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何清漣:俄烏戰爭後果:西方綠能計劃悄然「洗綠」 扛不住了

作者:
毫無疑問,世界局勢將變得對資源國家,比如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中東包括俄羅斯等國有利。特別是澳大利亞,面對資源對外依賴極強的中國,如果掌握的分寸恰當,在與中國的外交將擁有一張無可替代的重要籌碼。

俄烏戰爭延續至今,最先倒下的既不是遭受全面制裁的俄羅斯經濟,也不是每天遭受炮火攻擊的烏克蘭,而是西方國家雄心萬丈要不惜一切代價推廣的綠色能源計劃。6月15日,俄羅斯宣布因技術問題暫停對北溪管道的天然氣輸送總量,降幅高達60%,這對歐洲國家帶來致命的打擊。根據倫敦洲際交易所(ICE)的數據,6月15日天然氣價格開盤突破1100美元/千立方米,收盤價為1153美元/千立方米,漲幅接近8%。德國、義大利等國本來就被迫釋放了還未注滿的天然氣儲備,如今俄羅斯縮減供應量,無疑讓歐洲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如果再找不到有效的解決辦法,缺乏能源的冬天日子非常難熬。

德國政界:理想主義與現實困境的交戰

其他小國的選擇影響較小,但德國是歐盟的經濟支柱,其選擇卻事關歐盟大局。德國政府本來就是三黨組織,如今在俄羅斯天然氣問題上分為兩派。

綠黨仍然不改初衷,堅持環境理想主義。德國經濟事務和氣候保護部(BMWK)預測,到2024年夏天德國將完全放棄俄羅斯天然氣。6月10日,該部部長兼副總理哈貝克(綠黨)說:「從能源角度看,德國將度過一個困難的秋天和冬天」,「節約能源的人將幫助德國減少對俄羅斯進口的依賴,並為氣候做好事」,宣布啟動「8000萬人共同改變能源」的全國節能運動,幫助國家度過能源危機。

但如今還是2022年,到2024年還有兩個冬天,人不能如動物般冬眠。因此,德國政府中的現實主義者主要考慮今年冬天如何過。

德國政府當中的現實主義者正與加拿大和歐盟就當前局勢進行談判,試圖將被困在加拿大的渦輪機送回,使「北溪-1」管道繼續運行。德國政府也未將俄氣德國公司(Gazprom Germania GmbH)國有化,並決定延長德國電網署(BNetzA)對該公司的託管,為該公司提供貸款,並將其更名為「為歐洲保障能源」。

不少德國政治家和專家認為,德國不大可能在短期內找到完全替代俄羅斯天然氣的供應商,即使從中期看德國也絕對離不開俄羅斯天然氣。在接受《消息報》的採訪時,歐洲議會議員古納爾·別克說:「首先,能否在短時間內從其他供應商那裡獲得足夠數量令人懷疑;其次,從其他國家進口將會貴很多。因此,『北溪』是低價進口大量天然氣的必需渠道。」德國選擇黨聯邦議員賈恩·諾爾特則稱,希望圍繞「北溪」的問題能得以解決。他說:「就算現在地下儲氣庫注氣率足夠,55%也不足以過冬。我們需要至少90%。我認為,不僅德國,包括其他西方國家的人們逐漸意識到,能達到目標的,不是某些不現實的禁運威脅,而只能是與衝突各方理智討論。即使將來德國也需要俄羅斯天然氣。」

東歐國家:「到冬天,我們什麼都燒」

除了能源短缺之外,還有個更重大的問題,就是歐盟發起近20年的綠能運動命運陷入未定之天,而且終結綠能運動生命的就是綠能運動的催生者:綠能先鋒德國。

2021年,歐盟從俄羅斯進口約1550億立方米天然氣,其中德國是歐盟天然氣消費份額最大的國家,工業用氣占德國天然氣需求的三分之一左右。可以說,是俄羅斯天然氣支撐了德國強大的製造業。今年2月下旬俄烏戰爭發生之前,德國55%的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如今這一份額已降至35%,與此同時,德國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PPI屢創新高,通貨膨脹亦創50年來新高,達7.9%,上次出現類似通脹率是1973年冬季。德國政府不得不重新啟動原已廢棄的煤電項目。

德國是倡導全球環保的先鋒國家,它重新啟用煤電項目起了示範作用,義大利、奧地利、荷蘭、丹麥都紛紛跟進,宣布類似重啟煤電項目的計劃——它們也都是曾經呼籲放棄煤炭能源和倡導環保的先鋒國家。但現實很殘酷:義大利約有40%的天然氣需求量由俄國供應;德國約1/3;法國約1/5天然氣;而奧地利來自俄國的天然氣供應占其所需量約80%。

歐盟公布的新能源政策宣布停止依賴俄羅斯的石油,在2022年底前禁止購買俄羅斯的石油,迫使這些國家不得不重新啟用原已經廢棄的煤電項目,以保障能源供應。

捷克等東歐國家也紛紛表態,冬天沒氣可用,我們將焚燒一切可取暖的東西。

「洗綠」活動(greenwashing)悄然開始

環保界可以繼續堅持理想,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執政者僅有理想無法解決民生。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歐洲天然氣分析師格雷厄姆•弗里德曼(Graham Freedman)說,對於歐洲大部分地區來說,冬季天然氣日需求量往往是夏季通常需求量的三倍左右,但德國龐大的國內市場以及對天然氣供暖的嚴重依賴可能意味著更大幅度的波動,在寒冷季節的需求會增長六倍。德國政府將重啟封存燃煤電廠的消息傳出後,受到德國工業界歡迎,但同時也遭到環保界質疑。

歐盟一項新提案將大幅改寫歐盟關於可再生能源的規則,這項提案的內容是,將一些作為燃料燃燒的有機材料(如木屑顆粒)視為可再生能源——即使它們會釋放碳排放。爭議:歐盟將一些核電和天然氣工廠標記為可持續投資。批評者說這是「洗綠」。

歐洲能夠實施綠色能源計劃,還得益於美國的木材。據《紐約時報》在今年5月17日發表的《歐洲重新考慮其對燃木發電的依賴》,近年來,歐洲的發電廠通過燃燒其他東西來減少對煤炭的使用:數百萬噸木材,其中大部分是從美國進口的。《紐約時報》在2021年一篇報導中提到,美國中西部州居民早已經開始抗議這種砍伐。

美《外交政策》:俄羅斯戰爭終結了氣候政策

美國《外交政策》於6月5日刊發了一篇文章《如我們所知,俄羅斯的戰爭是氣候政策的終結》,作者是the Breakthrough Institute執行董事泰德·諾德豪斯(Ted Nordhaus)。

文章開頭就點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地緣政治衝突和能源短缺對氣候的影響將超過數十年的熱心政策。」這篇文章毫不隱諱地指出:冷戰結束以後,對於大部分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及其機構而言,氣候變化也不僅僅是一個環境問題,它為重塑冷戰後的秩序提供了機會,使其更加公平、多邊和政治一體化。但《京都協議書》規定的相關規定(碳排放權交易)始終沒有能夠成為國際通行的「硬通貨」。自俄烏戰爭以來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歐洲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嚴重依賴只是冰山一角,世界可再生能源經濟與存在地緣政治問題的供應鏈深深糾纏在一起。世界上大部分矽、鋰和稀土礦物的供應依賴中國,那裡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主要在新疆地區(有個敏感的集中營問題)。作者的結論是:在依賴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與依賴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之間做一選擇以解決西方能源危機的想法表明,環境運動對正義、人權和民主的自負是多麼不嚴肅。

毫無疑問,世界局勢將變得對資源國家,比如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中東包括俄羅斯等國有利。特別是澳大利亞,面對資源對外依賴極強的中國,如果掌握的分寸恰當,在與中國的外交將擁有一張無可替代的重要籌碼。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11/177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