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走進美國東協峰會現場
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張杰博士,周刊《九頭鳥:自由言說》創辦者,「張杰點評」(YouTube)主持
俄烏戰爭炮聲仍在轟鳴,而東協八國領導人與拜登總統卻於5月12-13日兩天聚會美國白宮。這是史無前例的美國與東協間的外交事件,賦有重要的象徵意義。考慮到拜登將在5月晚些時候前往首爾和東京訪問,並參加在東京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峰會。這兩件美方主導的外交活動無聲地表明,印太地區仍然是華盛頓的優先事項,而且目前已經在加緊戰略部署了。
一、美國與東協(ASEAN)各成員國領袖的白宮峰會
1、離開東協不成席
2022年5月12日,美國和東協建立夥伴關係45周年,美國邀請東協(ASEAN)各成員國代表至白宮舉行為期兩天的峰會。
這一地區對於印度-太平洋地區來說,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地位,處於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樞紐位置,是海上戰略通道的必經之地,全球貿易的海上運輸多經過此地,與此同時,這一區域飽含了領土主權、海洋權益、海上安全和地緣政治的複雜博弈。
美國務院就此次峰會發表聲明說,自1977年以來,美國一直堅定不移地支持東協及其在印太地區的核心作用,美國-東協峰會就是要進一步推進美國與擁有6.5億人口的東協國家長期以來的關係。
東協的核心地位,並非是它具有主導印太地區的實力,而是指相關大國把它視為影響大局的關鍵性的力量。大國要主導印太,就必須獲得東協的聯手。但東協的性質和能力決定了,僅僅它自身是無力主導矛盾重重的印太地區的。然而東協作為關鍵性因素,使每個希望「逐鹿」印太的大國,主要是美國與中國,都必須強調東協的角色.
作為關鍵砝碼,在印太這個桌大宴會中,離了東協不成席。
近些年來,東協在經貿上與中國關係較密切,而在地緣政治與安全上則依賴美國較強。這種情勢,自川普時代以來雖然有了一些變化。但是,鑑於近年由東協發起,由北京加入並主導的有日韓澳新等參加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在印太地區有主宰地位。
美國顯然對這一印太地區的經貿格局是不滿意的。拜登擬於訪日期間宣布成立IPEF,一個新經濟組織「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以對抗中國主導的RCEP。
這次美國與東協的白宮峰會,除了加強雙方固有的地緣政治與安全上的聯繫外,也有為即將提到議事日程上的IPEF(印太經濟架構)預熱的功能。拜登投石問路,邀請東協來訪,白宮峰會正是戰略變化的關節點。甚至有輿論認為,東協正在遞上投名狀。
2、東協內部外交立場差異
當然,在東協內部各國,對美中兩大國的態度也是有差別的。
「越南、新加坡和菲律賓在較小程度上更傾向美國,而柬埔寨、寮國和汶萊則傾向中國。斷層線開始於2012年柬埔寨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的時候,當時東協45年來第一次未能就南中國海問題發表聯合聲明。」他說,自那以後,就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咄咄逼人的做法,東協成員國的態度一直兩極分化,越南和菲律賓在反對的一極。其他國家雖然不滿,卻不願得罪北京這個區域性霸權兼經濟市場。
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在美國東協峰會現場。
3、東協何以轉向?
俄烏戰爭,使總體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促使東協轉向有以下幾個動因:
1)自從川普政府首次公開定義美國的「戰略對手」為北京後,雖然政府換屆,但這一定位並未轉變.拜登當局甚至聯合英日澳加等盟國,對北京的戰略定位長期化凝固化了。
2)俄烏戰爭,雖然一時間將美歐的注意力轉開了一陣。但兩個多月過去,情勢已經清楚,俄羅斯將比戰前更加虛弱,其作為西方「戰略對手」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從而凸顯了印太地區及美國的印太對手的戰略重要性。
3)俄國提前從美國的競爭戰略中退出「一線」。北約雖總體仍由美國領導,但戰後將劃分為兩翼:大西洋一翼主要由歐洲盟友和烏克蘭和牽制俄國。印度—太平洋一翼則由美國投入主要精力和資源,聯手日本澳大利亞東協對付北京。這種戰略資源的分配,其勝算更大。
東協顯然看清了目前國際態勢的重要變化,順應美國戰略趨勢。雖然內部參差不齊,仍然一起遞上了投名狀,改變了過去躊躇游疑的心態。
正如拜登表示,在華盛頓舉行的特別峰會標誌著美國和東協的關係進入「新時代」。
所謂「新時代」,就是東協在會後的聯合聲明中承諾,將在今年11月與美國關係升級為「有意義、實質性和互惠互利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而其更深邃的意涵則是,美國正式開啟了與印太地區關鍵區域聯手,與首要對手北京持久競爭的序幕。
東協國家確認了美方意願決意迎合華盛頓,構建新時代的基於大國競爭背景下的東協與美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且這種關係是「有意義」、「實質性」和「互惠互利」的。
這份「聯合聲明」指出,東協國家將與美國共同應對新冠疫情大流行、強化衛生安全、共同實現經濟復甦、加強經濟聯繫、共同實現經濟復甦、加強經濟聯繫和互聯互通以及促進海事合作等。
如果將「聯合聲明」的內容與美方此前披露的「印太經濟架構」的規划進行對照比較的話,就會發現「如出一轍」,亦即表明,東協全盤接受了美方圍繞此次會議提出的「倡議」——實際完全覆蓋了「印太經濟框架」的構想。
白宮圍繞此次會議所預設的主要目標達到了。
這次峰會,使美國真正的印太「鐵幕」開始降下。
華盛頓:美國與東協領導人舉行的首次峰會。
二、『太平洋鎖鏈』成型——拜登即訪韓日
1、何為『太平洋鎖鏈』?
拜登擬於訪日期間宣布成立新經濟組織「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以對抗中國主導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這個架構對美國和日本都非常重要。
美國跟這些國家已有雙邊或多邊的盟約,日本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軍事盟國,也必須與這些國家簽署軍事協定,橋接美日盟邦的軍事關係,在印太地區形成網狀的有效區域聯防機制。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往西出訪連結盟友,目的是印太戰略和印太經濟架構,再與秋葉剛男和岸信夫往東訪問美國華盛頓的外交行程拼圖拼起來,整個戰略藍圖大概就會在5月23日拜登和岸田文雄的美日峰會和QUAD展現出來,日本的戰略布局是跟美國連動的。
日相岸田文雄近日訪問東南亞和英國,是在聯結美國的印太架構。
再加上原已存在的四方框架的QUAD和美英澳同盟的AUCUS,都包括在美國設想的印太架構之中。
如果一切如其預想,那麼一條鎖住赤龍的『太平洋鎖鏈』將被打造成型。
所謂『太平洋鎖鏈』,就是連接西太平洋南北海域的三條島鏈,是印太戰略的重心。
太平洋鎖鏈是美國目前在亞洲戰略部署的重點,而它所要圍困的主要目標就是中國,其次為俄羅斯、朝鮮。『太平洋鎖鏈』是以太平洋上的第一島鏈為基礎,東起靠近北極的阿留申群島,日本四島,韓國是這條鎖鏈的中心,而台灣和關島則是中軸,其一直延伸至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新加坡、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等。
第一島鏈
是指北起阿留申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台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位於朝鮮半島南方的韓國有的時候也會被視為第一島鏈的一部分。
第二島鏈
是指北起伊豆群島,經小笠原諸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島、關島、雅浦島、帛琉群島、哈馬黑拉島。
第三島鏈
是指北起阿拉斯加,經夏威夷群島延伸經某些美屬太平洋島嶼直至美國重要盟國澳大利亞、紐西蘭。
上述太平洋鎖鏈戰略,主要是指地緣政治的安全戰略。
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表示,華盛頓與東協領導人舉行的首次峰會,標誌著美國與東協關係「新時代」的開始。(美聯社)
2、從『太平洋鎖鏈』走向全方位的印太戰略和印太經濟架構
但美日的戰略目標不僅於太平洋鎖鏈戰略,這裡必須加上經濟戰略的部署。最後達成的是印太戰略和印太經濟架構。這才構成了全方位的戰略。
為了這個印太安全架構和印太經濟架構探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4月29日一連出訪8天,訪問了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之後轉赴歐洲訪問義大利和英國。5月5日和英國對於日本自衛隊和英軍聯合訓練等的《互惠准入協定》(RAA),原則上達成了共識。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2日與歐盟領導人會面並發表聯合聲明,針對制裁俄羅斯進行合作,同時因應中國崛起,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協作。日歐聯合聲明對中國開展活動的東海和南海局勢表示嚴重關切,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並再次提及「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
岸田首相實質上是為美國總統拜登的印太戰略進行「超前部署」,有計劃的「橋接美日盟邦的軍事關係」,為拜登5月底訪問東京的美日峰會和四方會談做準備。屆時,美國的印太戰略和印太經濟架構就將成型,浮出水面了。
倘能如此,俄烏戰後,我們看到的世界格局,大體上可以說是:合縱圍堵:太平洋鎖鏈成型;連橫斷裂,歐亞國俄中受困。這裡可以預見北京的「一帶一路在未來的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