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中國火箭殘骸為何經常失控墜地 專家解析

圖為2021年4月29日,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一塊重達約25噸的殘骸將以大約每小時15,000英里的速度墜向地球,儘管其中一部分可能會在再入大氣層時燒毀,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會不受控制地落到地球。這種不受控墜落模式引發外界擔憂和譴責。

美國「航空航天公司」(Aerospace Corp.)預測,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殘骸預計將在周日(7月31日)前後不受控再入大氣層。殘骸可能降落的地區包括美國很大一部分地區,以及非洲、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和東南亞。

已知預測仍具有不確定性

「航空航天公司」的預測目前仍然存在不確定性。英國《衛報》報導,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CfA)天體物理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Jonathan McDowell)說:「在它(火箭殘骸)再入大氣層的幾個小時後,我們會知道它在哪裡。」

總部設在英國的太空跟蹤專家、北方空間與安全(NORSS)主任肖恩‧戈德布魯(Sean Goldsbrough)告訴BBC新聞,幾天前發射的長征5B火箭沒有已知的再入計劃,和該火箭之前發射的情況一樣。

「缺乏溝通,再加上前兩次發射不可預測的結果,這是引發人們擔憂的主要原因。」戈德布魯說。

此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呼籲中國國家航天局將其火箭設計成在再入大氣層時分解成較小的碎片,這是國際慣例。

但7月24日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仍然缺乏可控再入大氣層的能力。

殘骸是否會降落到人口稠密區引發關注

儘管殘骸降落在人口稠密地區的概率極低,但並非為零。這也引發了各國如何對太空垃圾負責的討論。

在周五的中共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直接提問說,長征五號火箭還沒有返回地球,追蹤數據顯示,仍然存在火箭末級殘骸擊中有人居住區域的風險。中方預計火箭末級殘骸將在何處著陸?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我前天已經介紹了有關情況,也明確闡述了中方立場。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補充。中方的相關工作團隊正在密切關注著有關情況。」

趙立堅在7月27日的新聞會上也說,中方一貫根據國際法和國際慣例開展和平利用外空活動。火箭殘骸對航空活動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極低。

然而,火箭的碎片有可能在居民區上空落下來,就像2020年5月中國長征五號B火箭在首次發射時因不受控再入大氣層,其殘骸最終使象牙海岸的多棟建築受損。

象牙海岸當時有兩個村莊被一些殘骸擊中——包括一段12米長的管子——這些殘骸被認為來自預計在當天降落的中國長征五號B火箭。

今年4月,印度一個偏遠地區的村民發現了似乎是來自2021年2月發射的中國長征三號乙火箭的大部件。從中國西昌衛星發射場發射的火箭碎片經常落在社區,相關官員們甚至發布疏散通知,要求居民「迅速調整位置」。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殘骸無控再入大氣層時有問題的設計

大多數國家的火箭在離開大氣層之前將發射器與有效載荷(payload)分開,即不會讓沉重的火箭第一級入軌,而是讓其以更可預測的方式返回地球。但長征五號B火箭的設計方式不是這樣,火箭第一級入軌使得殘骸軌跡難以預測。

德國之聲報導,許多航天領域專家都指出,長征五號B重型運載火箭的無控再入大氣層是一種「有問題的設計」。天體物理學家安德魯‧瓊斯(Andrew Jones)2021年就表示,重達二十多噸的長征五號B第一級殘骸大約每90分鐘就會繞地球飛行一圈,且無法預計其何時再入大氣層,「最可能的情況是未被重入大氣層時產生的高溫熔化的碎片會落在大海或無人居住的地區,但也存在著對人或財產造成損害的風險。」

歐洲空間局負責「阿麗亞娜5」重型火箭的高級工程師呂德格‧阿巴特(Rüdeger Albat)在一次德國之聲的採訪中表示:「我們歐洲的火箭,在一開始設計時,就不會讓第一級入軌!沉重的火箭第一級,不會飛入軌道繞著地球轉圈,而是會在分離後沿著一條拋物線彈道飛行。這樣的話,它的軌跡就能提前精確計算出來,便於我們在發射前就計劃好讓它在太平洋指定區域墜落,從而能夠提前規劃好禁航區,以免對船隻和船員造成風險。這裡的關鍵點是:不讓火箭第一級飛得太高太遠,就能提前計算好軌跡。」

阿巴特表示,和長征五號B的「一級半」(即除了助推器只有第一級)構型不同,阿麗亞娜5系列火箭均有第二級。這意味著,拋棄燃料耗盡的第一級後,最終將太空站艙體或衛星等有效載荷送入軌道的,是小得多也輕得多的火箭第二級;哪怕再入大氣層時發生故障導致不可控,第二級火箭殘骸相比又大又重的第一級殘骸更容易燒毀,對地表的風險也要小得多。

中共官方一直強調「火箭末級再入大氣層燒蝕銷毀,這是國際通行做法。」但是,由於長征五號B獨特的「一級半」構型,其「末級」就是「第一級」,和其它火箭較為輕型、再入大氣層時幾乎能完全燒毀的「末級」完全不在同一個重量級。

天體物理學家麥克道爾此前曾表示,在過去30年裡,只有中國將如此大型的火箭送入軌道,然後任由它們隨意墜落。

中共的火箭發射標準低

儘管火箭殘骸降落對人類的風險小,但太空觀察者對無控制墜落的情況並不滿。專家說,這種影響將類似於小型飛機墜毀,可能遠沒有每天在其它地方發生的飛彈襲擊和事故那麼致命。但這種風險是可以減輕的。

趙立堅稱,長征五號火箭採用特殊的技術設計,絕大部分器件將在再入過程中燒蝕銷毀。

但《衛報》援引國際射電天文學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Radio Astronomy Research)研究員肖恩‧沃爾斯(Shane Walsh)博士的話說,儘管中方聲稱從前兩次發射中吸取了教訓,增加了一些控制方法,但歐盟的跟蹤網絡顯示它沒有得到控制。

美國和歐盟都有風險評估,如果有超過萬分之一的機會造成傷害,就不會發射。中國的標準似乎要低得多。

2021年,長征五號B火箭第二次發射後,經歷了一個多星期的無控飛行狀態,引發各界擔心。助推器殘骸最後墜入了馬爾地夫附近的印度洋。

當時,美國宇航局局長比爾‧納爾遜(Bill Nelson)表示,很顯然,中國(中共)在(處理)它們的太空殘骸方面沒有達到負責任的標準。

「從事外太空活動的國家,必須將太空物體重回地球對人類和財產造成的風險降至最低,並最大限度地對這些行動保持透明化。」

無論火箭殘骸是否最終對人類造成傷害,都不清楚為何中國的太空計劃會讓這種情況一再發生。考慮到中共的發射計劃,未來幾年可能會出現更多火箭失控重返的情況。由於無法控制火箭發射路徑,這將繼續給全球各地的人們帶來擔憂。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大紀元記者張婷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30/178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