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比死刑更「恐怖」的,是這國的高考

「請為國家生個孩子!」

這句話雖是戲言,卻很貼合近年來韓國政府的心情。

據悉,作為世界第10大經濟體,韓國的生育率今年首度跌破0.8,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生育率倒數第一。與生育率相對應的,是它居高不下的自殺率——位列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之首,全球第三。

一般而言,要想維持人口總數,總生育率需要達到2.1。所以,專家預測,到本世紀末,韓國總人口將減至目前的一半。牛津大學的大衛·科爾曼也曾提醒說,「韓國將是第一個因人口減少而從地球上消失的國家」。

產生這種問題,主要應歸結於韓國的內卷態勢。

韓國雖然是一個GDP意義上的「已開發國家」,創造過經濟上的「漢江奇蹟」,但這些財富大多落入了上流階層的腰包。

社會階層長期固化,留給普通人的打拼空間非常有限。普通人不但承受著高昂的物價,而且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面對慘烈的社會競爭。

這兩年名揚海外的韓國電影,大多就圍繞韓國的階層固化所展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奉俊昊導演的《寄生蟲》和李滄東導演的《燃燒》。

窮人與富人的不同視野,《寄生蟲》

在眾多內卷態勢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韓國的教育內卷。

人們常說,沒有經歷過高考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每一個中國學生,都忘不了那些被高考所支配的恐懼。那種做不完數學試卷的崩潰感,多年之後仍讓人心有餘悸。

事實上,與中國高考比起來,韓國高考的殘酷性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於,韓國高考早已不是單個學生的較量,而是家庭、階層與社會之間的戰爭。

早在2016年,韓國EBS電視台就用三集紀錄片《學習的背叛》揭露出了韓國高考的怪現狀。透過這檔紀錄片,我們可以隱約窺見一些似曾相識的考學執念。

#01

只要學不死 就往死里學

韓國高考的全稱是「大學修學能力考試」,簡稱「修能」,於每年11月的第三周舉行。

與我國類似,韓國的「修能」考試也是「一考定終身」。

韓媒曾這樣形容它——

「這是一年一度決定人命運的大型活動,比死刑更殘酷,只有少數人能在高考後成為貴族,大多數人都將淪為被害者。」

考試當天,全民戒備,全員奮戰。

股市順延一小時,政府推遲一小時上班;考場附近實行交通管制;計程車將免費接送考生;警察也守在各大路口,確保全國考生能準時趕赴考場。

韓國特有的「應援文化」,最早就出現在這裡。

同校的學弟學妹,會在考場門口拉橫幅、喊口號、敲鑼打鼓、甚至磕頭下跪,為赴考的學長學姐們加油助威。

父母們會趕到寺廟,為孩子求神拜佛,以至於韓國寺廟這天常常出現「現象級」的人滿為患。

這一切都說明,韓國社會對「修能」是多麼的重視。「修能」相當於學生的全部,一次考試的好壞決定了自己的未來。但能否取得好成績,卻往往與付出的努力並不始終呈正相關。

片名「學習的背叛」,就來源於此——儘管主流教育一直宣揚「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但孩子們都知道,現實與書里講得不一樣。

高考,從來就不是一場對等的戰爭。

出生在小地方的窮學生,一開始就已輸在了起跑線。

初三學生允葉媛,出生在韓國益山,一個被當地人稱為像「村」一樣的小城市。

她的夢想是考上醫科大學並成為醫生。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必須先考上醫大通過率最高的私立高中。

中考前,葉媛每天只睡不到三小時。

因為韓國學生中流行著「四當五落」的說法:每天睡四個小時,就會被心儀的大學錄取;睡五個小時,則很可能落榜。

考試結果的「當」與「落」,就取決於學生的勤奮程度。在葉媛的幻想中,她一旦躺下,就會有無數同齡人從她身上跨過去、超越她,

「我覺得我現在坐下來休息的話,就再也站不起來了」。

葉媛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密密麻麻的計劃表,將上廁所、喝水、吃飯全都精確到了分鐘。因為如果一天偷懶了,之後只會更難。

為了對抗困意,她每天差不多要喝五六罐咖啡續命。她把教科書中的內容倒背如流,就算閉著眼睛也能寫出來。

寫字寫到沒力氣,她就用皮筋綁住手和筆,靠手腕發力繼續寫。明明是16歲的花樣年紀,但手上卻因學習長期長滿了老繭。

靠著這股拼勁兒,葉媛考上了她心心念念的高中——首爾頂級私立高中。

然而,她還來不及慶祝,就不得不面對人生當中的新難題:曾經是全校第一的她,在高中359人中排名第313。

如果說,初中時的她,是同學眼中的「怪人」,那麼她升入的重點高中,就是將全國的「怪人們」聚集到了一塊。

她發現同班同學早在小學時,就已經學完了高中課程。

雖然這看起來有些誇張,但這種「學前跳級」在韓國非常普遍。

統計數據顯示,在韓國,要考上好的高中,至少需要提前兩年開始學習高中知識。甚至有7.5%的高中生,在小學就開始學習高中課程。

如何在這群人里脫穎而出?

擺在葉媛面前的,似乎是一條更加艱苦的獨木橋。但面對這種困境的,卻遠不止葉媛一人。

#02

名校的詛咒

《學習的背叛》一開始,就向觀眾拋出了這樣的問題:

誰能考上名牌大學?

韓國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25~34歲的韓國人中,大學專科和本科學歷的普及度高達98%。

即便如此,對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學生來說,考上一所好大學依舊難於登天。

能否進入名校,不僅取決於學生的努力程度,還取決於一個家庭的綜合資源。

高昂的教育支出,可以毫不費力地掏空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家底。研究表明,韓國是當前世界上家庭教育花費最高的國家。

2017年問世的紀錄片《課外教育悖論》曾披露,韓國大部分家庭每月在補習班上的花費超過了100萬韓元,有些甚至超過300萬韓元(約17000元人民幣)。

而2017年韓國的人均年收入,是3519萬韓元(約19.9萬人民幣)。

這些教育支出將何去何從?

或許,我們能從韓國繁榮的補習教育中找到答案。

韓國大部分學生,都會在課後上2~5個補習班。家庭條件越優越,給孩子報的補習班就越多;家裡沒條件的,看到孩子落後挨打,也會咬緊牙關為孩子填報補習班。致使孩子的學業負擔,變得越來越重。

即使在2020年3月,新冠疫情剛剛爆發,全球8.5億學生處於停課狀態時,韓國的補習班也還在如期開課。韓聯社電視台報導,當時韓國有70%以上的補習班正常運行。

可見,在補習這件事上,韓國真正做到了「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

更無情的是,即便舉全家之力給孩子補課,大部分孩子還是會敗給赤裸裸的階級壁壘。

在優秀的私立高中,即使是三等學生,也有機會考上SKY名校。而在普通高中,即便是全校最優秀的學生,也對首爾的名校望而卻步。

2018年問世的口碑韓劇《天空之城》,曾輸出過這樣一個教育觀點:

「上大學,一定要上SKY大學。」

韓劇《天空之城》

SKY大學指的是韓國最頂尖的三所大學——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

它們相當於是韓國的「常青藤聯盟」,只要考取它們,就相當於拿到了人生的敲門磚,可以獲得最好的就職機會、最有用的人際關係,甚至能找到最好的婚姻伴侶。

這三所大學的畢業生,幾乎壟斷了韓國的高階層職位和社會資源。

英國駐韓記者丹尼爾·圖德曾在著作《太極虎韓國:不可能的國家》中,描述了名牌大學畢業生在韓國社會的超級優越性:

韓國最大規模企業的總裁們,70%是SKY的畢業生,80%的司法機構公務員來自這三所大學。

紀錄片裡的洪珍榮,是一名普通的高三學生。為了考上名校,高中三年,她拿遍了學校頒發的獎學金。可惜優秀如她,申請SKY大學時,還是被拒之門外。

與中國的高考不同,韓國「修能」除了筆試,還有面試環節。

學生的最終成績,要綜合學生的校園生活記錄本進行考量。

本子上記錄著學生課外獲得的獎項榮譽,閱讀的書籍,參加的活動,擁有的特長,高中三年的統考成績等等。簡言之,就是光學習好是遠遠不夠的,你還要全面發展。

這項考察,在學生成績中占比70%,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環節。

這時候,學校與家庭的優勢,就會輕而易舉地體現出來。

好學校會主動為學生組織活動、增添項目、豐富履歷,而普通學校的學生卻只能靠自己。

以至於,最後有的學生的生活記錄多達十幾頁、二十幾頁,有的絞盡腦汁卻只能寫出幾頁。

此外,還有一樣有錢也買不到的東西,被韓國上流社會牢牢把控——情報。

對韓國學生來說,考大學,不僅僅是在高考那天奔赴考場那麼簡單,還要拼信息、拼人脈、拼資本。

參加哪種招生、去哪些學校面試、準備哪些材料……都需細細斟酌。好比手握一副卡牌,牌面的大小固然重要,但如何出牌才是關鍵。

在這種信息不對等的牌局裡,有一個著名群體,始終占據有利位置——「江南媽媽」。這些特權階層進一步鞏固自己及家庭的利益。

「寒門難出貴子,貴子出自江南」,早已成為很多韓國人心目中的普遍共識。

#03

比高考更殘酷的社會

折磨考生的不只是政府,更是那個躲在「修能」背後,更加殘酷的社會。

普通人就算隱忍努力考上了名校,大學畢業後也不一定會獲得一份理想的工作。

從2014年到2017年的就業數據看,就算是SKY的畢業生,畢業後也同樣難逃就業寒潮。

SKY畢業生尚且如此,其他畢業生的就業處境只會更加艱難,以至於學生時代雖然結束了,內卷卻還遠遠沒有結束。

據統計,2021年韓國青年(15歲至29歲間)的失業率高達25.4%,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擁有大學學歷。而且自2006年起,韓國應屆生的工資數額便再無增長。

韓國開發研究院(KDI)公布的《青年失業率緣何上升》報告指出,韓國青年的能力差距非常小,主要集中於中間值。

這樣的年輕人非常多,他們「高不成低不就」,大企業進不去、低技能的工作又不願做。可受信息革命影響,中等技能的崗位卻在急遽減少。

人才與崗位的不匹配,造就了韓國扭曲的就業現狀:大學生滿街跑,水電工卻找不到。

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年輕人想要破局,一般只有兩條路走:要麼進入三星、LG這樣的財閥企業;要麼考上公務員,拿到「鐵飯碗」。

遺憾的是,這兩條路,都不太好走。三星是韓國首屈一指的財閥集團,占據國家GDP的12%。

三星發布的招聘啟事,一萬個就業崗位可以吸引到二十萬的應聘者,競爭極其激烈。

公務員崗位同樣僧多粥少,2019年韓國公務員的錄取率只有2.4%,比哈佛大學還低(4.95%)。

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正是本文開頭提到的階層固化——貧富差距是造成教育差距、就業差距的始作俑者。

《學習的背叛》從始至終,一直在強調學子們想要的,不過是「一個努力便會有回報的未來」,但反觀現實,這反倒鑄就極大的諷刺。

大部分韓國年輕人,似乎都陷入了這樣的莫比烏斯困局——很卷,很努力,但很不快樂。

通過窺探這個困局,它隱隱遞出了這樣的真理:如果學習背叛了努力的人,不是努力的人錯了,也不是努力錯了,是我們不應該僅拿一把直尺去丈量世界的曲折。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人生來就在羅馬。

上層階級極大程度地積壓了中層與下層的發揮。而普通人,只能在擁擠的賽道上不停地奔跑。

正如紀錄片中的葉媛所說,「同樣的地方,有人坐KTX(韓國的高鐵)30分鐘就能到,我卻要花上3個小時。雖然也能去,但特別麻煩。」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書單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09/181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