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印度洋打撈出明代石碑,才知鄭和下西洋真實目的

在斯里蘭卡出土的這塊《鄭和布施碑》上,我們能夠看到的是鄭和所率領的船隊之所以布施斯里蘭卡的寺廟,其目的是為了希望當地佛寺中的神靈能夠保佑過往船隻,也表達了明朝朝廷對和海外各國希望建立友好邦交的來意。上面的內容用三種文字寫成,寓意也是為了能讓西洋各國人民都能了解其含義。

鄭和下西洋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遠洋航行活動,也是15世紀末在歐洲地理大發現開始之前整個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航海活動,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然而,時至今日,無論是在航海界亦或是史學界,大家對於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航海範圍等一系列問題都還未能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不過,從印度洋斯里蘭卡的一個城市中打撈的一塊明代石碑,上面的內容經過翻譯之後,竟能解決這個困擾我們多年的疑問。

1911年,在斯里蘭卡西部的一個名為加勒的城市裡,發現了一塊來自中國明代的石碑,通過對這塊石碑上的碑文解讀,這才確定了這就是當年的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時途經斯里蘭卡所留下的石碑。

這塊石碑的出土,無疑證實了在鄭和下西洋期間,確實曾經來到過斯里蘭卡。

1405年,三寶太監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來到錫蘭山,也就是如今的斯里蘭卡,但是因為當時鄭和所率領的船隻眾多,人數規模巨大,斯里蘭卡人對這隻陌生的船隊顯得警惕而不友好。

面對這種情形,鄭和只得率船隊離去。

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特地為拜訪斯里蘭卡作出了充分的準備,除了大量的金銀珠寶,絲綢瓷器之外,還有一塊刻著三種文字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也就是我們後來發現的這塊石碑。

印度洋石碑

然而,這本該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相交的好事,但是到最後卻演變成另外一種衝突。

明代《殊域周咨錄》對此事有這樣的記載,據稱,當時鄭和去到斯里蘭卡,將準備的金銀禮物布施給當地的寺廟,以示明朝大國之風貌。

斯里蘭卡王國當時被稱作錫蘭,坐落於印度洋上。

它在地理形態上表現為一個梨形的島嶼,被馬可,波羅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島嶼。

因為斯里蘭卡重要的地理位置,它的最大城市科倫坡也被譽為「東方的十字路口」。

若要從馬六甲海峽駛往印度,無論是沿岸而行,或是橫穿孟加拉灣,斯里蘭卡都是一個不得不去的地方。

根據記載,當時的斯里蘭卡國王卻並非一個胸襟寬廣之人,他藉助斯里蘭卡特殊的地理位置經常劫掠過往的船隻,而在看到鄭和的船隊之後,貪心不足,想要發動戰爭占據船上全部的財產,結果被鄭和所率領的船員打敗,而後將其押送回了南京

不過,明成祖朱棣認為他是「蠻夷禽獸耳,不足誅」,因此僅僅是將他關押了一段時間,然後另立斯里蘭卡國王,隨後將其遣送回國。

這段歷史在斯里蘭卡的歷史中又有不同的記載,他們認為當初鄭和是看中了錫蘭山寺廟中供奉的佛骨舍利子,索要不成,最後才發動了戰爭。

不過,後者顯然缺乏歷史和邏輯佐證。

1459年時,當時的斯里蘭卡國王還曾經特地派遣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帶了許多財寶來中國進貢,以圖增進與明朝的交往。

只不過,這個時候明成祖已經崩逝,鄭和也已經離世多年,斯里蘭卡王子因為不適應中原的氣候只能去往氣候溫暖的泉州養病,修養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準備啟程返回斯里蘭卡。

恰好當時的斯里蘭卡國王因病過世,其外甥趁王子在外多時,趁機發動政變,不僅將國王的嫡系子孫消滅殆盡,甚至派殺手不遠萬里來中原刺殺王子。

雖然最終未能成功,但是王子也迫不得已留在中原,後來他曾派人回國探查消息,負責探查消息的隨從卻不幸落入敵手,王子自知回國無望,只能定居中原。

由此來看,明朝與斯里蘭卡的淵源也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

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

鄭和下西洋因為其規模巨大以及航海時間長而引起了很多史學家與航海家的熱烈討論,不過,史學家更注重研究的是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而航海家則更多的是關注鄭和下西洋時所航行的範圍。

在當今史學界,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點則是現在普遍支持的一個觀點,就是為了弘揚國威,擴展明朝的對外貿易以及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

《鄭和布施碑》

而第二個觀點則是更多流傳於各種民間故事之中,就是稱當初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攻進南京城中時,建文帝朱允炆已經一把火燒了自己的宮殿,只留下焦屍一具,據稱,當時的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經由海路逃亡海外了。

因此,這才有了鄭和下西洋明面是為了弘揚國威,促進交往,但暗地裡則是為了找到建文帝的蹤跡。

儘管,這兩種觀點支持者都不在少數,但是後者卻一直未曾有什麼直接的史料能夠予以佐證,僅有一些精通明史的專家通過各種間接史料經過邏輯推理從而得出這一結論。

不過,在斯里蘭卡出土的這塊《鄭和布施碑》上,我們能夠看到的是鄭和所率領的船隊之所以布施斯里蘭卡的寺廟,其目的是為了希望當地佛寺中的神靈能夠保佑過往船隻,也表達了明朝朝廷對和海外各國希望建立友好邦交的來意。

因為年代久遠,《鄭和布施碑》上的很多內容都已經風化看不清楚,所遺留下的部分內容也不過是記錄了這塊石碑篆刻的時間和目的,上面的內容用三種文字寫成,寓意也是為了能讓西洋各國人民都能了解其含義。

如今,這塊石碑已經成為斯里蘭卡非常珍貴的文物,它被保存在當地的一家博物館中,供人觀賞。

從這一方面來說,無疑可以證實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和海外各國的交往。

《明史·鄭和傳》中也記載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宣揚大明威德,以及防範帖木兒帝國、獲取海外朝貢以及出於宗教目的等。

而對於尋找建文帝一說,明代時顧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語,稱建文帝亡命海外,於是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含有尋找建文帝的用意,鄭曉、沈德符等也均有此懷疑。

自此以後,查繼佐的《罪惟錄》,傅維鱗的《明書》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鄭和傳》與《胡濙傳》也都提到了這種說法,發展至今,近現代學者如許立群、范文瀾也曾加以採用。

不過,這種說法在得到諸多人認可的同時也迎來了不少的批評之聲,原因是這種說法從始至終都沒有確鑿的證據予以佐證,相反,鄭和下西洋時間跨度長,航海行程遠,當時的明成祖朱棣早就已經坐穩皇位,又何必再苦苦尋找曾經的手下敗將呢?

儘管如此,這種說法卻依然屢禁不絕。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夜讀文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15/176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