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王力雄:像照片那麼單薄的層次——回憶新疆旅行見聞

作者:
我在巴扎拍照片。跟以前見的巴扎感覺幾乎一樣,取景框裡看到的畫面也差不多。想想我拍的新疆照片,很多都是巴扎的內容。僅僅是這樣開車走,無論走多少地方也只能掠過表面,深入不到維吾爾人的日常生活中。我相信絕大部分來新疆的漢人攝影者也是這樣。之所以巴扎的照片最多,因為只有巴扎是對外的、開放的,外人可以進入。巴扎雖然形象豐富,但是都在表面。外來人可以拍出一些照片,卻也只停留在照片那麼單薄的層次,後面一無所有。

資料圖片:一名維吾爾族男子正在照料他的堅果攤。

從若羌到且末,幾年前還是難走的碎石搓板路。那時駕駛汽車常有甩尾跑偏,方向失控。現在公路鋪成了油麵,好走多了。不過可能是為了提早完工,凸現政績,當時沒修涵洞。現在又一段段挖開油路修涵洞,汽車需要不時下路走便道。一路很少有車,新鋪的油路好像就是給我們這一輛車專用的。

一路陰霾,陽光朦朧。天空充滿浮塵,是沙漠地區特有的景象。休息時,見一漢人農民在路邊舀下雨的積水兌農藥。他是四川人,三十多年前家鄉苦,來了這裡。來時村里維族、回族、漢族各占三分之一,現在維族只剩兩戶,其餘都搬走了。說是去了他們父母那裡,我想應該是不願和漢族混居才搬走的吧。

一個名叫塔提讓的鄉鎮正好有巴扎。這一帶雖是新疆死角,巴紮上主要是維吾爾人,仍有漢人做生意,光是賣菜的河南人就排了一串。一個甘肅天水的賣鞋漢人,在且末已經六年,告訴我現在生意不好做,一雙軍用膠鞋過去批發價是八塊八,他零售賣十塊。現在批發價提高到九塊八了,要提零售價老百姓不接受,而不提價每雙鞋只賺二角錢,你說賣還是不賣?現在什麼都漲價。油料一漲,運輸費就漲,其它都跟著漲。他家住且末縣城,來這個巴扎,要花五十元把貨運來,交六塊錢管理費可以擺一天攤。他會說一點關於生意和數字的維語,別的不會說。他說爹媽在天水,生意做不下去就回去。問他跟維族處得怎麼樣,回答維族好的比漢族好,哪裡都有好人壞人,天下都一樣。

我在巴扎拍照片。跟以前見的巴扎感覺幾乎一樣,取景框裡看到的畫面也差不多。想想我拍的新疆照片,很多都是巴扎的內容。僅僅是這樣開車走,無論走多少地方也只能掠過表面,深入不到維吾爾人的日常生活中。我相信絕大部分來新疆的漢人攝影者也是這樣。之所以巴扎的照片最多,因為只有巴扎是對外的、開放的,外人可以進入。巴扎雖然形象豐富,但是都在表面。外來人可以拍出一些照片,卻也只停留在照片那麼單薄的層次,後面一無所有。

到且末縣城吃飯後,開車在縣城轉。這裡和其它縣城一樣,都是毫無趣味的新建築,街道寬闊,給人留不下印象。離開且末幾十公里,便上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的支線。這段路我原來沒走過。大概有一百多公里,便和從輪台到民豐的沙漠公路主線匯合。我三年前那次走沙漠公路,路兩側還是用干蘆葦固沙,現在被種植的活沙柳取代。綠色沙柳夾在公路兩邊,遮蔽了大漠景象。據說干蘆葦固沙效果不如有根的沙柳。當然除了追求固沙效果,可能還因為錢多了,要追求外觀效果。在中國體制中,只要能給視察的上司留下深刻印象,就有利主事官員的升遷,因此在「形象工程」上是捨得花大錢的。

路兩側的沙柳生機勃勃,全靠金錢支撐。路過一個泵房時停車休息,值班人是一對甘肅夫婦。他們說,幾百公里公路兩側的沙柳都得常年灌溉,用於滴灌的膠管每米三十元,每隔四公里要花十幾萬元打一口水井,建一個泵房。每個泵房需要二個人看守,從三月值班到十一月,冬天撤回。整條沙漠公路有一百多個這樣的抽水站。

泵房附帶值班人的宿舍。房間面積狹窄,小小衛生間被當作儲藏室。對值班夫婦來講,室內面積是寶貴的,解決排泄可以在沙漠上,洗澡也可以隨便找個地方,不需要衛生間。看守泵房的甘肅男人說,能來這裡工作是要托關係的。

傍晚下路紮營。看到天邊有烏雲閃電,沒有在意,認為雨不會下到沙漠中心。但是在睡夢中被狂風吹醒,風卷沙粒打在身上如針刺一般。睜眼看,黃沙已遮天閉月,趕快逃進車裡,關好門窗。聽車外風吼,一會就變成雨搭計程車頂。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23/179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