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芬蘭化」啥意思?污辱性極強?危機解決之道?

近期「芬蘭化」概念再度被提出,引發了部分芬蘭人士的不滿。芬蘭前總理斯塔布(Alexander Stubb)在推特上強烈質疑馬克龍使用「芬蘭化」這個詞,他還對媒體表示,對蘇立場是芬蘭歷史上的一個「痛點」,「芬蘭模式」不適用於烏克蘭。

當地時間2022年2月21日,烏克蘭盧甘斯克地區,實拍俄烏邊境檢查站。俄烏局勢升級,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將大批平民撤離到俄羅斯。來源:人民視覺

簡單的說,芬蘭在冷戰期間既不能得罪蘇聯,也不能糊弄西方,既渴望被當作西方國家,又不能被蘇聯視為威脅,以至於芬蘭不能加入北約、不能發行反蘇刊物,甚至要允許蘇聯帶走從蘇聯的叛逃者。不願意,但又不得不屈服於因地緣政治巨大壓力的妥協,就是芬蘭化。(知乎網友)

烏克蘭與「芬蘭化」

所謂烏克蘭的「芬蘭化」,大意是烏克蘭可在承諾不加入北約的同時,自由選擇國內的政治制度,以及與西方的政治和經濟聯繫,避免對俄羅斯形成制度性的敵意和威脅。

俄羅斯總統普京曾多次明確表示,北約繼續向東擴張是絕不可接受的。馬曉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俄羅斯此次通過戰爭的手段,徹底叫停北約東擴,甚至回推北約過去擴張成果,是對自身戰略縱深的底線進行維護。

在戰爭前,「芬蘭化」或其理念是歐洲國家試圖化解烏克蘭危機的倡議。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在前往莫斯科的飛機上透露,讓烏克蘭「芬蘭化」是他與普京討論的方案之一。

但在2月8日,馬克龍與澤連斯基舉行新聞發布會時,否認是他提議讓烏克蘭「芬蘭化」的。但他依然表示,中立政策是「一個擺在桌面上的選項」。

「芬蘭化」或稱「芬蘭模式」,其實是對芬蘭在冷戰期間對蘇聯政策的總結,泛指一個國家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不挑戰更強大鄰國的決定。

這一詞彙其實並非起源於學術界,而是來自於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西德政治辯論,政治家用以嘲笑對方過於屈服美國的政策。隨著冷戰的結束,芬蘭加入歐盟,「芬蘭化」已成為了一個過時術語,很少再被提及。

不過,隨著烏克蘭危機的演進,這個老舊的詞彙又再一次被翻了出來。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2014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實現烏克蘭的「芬蘭化」是解決當前烏克蘭危機的有效方式。烏克蘭不能選擇一方而反對另一方,應該成為連接東西方的橋樑。

這一觀點後來又受到了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者布熱津斯基的加持。他在2014年一場研討會也表示烏克蘭可以仿效「芬蘭模式」,即可向歐盟靠近,但同時保持與俄羅斯的關係。

芬蘭當年是怎麼做的?

實際上,「芬蘭化」從發明之始,就帶有貶義。所以許多芬蘭人並不喜歡這個單詞,他們覺得用這個詞概括那段艱難歲月,是不合適的,甚至有點冒犯。

1939年,蘇聯對芬蘭提出領土要求,遭到芬蘭的拒絕,但蘇聯對芬蘭形成壓倒性優勢,在交戰後,芬蘭不得不割地賠款。

1948年4月,為防止西方國家通過芬蘭發起進攻,蘇聯與芬蘭簽訂了《蘇芬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這份條約得以讓芬蘭在冷戰中成為中立國。在此後的幾十年中,為了和蘇聯保持良好的關係,芬蘭凡事小心謹慎。

在外交上,芬蘭不加入北約,在很多國際事務上接受蘇聯的指導。在內政上,政府禁止反蘇的言論,直到冷戰結束後,芬蘭才在外交上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開始加入歐盟,但芬蘭始終沒有加入北約,擔心在這一議題上刺激俄羅斯。

近期「芬蘭化」概念再度被提出,引發了部分芬蘭人士的不滿。芬蘭前總理斯塔布(Alexander Stubb)在推特上強烈質疑馬克龍使用「芬蘭化」這個詞,他還對媒體表示,對蘇立場是芬蘭歷史上的一個「痛點」,「芬蘭模式」不適用於烏克蘭。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知乎/第一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21/172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