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網都在關注一座橋的事兒。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一節裝有燃料的油罐火車在克里米亞大橋上爆炸起火,目前正在滅火,大橋拱梁未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刻赤海峽大橋是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
它連接著俄羅斯和克里米亞半島(原屬烏克蘭),全長19公里,跨海部分7.5公里,2018年5月開通。
好端端的怎麼就炸了?
現在說法有很多,有說是西方飛彈炸的,有的說是烏克蘭特種部隊乾的,還有的說是俄羅斯內部的反叛勢力和西方裡應外合。
再者一個就是,俄羅斯工業質量一直不行,畢竟前不久普京搞視察的時候,活生生把裝甲車的門把手給拉下來了……
不過正當大家找兇手的時候,此時應該避嫌的烏克蘭卻跳起來了。
據烏克蘭獨立通訊社報導,烏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當日表示,克里米亞大橋事件僅僅是一個開始:
所有非法的事物都將被摧毀,所有被盜取的事物都將歸還烏克蘭,俄羅斯的占領將被全部驅除。
這明顯是說,就是我乾的啊。
一般而言,一個人說話的底氣,來源於他的實力。
本來大家最初都是不看好烏克蘭的,但最近一個月以來,烏克蘭戰線不斷東推。
不斷地勝利,讓他們的鬥志也是越來越旺了。
烏總統澤連斯基從一開始懇求普京和他談談,到現在的拒不接受談判,就足以說明他是覺得手上的籌碼是越來越多了。
現在口號也更硬:全部歸還,全部驅除。
乍一聽,還以為打到了莫斯科呢。
1
烏克蘭現在確實有了公開叫板的資本。
從這幾天的新聞看:
烏克蘭再度拿下東部重鎮利曼。
俄羅斯士兵開著坦克舉白旗投降,連人帶裝備統統送上。
俄軍一個加強營部隊,湊不出200個能參戰的步兵。
俄羅斯兩名疑似逃兵役的人,划船偷渡阿拉斯加……
似乎每一件對俄方來說都不是好消息。
中國方面,官方在聯合國大會上許諾尊重烏克蘭主權領土完整,並反對用武力解決爭端。
民間的胡錫進和金燦榮等「戰略專家」,也發文表示俄羅斯處境嚴峻,徵兵動員令難達效果,似乎正在微妙地拉開與俄羅斯的距離。
不過,烏克蘭勝利的背後也是西方援助力量的不斷枯竭。
近期,美國允諾再給烏克蘭11億美元的援助,但海馬斯火箭炮的生產商卻表示,現有的火箭彈生產量,實在是供不起如此龐大的消耗,交付檔期要拖到6個月後。
歐盟承諾的90億歐元援助,目前也只到帳了10億。
而且目前戰爭還遠遠看不到結束的跡象,不知道西方聯盟還能不能耗得起了。
俄烏戰爭發展到今天,其實已經是一場消耗戰。
戰場是棋盤,背後是各自的硬實力較量。
當年太平洋海戰,山本五十六偷襲了珍珠港,美方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188架飛機被擊毀,數千官兵傷亡,軍事史記載了這個足夠讓他吹一輩子的戰績。
不過,當山本五十六在接到勝利的電文後,絲毫沒有喜悅,只是憂慮地說:「我們只不過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
山本早年留學於美國,深知美國的工業強大,可以短時間內生產出大量先進的裝備。
戰爭讓人熱血沸騰的是表面上的戰火,但背後的國家實力才是核心。
2
烏克蘭為什麼越打越「猖狂」?
說白了,就是發現俄羅斯似乎並沒有想的那麼強大。
俄烏戰爭到現在,有三件事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甲骨文公司可以瞬間「屏蔽」俄羅斯的所有用戶,全球統一金融結算系統SWIFT系統可以立馬將俄羅斯移除。
第二:馬斯克啟動「星鏈」在烏克蘭的服務系統,可以讓烏克蘭人隨時隨地連上網際網路。
第三:俄羅斯的飛彈經常炸歪了,炸錯了,甚至把中國企業的資產都炸了。
有人把這三件事的共同點總結為「根」的力量。
網際網路技術是「根」,金融系統是「根」,晶片也是「根」。
在和平年代,這些根我們覺得無所謂,好像打個仗就能全部搶回來,但現在我們看見恰恰是這些力量,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就拿晶片來說,美國的晶片企業有多少?
英特爾、高通、博通、microchip、霍尼韋爾……世界排名前20的晶片企業,他們占了十多個。
這也是中國科技企業在俄烏戰爭謹慎小心的原因(比如大疆否認給俄羅斯供貨無人機)——真的不能得罪。
若沒有高端晶片的支持,武器不過是個鐵疙瘩而已,俄羅斯晶片庫存消耗太多,越打到後面越被動。
和晶片同樣重要的還有作業系統,世界知名的蘋果ios還有安卓,也都是美國的。
再者,為什麼俄羅斯得不到西方的援助,而烏克蘭可以?
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前蘇聯的同胞兄弟,差在哪裡?價值觀!
烏克蘭信的是美國的價值觀,在近現代的歷史中,美國輸送商業,輸送技術的同時,也在輸送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藝術,他們的法治。
反觀蘇聯和俄國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也有出現了一些偉大的人物,但很多都走不出國門。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俄羅斯在對烏克蘭的作戰中,處處被動。
沒有軍事:缺高精尖武器。
沒有話語權:世界很難聽到俄羅斯的聲音。
沒有經濟支撐:士兵軍餉都拖欠!
當然,這些種種的根源,還是在於人才競爭。
美國的強大,就來自於人才的強大,包括今天,中國每年都有不少清北的學生留學在那。
這些人才不僅幫他們拿到了數量第一的諾貝爾獎,更是不斷鞏固美國在文化、技術、價值觀、法治、思想上的種種優勢。
俄羅斯不是沒有人才,谷歌和以太坊的創始人就是俄羅斯人,但他們卻最終紮根於歐美,且表示支持烏克蘭。
近3個月來,俄羅斯出國人數也超過了388萬人,這些人可都是有產人士。
炸座橋沒有什麼,本來克里米亞和俄羅斯交流就不多。
真正要命的是俄羅斯的人才都往歐美世界走,這才是釜底抽薪。
失去優秀的人才,就是失去競爭的根本。
失去了「根」,軍事紙面力量再強也沒用。
通過這次戰爭,我們必須要吸取教訓了:
如何構建屬於自己的「根」?如何留住我們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