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中國爛尾樓事件,上演最魔幻一幕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單位是對受害者的有力制衡。最令人欽佩的是,單位在故事裡都沒有出場,並沒有明確指示不許維權,但爛尾樓受害者光是想到單位可能不高興,就已經不敢動彈了。那位操心孩子考公的母親,甚至自己都沒有單位,只是想到孩子二三十年之後可能會加入的單位,就懼成了這樣。

剛剛看到"真實故事計劃"的文章《碩博生困於爛尾樓》,說鄭州有個爛尾樓盤永威西棠,被譽為鄭州業主學歷最高的樓盤。在項目1172戶業主中,博士、碩士學歷的業主就有670人。鄭州市自2016年開始實施人才引進計劃,這個樓盤有246人享受鄭州市人才補貼。

想起前幾年各地上演的"搶人大戰",不禁疑惑,房子和人到底誰是為誰服務的。這些被現金補貼、房票吸引過來的高學歷人才,當初應該是以為,這座城市需要自己,房子是人才的配套設施。而現在看來,人才更像是房子的配套設施。城市需要房子,房子需要人,所以有了人才引進。

這個小區的售價比周邊房價高出近3000元,則是人才為房子做出的明確貢獻。而今,人才已就位,房子卻姍姍來遲,更能看出誰的身份較尊貴,仿佛開會或者赴宴,最後到的總是貴賓。

這篇報導里提到一個叫王興文的業主,是鄭州某高校的講師,浙江大學的博士。他現在每天在忙於科研之餘,花兩小時關注樓盤爛尾的消息,注意力嚴重被分散。雖然關心,雖然焦慮,但是他並未採取實際行動。妻子不允許他參與線下申訴,因為怕一旦單位知道,受處分。後來,妻子強行讓王興文退出業主群,以避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爛尾樓受害者,也是有單位的人。

還記得我們之前寫過另外一個爛尾樓受害者嗎,那是武漢一個爛尾樓盤的業主,因為擔心影響孩子將來考公,不敢停貸。

在大眾認知里,高校老師跟公務員大致享受同等待遇吧,都是鐵飯碗,都是有身份有單位的人。所以這兩個爛尾樓受害者的故事,可以連在一起了。

不慎買了爛尾樓,需要繼續還房貸,因為孩子將來要考公務員。等將來孩子出息了,有了編,不慎又買到爛尾樓,到時候也不要申訴,因為不能讓單位知道。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單位是對受害者的有力制衡。最令人欽佩的是,單位在故事裡都沒有出場,並沒有明確指示不許維權,但爛尾樓受害者光是想到單位可能不高興,就已經不敢動彈了。那位操心孩子考公的母親,甚至自己都沒有單位,只是想到孩子二三十年之後可能會加入的單位,就懼成了這樣。

單位真厲害呀。單位比房子、人才都厲害。如果要排序的話,單位排第一,房子排第二,人才排第三。人才還能排個季軍,可歌可泣。

"單位"是個非常有歷史感也非常有現實感的詞,曾經我們以為"單位"的現實感會越來越弱,但沒想到"單位"枯木逢春、王者歸來了。據說現在的審美時尚,是局裡局氣、廳里廳氣,"藏青色或純黑的翻領夾克,內搭白襯衫,永遠黑色的西褲,不苟言笑的表情"。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義,單位,指機關、團體或屬於一個機關、團體的各個部門。嚴格來講,私營企業也是單位。但懂事的私營企業職工,從來不好意思講我們單位如何如何。把單位掛在嘴邊的,通常是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的人,他們在抱怨單位的時候,你也會聽出來隱藏的含義,"我是有單位的人"。

當然,做單位人是有代價的,人們對此心知肚明,比如那些有單位的朋友,通常不會亂發朋友圈。我是屬於最不適合有單位的人,不讓我說話會要我的命。

代價這個詞不好聽,我們可以說,有單位的人要講紀律。要講紀律的地方,不止是朋友圈和爛尾樓。

上大學遇到城市裡的同學和發達地區的農村同學,發現他們幾乎全部是獨生子女,而我們這些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人幾乎全部有兄弟姐妹。大家彼此驚詫一番過後,開始研究到底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就是單位。

農民沒有單位,計劃生育的執行力度就差一些。城裡人都有單位,計劃生育的效果就顯著得多。蘇南等地的農村,因為集體企業發達,農民也相當於有單位了,所以計劃生育的執行效果向城市靠攏。

單位之所以吃香,是因為能給人安全感。而爛尾樓是破壞人的安全感的。但單位能約束爛尾樓受害者不去維權,足以說明單位給人的安全感比房子和錢更多。厲害了我的單位,不,你們的單位。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人間三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22/177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