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你嘴上說的,就是你的人生(圖)

作者:

 

 

你有沒有留意過你經常說的話,也就是我們的「口頭禪」,你為什麼經常說這句話,背後的深層期待是什麼?

其實,一個人的口頭禪,就是來自他潛意識的聲音,而潛意識則會引領你的選擇和人生

一位心理諮詢師朋友說,大多數諮詢者都有一句口頭禪:煩死了。

她曾建議一位來訪者,如果想生活變好,先從改掉口頭禪開始。來訪者反而非常驚訝,自己居然這麼愛說「煩死了」。

我們最常脫口而出的話,是我們對事情的固定語言反應模式,也暴露了我們的心態、性格、運氣,甚至命運。

心理學家墨菲說:我們人人都是自己命運的預言家。

你嘴上說的話,就是你的人生。

196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創造了「自證預言」的概念。

默頓認為,人會不自覺地按照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讓預言真的發生。

比如歷史上很多次產品短缺,都開始於一種「某樣東西可能會短缺」的傳言。

如果你相信它真的會短缺,就會跑去商店裡囤積這種物品,囤積的人多了,商品售罄,短缺就真的發生了。

於是,人們相信,最初的預言果然是真的,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們的行為讓這種預言變成了現實。

因此,默頓估計,「自證預言」總是始於正在發展的情況的錯誤解釋,當足夠多的人表現得好像這個預言是真實的,就能讓這件事情成為現實。

曾是錯誤的事情被人們的行動變成了真實的,事後看來,貌似這種事情一直都是真實的。

1968年,兩位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

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心理學家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心理學家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8個月後,心理學家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而且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

心理學家認為,老師們收到了暗示,會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的期待,也會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語言等方式,將這種認可和期待傳遞給學生。

學生收到了老師的正面暗示,為了讓這種期待成真,就會積極學習,不讓老師失望。

如此循環往復,這些學生的智力發展、學業成績、社會行為等等,都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讓期望成為現實。

 

 

他人的暗示,在一次次重複中,會變成我們的自我暗示。

一個女孩,每天耳邊都重複著一種聲音,「女孩最好的出路,就是嫁個好人家」。

她往往會有兩種結果,大多數孩子會把這種判斷作為一種預言,用消極的行動來反覆證明「我不必努力學習,只有嫁個好丈夫才是最好的出路」。

只有極少數人在聽到這種判斷時會產生懷疑:他說的是真的嗎?

心理學家克勞德·斯蒂爾和喬舒亞·阿倫森在1995年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讓美國白人和黑人參加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RE)。

GRE是很多大學招收研究生的入學考試,難度較大,也是讓學生們焦慮的根源。

實驗者告訴一半的受試者,他們正在測試他們的智力,從而增加受試者的心理壓力,而另一半受試者則沒有被告知這是在測試智力,也沒有感到那麼大的心理壓力。

結果發現,不管受試者是否被告知這是一個關於他們智力的測試,白人學生的表現都是一樣的,而黑人學生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更笨的」,受到很深的成見威脅,所以在他們知道這項測試會展示他們真正的智力水平時,就會表現得更差。

實驗者認為,對黑人的負面社會印象攪亂了他們的思想。

他們時刻想擺脫帶有成見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們在完成題目時,腦子裡會產生一些不受歡迎的想法,並發出噪音。

而那些沒有恐懼感的白人學生則更集中精力用於答題。

同樣的實驗在不同的性別、國籍以及不同情境下重複開展,心理學家稱之為「成見威脅」。

一個人被認為是愚蠢的,對自己就會產生懷疑,行為會變得猶豫、消極,這樣一來,他會不斷驗證自己果然是愚蠢的,從而真的成為一個愚蠢的人。

曾經聽過一個大學生的分享,他初中時無意間拿到了學姐的生物筆電,那個學期的生物成績也提高了一點,老師隨口表揚他,「潛力很大」

於是下個學期開學時,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我要參加生物學競賽,我潛力很大。」

之後,他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生物課上,成績越來越好,也讓他更加相信,自己真的還有很大的潛力。

對自己實力的確認,帶來了更多的熱情和投入,更多的熱情和投入,又帶來了更多的成就……良性循環就開始了。

後來,他在生物競賽中拿到了92分,是學校里為數不多超過90分的人,雖然沒有進入最後的決賽,卻收穫了更無價的東西——對自己的認可

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被你認為是真實的事情,只要經過足夠時間的積累,最後就會變成現實,也就是我們說的「夢想成真」。

如果一個人認為他的伴侶不愛他,他會把對方小的冒犯理解為大的傷害,這會導致一種被拒絕的感覺,從而讓伴侶真的開始疏遠他們;

而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擁有最好的婚姻,就會不遺餘力地發現生活里每一個值得紀念和感恩的美好,讓家庭成員感受到溫暖和放鬆,於是真的構建出美好的家庭……

一個積極的預測,會讓你做出更多正向的行為和努力,結出好的結果;而一個消極的觀點則會導致消極的行為,最終驗證了那句話:怕什麼,來什麼。

《吸引力法則》的作者朗達·拜恩說:巧用語言和念力,就如同擁有超能力,完全可以過自己夢寐以求的人生。

如果你對生活有什麼美好的期待和願景,不妨勇敢地說出來。

「我自信勇敢,遇到任何考驗都會迎刃而解」;

「我身邊的人都很愛我,我要成為一個值得被愛的美好存在」;

「日子正在變得越來越好,我的每一天,都在不斷成長」……

當你把這些美好願景變成強大的自我暗示時,你的情緒、行動,都會朝著讓這些期待發生的方向而努力。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06/173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