有侵犯人權的事跡,問她如今卻由北京舉辦奧運是否有違奧運精神,Eileen Gu全拒絕評論(她不選擇代表中國隊,或許就不會有人特別問她這個問題)。再者,當有媒體以她這是否意謂已棄了美國籍(中國不允許雙重國籍),Eileen Gu也顧左右而言他,曾說「沒有人可以否認我是美國人,也沒有人可以否認我是中國人。」且強調「體育是不看種族、性別、宗教和國籍的,一切只為挑戰人類的極限」。

美國是多元種族的社會,也是自由的社會,Eileen Gu可以是美國夢的成功模範,但或許正因為她最後是以這樣的方式為自己嫁接到「中國夢」,才會在美國社會引起這麼大的議論。或者就如同Jen Hudak所說,Eileen Gu其實也是典型的機會主義。2014年,同為冬季極限運動選手的Jen Hudak因為膝蓋受傷,退出了職業運動生涯,之後則和同好一起創立Ecapod Trailers(露營裝備公司),並轉而贊助美國選手,促成許多獎牌回流美國。對照Eileen Gu,美國人應該更慶幸這個國家還有Jen Hudak。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07/1705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