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陳美華:戰爭令歐洲反思也可能改變中歐關係?

作者:

烏克蘭首都基輔市郊的布恰鎮(又譯為布查)數百位平民遭俄軍殺害,有從後腦行刑式槍殺、四肢被切斷虐待、女人遭到性侵、兒童被殺死、自行車騎士被射殺。俄軍暴行引發全球公憤,歐洲國家驅逐了超過200名俄羅斯外交官,西方陣營對俄羅斯制裁升級,歐盟7日表示已通過禁止進口俄國煤炭,以及對俄國船隻關閉歐盟港口。七大工業國集團7日也祭出新的對俄制裁。

俄羅斯稱布恰殺戮是捏造的假消息,中國說這令人不安,又說應該調查清楚,要各方保持克制。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讓歐洲人深刻反思與威權國家打交道的方式,檢討對俄政策,也看清楚與俄羅斯沆瀣一氣的中國真實面目。這場戰爭改變了歐洲,將如何影響歐洲對中國的態度?

環球時報說,"雖然烏克蘭危機把很多事情的節奏都打亂了,但並沒有改變中歐關係的基本面"。是這樣嗎?

中歐關係可能質變

 

 

4月1日中歐舉行峰會,歐盟希望通過峰會向中國施壓,要求北京不要幫助俄羅斯,但是習近平並不熱衷談論烏克蘭議題。

美國聖湯瑪斯國際研究與當代語言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葉耀元表示,中歐關係的基本面在短期內不會有明顯變化,但長期可能改變。他說歐盟當前首要考量如何安置數以百萬計的烏克蘭難民,如何應對歐洲的糧荒和資源短缺,歐盟現階段急需取得停損點。長期來看,由於美歐對於這場戰爭站在同一陣線,同出一氣,如果作為全球最大糧倉和全球最大糧食出口國、以及世界第一大石油儲備國的美國,能在糧食和能源方面大量補給歐洲,增強美歐貿易的連結性,那麼如果美國更強硬抗中,歐洲會跟美國站在更齊一的態度。所以長期來說,歐洲有可能更加抗中,這前提要看美國對歐洲的政策。

葉耀元指出目前立場比較抗中的主要以美國和五眼聯盟、四方對話(QUAD)的國家為主,法德比利時等歐洲傳統民主國家的態度並不明確。但如果歐洲的經濟命脈和美國更緊密結合、有更多的互賴性,歐洲將更與美國靠攏,"中歐關係質變是有可能的"。美國在北約提供更多軍事支援,也會使美歐走得更近。所以中歐關係短期內大概不會出現質變,"但是長期來看,歐洲的外交政策有可能會被美國帶著方向走,這個時間點成熟的話,中歐關係就可能產生變化。"中國能提供歐洲的是廉價勞工和市場,但在能源和糧食這部分,中國的產業結構不一定能補上。

歐洲面臨二戰後最嚴峻的安全危機,4月1日中歐舉行峰會,歐盟通過峰會向中國施壓,要求北京不要幫助俄羅斯,但中國並不熱衷談論這個話題,當歐盟領導人聚焦烏克蘭危機,習近平表示希望歐盟奉行自主的對華政策,暗示歐洲與美國走得太近。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以"聾人對話"形容這場峰會,說中國只想講自己的話,既不想談烏克蘭,也不願意討論人權等議題。

台灣歐盟中心執行長鄭家慶說,安全議題向來不是中歐高峰會的重點,但是由於中國與俄羅斯有緊密的戰略夥伴關係,西方國家關注中國對俄羅斯的態度,歐盟希望中國至少不要協助俄羅斯。歐盟希望通過中歐峰會這種制度性的定期溝通平台,以既有管道與中國溝通,但中國並不想談這個議題,結果各說各話,彼此都沒有聽彼此說的話。

戰爭使歐洲全面反思

 

 

俄軍暴行引發全球公憤,歐洲國家驅逐了超過200名俄羅斯外交官,西方陣營對俄羅斯制裁升級。

開戰之後,歐盟通過一系列制裁俄羅斯和加強歐洲安全防衛的政策,首先歐洲議會內部對烏克蘭問題展現了"空前的團結",針對烏克蘭的歐盟候選國地位、將俄羅斯從SWIFT系統中移除,以及第一輪制裁方案和財政援助都以閃電般的速度完成投票。此外,歐盟部長理事會通過"戰略指南",決定組建5千名"歐洲軍"聯合部隊快速應對危機。北約組織與七大工業國集團外長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開會討論北約的《新戰略概念》,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說,新戰略聚焦俄羅斯和中國對民主價值觀構成的挑戰。日本韓國首次獲邀參加這場會議。

戰爭使歐洲全面反思,但是歐洲真的改變了嗎?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讓歐洲人反思與威權國家打交道的方式,檢討對俄政策,也看清楚與俄羅斯沆瀣一氣的中國真實面目。

葉耀元說,中歐關係還沒有出現變化,但是歐洲內部其實已經質變。歐洲過去認為戰爭很遙遠,現在全面反思如何減低與俄羅斯經濟和能源的互賴性,也反思和平的態勢被打破之後,如何確保和平不再被破壞,例如德國提高了軍事預算,芬蘭和中東歐等國也出現不同的討論,總體來說,歐洲國家在安全防衛方面正在做更多努力。

而這場戰爭如何結束,關係到歐洲對俄羅斯的作法,葉耀元說,如果最終普京下台,俄羅斯變成一個更開放自由的國家,歐洲對俄羅斯態度會改變,這也可能影響中歐關係,如果俄羅斯變成一個親歐國家而非獨裁國家,中國的壓力會更大,中國將成為少數跟西方價值觀不同的國家。那麼中國的外部壓力愈來愈高,中共對人民的壓制會愈來愈大,維穩可能更強烈,以確保內部沒有反對聲音,可能將更極權、更暴力,中國可能更加被孤立。

鄭家慶說,開戰之後"歐盟確實改變了",歐盟以往對於安全議題都采"拖"字訣,會員國總是意見紛陳,難有共識,但歐盟現在對於安全議題變得積極,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以來,歐盟已接連發布多項政策,在安全議題上從被動轉為主動。戰爭讓歐盟認知到需有更多共識來推動政策。

鄭家慶說,歐盟對於安全議題的積極性來自於會員國和歐洲人民的支持。以往會員國並不支持,歐洲人也不認為歐盟在安全上需要扮演什麼角色,認為和平唾手可得,也讓歐洲人認識到2012年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是有道理的。歐盟當初成立目的並不是為了經貿或就業,而是為了維持戰後和平,避免三次大戰,但過去這種說法不受人民喜歡,歐洲人以前認為和平時期為何把預算花在安全上,但戰事爆發使歐洲人意識到唯有自己先準備好,才有可能面對未來挑戰。

鄭家慶指出,這場戰爭讓歐洲有改變,也有所不變。不變的是保持對話,因為那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維持順暢的溝通管道有助於未來衝突或歧見加深時的溝通。歐洲認為維持跟其他國家對話是必要的,儘管這次中歐峰會沒有太多成果,但是至少碰面了,雖然是"聾子對話",但至少有對話,通過其他議題的合作或許能緩和彼此關係,至少讓中國願意在對話平台上跟歐洲交往發展。歐洲還是需要中國市場,無法將中國推向完全的對立面,中歐對彼此都有期望。

德國開始檢討重商主義外交

 

 

歐洲面臨二戰後最嚴峻的安全危機,有分析指出這場戰爭可能將再持續一段比較長的時間。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副教授崔琳說,這場戰爭讓歐洲各國重新檢討對俄政策,特別是德國開始檢討它奉行的重商主義外交,長年對俄羅斯和對中國的經貿高度依賴。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時期的前外長施泰因邁爾近日受訪表示他長期支持北溪二號輸氣工程的立場顯然是個錯誤,坦言當年對俄羅斯的政局發展做出了誤判。崔琳說,新冠疫情已使全球重視供應鏈的安全風險,這場戰爭進一步敲響警鐘,也因此有專家提出全球化可能減緩甚至中斷的看法。

十年前,諾貝爾委員會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給歐盟,讚揚歐盟在二戰後,60多年來在歐洲最血腥戰爭的敵對國家之間,打造和平與和解,推進歐洲的和平、和解、民主和人權。如今,和平遭受破壞,在戰火中驚醒的歐盟正努力做出改變,捍衛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09/1732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