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文人為什麼喜歡蘭花,其實與命運和心情有關

松竹梅世稱「三友」,但松無香,竹無花,梅無葉,而蘭花則「獨並有之」,因此古往今來常常成為文人們的詩畫話題。但是,由於各自的境遇和心情不同,對蘭的解喻很不一樣,這在他們的詩、詞和賦中可以見到。

文人為什麼喜歡蘭花,其實與命運和心情有關

相傳,孔子周遊列國不得重用,見空谷蘭花而傷感,曾作《猗蘭操》,儘管許多人認為這首辭不是孔子所作,但卻對後來產生了很大影響,以至後人多仿其意抒發懷才不遇、嘉不獲用的深沉感慨。《猗蘭操》中寫道:「習習谷風,以陰以雨。之子于歸,遠送於野。何彼蒼天,不得其所。逍遙九州,無有定處。世人暗蔽,不知賢者。年紀邁逝,一身將志。」辭中幽怨悱惻,尤其是後面三句,充分反映出孔子晚年的心態。

文人為什麼喜歡蘭花,其實與命運和心情有關

張衡在《怨篇》中就假借蘭花寫到:「之子云遠,我勞如何」,意思是我這樣的俊才被遠隔不用,心裡的痛楚是無法訴說的。

李白一生生性豪放,但在天寶三年,長安的三年生活飽受權貴小人排擠,心情十分鬱悶,在組詩《古風》的第38首,也借詠蘭說道:「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以孤蘭自比,抒發抱負難施的感嘆。

再如嵇康的《酒會詩》,陳子昂的《感遇詩》等,也借詠蘭來排解失意時的心情。就算是超脫的陶淵明,也借蘭說出了隱居的無奈:「覺悟尚念還,鳥盡廢良弓」。許多文人的詠蘭,大多數是透著悲、隱的意思。

文人為什麼喜歡蘭花,其實與命運和心情有關

但文人與文人之間也是不同的,像齊白石老人,晚年才得以成名,歷經的坎坷讓他對艱難已經麻木了,看到的多是欣欣的一面,在《蘭》中就直露一股清逸之氣:「一春谷口雨如麻,水洗風吹葉倒斜。移入室中須坐久,自聞香氣勝群花。」很有點「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的意境。

細細看來,詠蘭大多是在表訴一個人的心境,李世民有一首《芳蘭》,作為一代盛世君王,寫得詩意開闊,頗具大唐氣象:「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文人為什麼喜歡蘭花,其實與命運和心情有關

話說回來,我覺得文人們好象從來也沒有甘心做一個純粹的文人。

文人博覽群書,因此使他們逐漸地變成了一個思想者,他們的許多見地常常要超出常人。他們的深邃,使得他們經常壓抑不住地「蠢蠢欲動」,尤其是幾杯酒下肚之後,便忘情地「指點江山」。

但是,古代文人的思想大多是在絕望以後才產生的,往往是碰了壁,甚或碰得頭破血流之後才頓悟起來,而在這之前,他們常常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理想一旦破滅,思想便出生了,脫胎換骨出來的思想便一定回頭去審視原來的理想,而這種審視常常帶有偷窺的味道,小心翼翼,因為他們不願觸碰到內心的那種孤敖。這種審視通常會產生兩個結果,一種是櫱盤後的新生,另一種是絕望,然後從絕望走向空虛。前者,是滿身血痕的在荊棘中勇敢地站起。而後者,則出現了一種另類的寄託,如華的時間在一種虛無的寄託中悄悄地流淌,直到源竭水枯為止。

文人為什麼喜歡蘭花,其實與命運和心情有關

文人們常常是一個時代的先知者,但是由於他們的個性原因,也非常不幸地常常成為犧牲者。他們往往缺少一種彈簧的性格,比如外力過於強大時便收縮起來,蓄勢待發,外力一旦撤去,便重新蹦起來,跳得更高。

在很多情況下,「等待」是十分重要的,但需要強大的堅忍性格,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趣關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24/1752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