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房子去哪了?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青島李某買了一套110平的房子,收房後才發現,套內面積只有60多平方米:
差不多一半房子沒有了。
這是為啥呢?
因為李某買的是超高層樓盤,一共55層,這下電梯的公攤肯定不小了,當時向仲介反覆詢問得到的答覆是公攤31%,嚯,這種房子也敢買。
誰知道,到了收房的時候李某才發現,房子小的可憐,小三房最大的也不超過9平方米,明顯縮水啊。
於是找到測量師一測,才發現得房只有60多平方,幾乎一半都公攤了。
找仲介和開發商理論,被告知一米厚的外牆有一半也算進公攤面積里,但是銷售的時候沒有說明,卻用公攤係數等專業術語來混淆概念,把購房者繞暈。
一般來說,樓層越低,利用率越高,公攤越少,31%公攤應該到頂了,但是公攤差不多50%,只能說:
這家開發商下手太狠了。
#房地產崩盤
— 曙光(磊王)(澳喜特戰旅)🌻 🌻 🌻 (@guangmingdeming) August 16, 2022
110平方米房子到手僅61平,業主:公攤攤走了一半的面積?
售房方:外牆的一半厚度被計入套內! #中共是一切災難的根源 pic.twitter.com/8GLy5hfjam
110平方米房子到手僅61平,業主:公攤攤走了一半的面積?
售房方:外牆的一半厚度被計入套內
說起公攤面積,不得不說中國的住房制度從香港學了兩個屢屢被詬病的制度:
公攤和預售屋。
反觀世界其他國家,大多都沒有採用這種方式。
當然,這兩個制度室友歷史背景的,當年因為某些不太好說的原因,香港湧入大量內地居民,住房一下緊張起來。
很多沒有房子住的人住在樓道、天台和地下室里,房地產一下成了炙手可熱的行業。
但是當時香港樓市有幾個現實的問題:
一是沒有那個開發商有能力開發這麼多住房,一是當時香港住房是按棟賣的,不按套賣,新移民也買不起。
這個時候,香港小天才霍英東出現了。
他發明了樓花制度,也就是預售屋預售,一舉解決了開發資金問題,還發明了套內公攤,解決的按套出售的問題。
據說,有了這兩個發明,整個香港都瘋了,霍英東收錢收到自己都怕了,短短一年多,霍英東就在四方街建起100多棟樓,成為香港地產業的老大。
再後來,內地改革開發,面臨著香港當年一樣的住房短缺問題。
於是,霍英東把自己的經驗引入了內地,迅速壯大了住房市場,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不過,不得不提的是:
香港目前已經取消了公攤,而且預售屋制度也極少有過爛尾。
我們現在是不是也到了出手改善這兩個樓市弊端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