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當杭州遇到蘇軾

文/初釀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

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裴回。

烏菱白芡不論錢,亂系青菰裹綠盤。

忽憶嘗新會靈觀,滯留江海得加餐。

獻花游女木蘭橈,細雨斜風濕翠翹。

無限芳洲生杜若,吳兒不識楚辭招。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

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風卷黑雲,如潑墨般暈染了整個天空,緊接著暴雨如注,傾瀉而下。湖面上濺起的水花,如一個個彈跳的玉珠,蜂擁入船。轉瞬,風吹雲散,西湖又恢復了之前的溫柔嫻靜,好像風雨從未來過。

湖中有放生的魚鱉成群逐隊,荷花深處,有採蓮女採花送遊人。西湖美景,讓人沉醉,更讓站在望湖樓上微醺的蘇軾詩意盎然。

杭州,對於蘇軾來說,不亞於第二個故鄉。他曾兩次在杭州任職,杭州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墨痕和足跡。

熙寧四年,蘇軾因不贊成王安石變法遭到排擠,不得不自請出京,到杭州任通判。

在杭州的日子,蘇軾過得比較愜意。江南的秀山麗水,讓他那顆騷動的心漸漸平息下來,靜靜地享受著那份恬淡。水汽氤氳的西湖,更是讓他流連忘返。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

遠離朝堂的蘇軾在杭州西湖上,品佳釀,賞美景,酒醉人,景亦醉人。在杭州的日子,是蘇軾最為開心的歲月。

居杭積五歲,自意本杭人。

故山歸無家,欲卜西湖鄰。

——《送襄陽従事李友諒歸錢塘》

在杭州居住了五年,蘇軾覺得自己就是杭州人了,願日日與西湖為鄰,與杭州的山山水水為友。

或許上天憐他,十五年後,蘇軾再一次來到杭州。這一次他是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到杭州任職。這一次,他不再是貶官,他可以在此一展夙願。

十五年過去了,西湖依然,但美景卻已大打折扣。由於多年無人疏通管理,西湖中長滿了野草,淤塞過半。湖水因為淤塞逐漸乾涸,又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一系列的惡性循環,讓昔日美景良田都不復存在。

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拊檻散齋余。

還従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

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

誰憐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憶孟諸。

——《去杭十五年復游西湖用歐陽察判韻》

蘇軾看著如今衰敗的西湖,不由得連聲嘆息,馬上上書朝廷,立陳治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杭州乞度牒西湖狀》中寫道:「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州而無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豈復為人乎?」

為了治理好西湖,他每日到湖邊查看,並親自帶領兵士開掘葑灘,疏浚湖底,並將清理出來的淤泥和葑草堆於湖中,築成一條從南山下直通棲霞嶺的長堤,又在堤上種植楊柳、芙蓉等。春日裡,翠柳含煙,芙蓉爭艷,將湖水映襯得更加澄碧。杭州人把其稱為「蘇公堤」,「蘇堤春曉」也成了西湖十景之一。

在長堤上,他還讓人修築了六座拱橋,名曰: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除此之外,還建造了九座亭台。小橋流水,亭閣錯落,相映成趣。

看著恢復了清澈的西湖,蘇軾不禁自豪地說:「我鑿西湖還舊觀,一眼已盡西南碧。」

疏浚西湖之後,為了能長久保持西湖的水質清澈,蘇軾又下令將原來的葑田改成菱盪,租給湖邊的農民種植。農民們為了菱角的繁殖,必然會及時清理葑草,這樣就避免了葑草的大量繁殖。

他還制定了嚴格的管理辦法,規定農民只能在易生葑草的範圍內除草種菱。為防止種菱侵占湖面,他特地讓人在湖中豎起了三座小石塔作為標誌,植菱的範圍不能超過塔界。這三座小石塔,成就了現在西湖美景中的「三潭印月」。

在蘇軾的不懈努力下,西湖不僅恢復了往日的秀美,還更增添了許多的韻味與內涵。它不再是單純的風景,還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望。看著眼前不一樣的西湖,蘇軾感慨萬千。

我在錢塘拓湖淥,大堤士女急昌豐。

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

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雲空。

朅來潁尾弄秋色,一水縈帶昭靈宮。

——《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

在蘇軾任職杭州之時,杭州曾發生了一次很大的瘟疫。蘇軾就廣求藥方,終於打聽到一副靈驗的方子,特意讓人抄了,以布告的方式貼著墮胎最多的地方。還從政府金庫中劃撥出兩千緡,自掏腰包捐了五十兩金子,建起「安樂坊」,為百姓看病,這就是最早的公立醫院的雛形。

蘇軾兩次居杭,都將一腔熱情付之於此。除了美麗的西湖盛景,還有「冷泉亭」、「六一泉」、「過溪亭」等都因他而得名。杭州的百姓更是將他視為神明,為他建造石像,還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道路、劇場等,就連「安樂坊」也改名為「安濟坊」流傳了下來。

雖然蘇軾已經離開了幾百年,但對於杭州來說,他卻無處不在。

杭州,本是江南水鄉的一個秀美小城,只因某一日偶遇蘇軾,從此,它就多了一份溫柔繾綣,多了一份翰墨韻味。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唐詩宋詞古詩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07/1786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