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清零」大計面前橫著一個大問題:小麥夏收

全國穩定經濟大盤會議,據說領導說過這樣一段話:所以這裡我特別強調,今年夏糧要豐收了,就給全年穩定物價吃了一個定心丸。所以夏糧收割已經形成的這樣一個收割鏈一定不能斷。我們現在從湖北可能已經開始了,由南往北機器收割,專業設備收割,已經有若干年的習慣,各地一定要保障,不管你有什麼問題發生,該怎麼處理怎麼處理,但是小麥的收割入庫,這是同樣的大事,誰都不能在這個問題上慢待,甚至找各種理由。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由南往北收割是什麼意思?收割鏈又是什麼意思?

一、小麥夏收高度依賴跨區收割機隊

每年小麥收割的時候,都是農村最忙的時候,小麥夏收的特點就是時間緊、任務重、人手不足。

十多年前,不管是外出打工的,還是在外地上學,出差工作的,到了收麥子的季節,都會趕回老家幫忙。農村的小學,初中,高中,每到收割小麥時,學校都會放兩個星期的」麥忙假」。

以前,在中國北方,在收割季,有以收割麥子為職業的人,被稱為麥客。他們像候鳥一樣,輾轉各地,由北向南,一路收一路走,用汗水換取微薄的收入謀生,也緩解了農村小麥夏收人力不足,避免了因收割不及時而造成的減產減質。麥客中的一部分人,是早熟區的農民,在自家收割完後便前往相對晚熟區收割。

麥客至少在明清時的中國地方志中就有記載。「文革」十年裡,麥客銷聲匿跡,直到家庭承包製實行後麥客又出現在關中農村。

後來,農業機械化逐漸普及,收割方式,也從原來的鐮刀割麥子,牛拉打場,人力揚場收穫小麥,變為小型收割機收割晾曬,再用脫粒機脫掉麥子晾曬。最後,發展到近年的大型收割機快速收割。小麥收穫季節也從原來的十多天,縮短到現在的不到一周時間。

收割機隊的工作,除了開收割機,還有購機、找活、規劃、議價、收割。在市場看不見的手的調配下,這一行已經高度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

由於農作物收穫具有季節性,再加上自身大量投資,收割機隊必需不斷投入工作才能賺回投資與工資,所以,他們輾轉全國,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職業收割機隊,跨越的範圍也更廣了。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機走南闖北收割小麥,跨區收割機手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麥客」。

與此同時,由於大型收割機隊具有更到的效率,成本更低,農民也逐漸賣掉了自己的收割機,對外地跨區作業的收割機依賴性極大。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說法,2021年,預計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這當中,小麥的機械化又是最高的。

根據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發布的《2020年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統計公報》

小麥高度依賴機械化收割

二、收割隊的流動遭遇疫情

每年,第一波莊稼將熟之際,收割隊就會踏上追趕農作物成熟的旅程。

根據另一位快手創作者隗小孬(快手ID:73273587)的分享,每年5月中旬,他的車隊從湖北開始收割,途經河南、河北、天津,拐道內蒙古、寧夏,再至東北,一直忙到12月。在中原地區,隗小孬主要收小麥和玉米;到了東北、內蒙古,則是高粱、穀子、蕎麥、小麥、油麥、大豆等作物。收割機需要依靠卡車運輸,運輸收割機,也是農忙時節高速路上的一道風景。

進入5月份,正是冬小麥成熟時期,從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等小麥主產區依次收穫。往年的這個季節,都會有大批的農民工朋友「回鄉收麥」,絡繹不絕的聯合收割機都會蜂擁而至。

但今年情況可能不一樣,有人在網上發帖說:很多農民都發現了不對勁,往年小麥成熟前一個月,高速路口,各村路口,都會停靠大量大型收割機,今年一台也沒看到。

由於疫情,各地出台了嚴格的隔離政策,另一方面,從農業部到基層,也出台了一些綠色通道政策,但兩個政策夾擊之下,這些收割機能拿到通行證嗎?他們可以在服務區上廁所嗎?他們每到一個省,一個市都要隔離14天嗎?他們還能順利的轉戰大江南北嗎?答案恐怕都不樂觀。

顯然,如果無法順利流動,這一行就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機手每年都會有不小的固定支出。大型聯合收割機價格在10-30萬元不等,其中一些型號會獲得15%-25%的政府補貼。除了購置收割機,對跨區作業機手來說,買車是另一筆支出。一輛貨車約16萬元,油錢、車損、維修保養等,都是需要花錢的地方。現在,他們的收入成了問題。

收割隊無法流動,小麥收割,也會遭遇嚴重問題。

沒了收割機,只能用鐮刀割麥子了。缺人手,找親人朋友回家幫忙,也要他們能回家啊!他們也需要隔離。返鄉之後,要核酸報告,如果是重點地區回來的,或經過了重點地區,又要隔離,少則7天,多則14天,還要花費3000元或更多。

一旦不划算,農民就只有放棄。所以,今年沒有出現大量的農民工返鄉收麥的情況。不要要求農民講大局,當相關部門不聽中央招呼,不講大局,層層加碼的時候,怎麼能要求農民講大局呢?

小麥收割,連學校都要放假,可見對人手的需求有多麼巨大。現在收割隊來不了,親人不能回家幫忙,當地怎麼找人填補這麼大的空缺?

小麥收割耽擱不得。成熟後不收割,小麥籽粒的養分將會流回秸稈,導致籽粒重量減少;籽粒會脫落到地里,遇陰雨天易長霉;或在穗上的麥粒發芽,這都會造成減產。耽誤了收割還會耽誤接下來種玉米。

三、小麥夏收比春耕還難

收割問題,比春耕更難!

國務院下發過《關於不誤農時進一步抓好春季農業生產的通知》;

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過《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工作導則》。

都要求不得簡單化、不得「一刀切」和層層加碼,嚴禁以疫情防控為由擅自設卡攔截、隨意斷路封村、不讓農民下地,耽誤農時,影響春季農業生產。

但加碼從來都沒事,出現一例就要丟烏紗,基層怎麼選,答案很明顯。即便遭遇輿論,都咬定不放鬆,要辦春耕證,分時下地。比如清河縣葛仙莊鎮西高莊村有355戶、1510名村民、2126畝耕地。每天限量20張「春耕證」,平均100多畝土地上一個人在春耕,每天17戶才能分到一個「春耕證」。也就是說,哪家要春耕,至少等待17天。

雖然從農業部到基層,都有綠色通道、保障措施,但收割小麥只會比春耕更難!

農民耕種,都在本村,矛盾就在當地,就在田裡,問題更突出。而大型聯合收割機,都在路上。這是一個更容易官僚化、踢皮球的局面。

村里歡迎,但高速不放,村里也沒辦法,但村里想的其實是,「這些人走南闖北的,誰知道帶不帶病毒,最好別來。」

要說感染風險,收割隊的確很大,比春耕的當地農民大多了。他們走南闖北,在疫情散發的情況下,有可能感染。到了收割地,又要和當地農民打交道,農村監控本來就薄弱,核酸及時性也不強。一旦感染,發現不及時就會出現社區傳播。

與此同時,對於各省市的防疫部門,管里高速、路口的部門而言,收割不屬於他們的職責範圍,感受不到壓力,只需嚴格執行防疫政策就好。

雖然農業部也出台了各種綠色通道政策,但最終要為疫情負責的是各個地方,各地會不會層層加碼?如果沒這些問題,李總可能也不會這麼說。

有些地方收割機多,解決本地收割沒問題,但為了防疫需求,卻禁止本地的出去,那些收割機不足的地方怎麼辦呢?各地都要組織收割機,但沒有收割機隊來,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另外,因為物流不暢,收割機的運費也上漲了,這對農民來說也是一個壓力。

前段時間,小麥青儲,被很多人搞出了虛假恐慌。但這一次,問題可能是真的存在。

烏克蘭戰事導致全球糧食短缺危機正在上演,中國再因疫情而耽誤耕種、收割,餓肚子這種事即使不會上演,但糧價上漲,推高物價,經濟陷入滯漲,才是更難熬的危機!

夏糧收割這顆全年穩定物價的定心丸,一定不能出問題!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常識和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30/175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