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看來,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絕對是他最不可愛的時候。
不管我們學習了多少育兒方法、管教策略,在暴脾氣小孩身上,經常是毫無作用。
孩子的脾氣,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面紅耳赤地跺地板、砸東西、尖叫、哭嚎.......氣得大人七竅生煙。
我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孩子總是玩得好好的忽然就開始發脾氣了?
王小波說過一句話:「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而憤怒」。
成年人的世界裡,常發脾氣會被視為對懦弱無能的掩飾。
而在孩子的世界,發脾氣,則更像是一種脆弱的表現。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待發脾氣的小孩,也許能夠幫你找回理智和冷靜,更加平和地應對孩子身上的問題。
發脾氣,是孩子發出的求助信號,他想告訴父母三句潛台詞。
1.「發脾氣,是因為我覺得很挫敗。」
人們總是在經受挫敗的時候,格外容易發脾氣。
下班前被領導批評了一頓;網購的家具半天組裝不起來;去醫院看病忘記拿醫保卡......這些小事讓我們瞬間氣不打一處來,有時還會對親近的人撒氣。
但大多數情況下,成年人的理智會拉住情緒這條線,抑制衝動,不讓它失控。
孩子完全不一樣,孩子情緒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直至成年也不見得能夠完全控制好情緒,孩子的情緒發展與大腦的前額葉有關,而前額葉要到20歲左右才完全成熟。
所以孩子們調節挫敗感的能力十分有限,他們的失控表現也會更多。
積木不小心倒塌;和小朋友的比賽輸了;想吃的東西沒有吃到.....突如其來的碰壁,都能使得一個孩子崩潰。
心理學家羅斯·格林曾經在《暴脾氣小孩》一書中提到:
「孩子自己真的很想做好每件事,而他的挑戰性行為只不過反映了自身的一種發展延遲,一種在掌握靈活性和挫敗忍耐力方面的學習障礙。」
也就是說,孩子發脾氣,並不是像父母所想那樣:任性、不服管、博取關注、挑戰父母權威......
而是他們暫時沒有能力應對眼前的問題,在遇到問題時,他並不知道如何解決,挫敗感對他來說還太陌生。
從這個角度來說,愛發脾氣的孩子,內心也有著深深地「無能為力」。
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暴脾氣小孩,我們想要告訴自己:這孩子不是不懂事,而是他的情緒能力沒跟上來,我們的呵斥只能「火上澆油」,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2.「發脾氣,是因為我無法說清楚問題」
為什麼孩子發脾氣讓大人感到十分頭疼?
因為我們很難從孩子每一次鬧情緒中,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站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個只會哇哇大哭、油鹽不進的熊孩子。
羅斯·格林曾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個例子: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了小狗的尾巴,可憐的小狗只有3種選擇:
沖你叫、咬你或是逃跑。
如果你「踩」到了一位在語言技能方面有障礙的人類的「尾巴」,他同樣也只有3種選擇:沖你叫、咬你或是逃跑。
孩子們因為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沒跟上來,尤其是還沒掌握那些表達自身情感的基本詞彙,所以他很難有條理地解釋自己的情緒和問題,有苦難言,最後,他們只能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令人遺憾的是,父母常常會否定或誤解孩子的行為,進一步激化了孩子的挫敗感。
有的父母常跟我們說:「我的孩子明明做錯了事情,他倒反過來沖我們發脾氣,火氣大得不得了!」
實際上,像這樣的小孩,並不是真的性格太差,有時是因為害怕被父母批評,有時候是感到羞恥,這種脾氣是對自己產生的羞愧情緒。
但他表達不了自己的真實的感受,只能由著父母去誤解,不像我們大人在遭遇挫折時,可以藉助語言來解決問題。
語言發展是影響情緒能力的重要因素。
所以遇到孩子亂發脾氣的時候,就把這當成孩子很難用有條理的方式說清自己的問題,你也就不容易跟著生氣。
3.「發脾氣,是因為我很無助」
心理學中有句話:當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是對感到無助或無力的情境做出的反應,是對周圍人發出的變相求助信號,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孩子鬧情緒,看似是在向父母施壓,實際上是在向最親的人求助:我遇到了困難,請你幫幫我。
他感到了無助,他希望爭取自主和自尊,憤怒反而是他脆弱的表現。
一個6、7歲的小男孩的玩具車,不小心被大人踩壞了,正哭個不停。
旁人最容易忽視孩子的這種痛苦:「不值錢的東西,你哭什麼呢?」
事實上,孩子崩潰,不是為了玩具車,而是這種失去心愛之物的悲傷難以排解,他的哭聲是在向你求助,需要你的幫助冷靜下來,幫助他疏解這份痛苦。
但大人們的反應通常更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忽視,加劇了孩子的哭鬧。
有位媽媽說起這樣一個小插曲:馬上開學了,她帶著10歲的兒子去理髮,結果頭髮被剪太短,都快變成光頭了。
兒子特別不高興,晚上鬧脾氣,飯都不吃。
媽媽很不理解:「你現在看著多精神啊!怎麼這么小就臭美起來了!」
結果兒子一句話點醒了她:「你讓我回學校怎麼見同學啊?」
這些發著脾氣、不太可愛的孩子,都有著隱藏需求,他在期待大人的理解和幫助。
他們最需要的不是一句不痛不癢地「有什麼啊」,而是:「我理解你,我來幫助你。」
孩子的脾氣,一般都屬於「窩裡橫」,也就是說,其實孩子不怎麼在外人面前撒潑,這代表著一種信任,而這種信任可以很好地讓我們幫助孩子。
將孩子發脾氣看成他需要幫助,你才不會變成孩子的「敵人」,兩敗俱傷。
4.如何應對孩子的暴脾氣?
我們很容易把孩子的脾氣當成是對大人的挑戰,一旦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不耐煩可能就少了很多。
那麼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平靜下來呢?
首先是接納。
有家長說,我不知道怎麼安撫哭鬧的孩子。
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一生中也有很多次情緒失控的時刻,坦誠來講,我們不見得處理得有多好,更何況孩子呢?
所以孩子陷入情緒里很正常,父母大可不必受孩子影響而覺得煩躁。
最簡單的方法是蹲下去,給情緒崩潰的孩子一個擁抱。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完整地經歷過脾氣的「起和滅」,孩子才能更好地認識情緒、管理情緒。
再或者,不要做任何評價,只是重複孩子的話。
比如孩子因為不能買零食而發脾氣,你可以說:
「你是不是特別喜歡那款零食?」
「你很難過,因為今天不能買零食了。」
用孩子聽懂的語言描述他的感受,再來觀察孩子的反應。
這種看似無用的重複,其實比一句「別哭了」有效得多,因為孩子接受到信息叫做「媽媽懂我」,不僅能有效減輕他的沮喪,還能讓孩子敞開心扉。
其次,接納孩子的脾氣,不代表全盤接受孩子的行為。
有的孩子發脾氣時,鬧出來的動靜很大,不僅是哭,還有摔東西、打人甚至傷害自己。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父母先進行干預和制止,抱著孩子到角落,陪著他冷靜下來,最後再來教育。
我見過一些父母,因為不給孩子手機,孩子就打人,摔東西,大人在一旁「冷處理」,不理小孩,任憑他的小拳頭落下來,真煩了才說一句:「鬧夠了沒有!」
大人對孩子的行為,態度一直曖昧不明,其實就是在把底線放低。
我們真正需要表達的態度是:你可以悲傷、憤怒、害怕.....這些情緒沒有對錯之分,有問題的是行為。
這一步需要長期的引導,教孩子用合理用語言和行為去表達情緒。
孩子發脾氣,真正考驗的是父母。
我們的包容和理解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
理解與引導並存的教育,孩子才會學到正確的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