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遭屏蔽:中國正在全社會發酵「無力感」

—中國正在發酵的一種普遍社會姿勢:「無力感」

十一回農村老家多住了幾日,深切的感受到中國底層社會最為普遍的姿態——並不是「躺平」,而是「無力感」。說到底,「躺平」更像是城裡人自由選擇的一種資本和權利,但「無力感」則是包括農村和更廣大社會階層的一種承受挑戰、缺少希望卻依然需要堅守的煎熬狀態,很多人沒有資格「躺平」,但還保留著默默「無力」的權力。你覺得一位需要贍養老人和養育兒女的農民能躺平嗎?城市的受薪階級其實也是如此,躺平結果必然挨餓。

中國正在發酵的一種社會姿勢:無力感

十一回農村老家多住了幾日,深切的感受到中國底層社會最為普遍的姿態——並不是「躺平」,而是「無力感」。

說到底,「躺平」更像是城裡人自由選擇的一種資本和權利,但「無力感」則是包括農村和更廣大社會階層的一種承受挑戰、缺少希望卻依然需要堅守的煎熬狀態,主要體現在抗疫嚴管控下的經濟低迷預期。

實際上,「躺平」底層上和普通中國人勤勞克制的文化基因並不一致,「躺平」是嘴上說的多但有能力踐行的人少,而「無力感」正相反,是能準確表達的人少但如此感受的人多。

很多人沒有資格「躺平」,但還保留著默默「無力」的權力。你覺得一位需要贍養老人和養育兒女的農民能躺平嗎?城市的受薪階級其實也是如此,躺平結果必然挨餓。你覺得一位在體制里接受安排和指令的工作人員會躺平嗎?躺平意味著背叛。甚至你覺得一位所謂財務自由的老闆真的可以躺平嗎?長時間奮鬥的慣性應該已經改寫了他的基因密碼,徹底歸隱田園是做不到的,他們也深愛著自己的事業和這片土地。諸如此類情況很多,真正能躺平的人很少,真正有資格逃離的人更是少中又少,「躺平」或許只是對無力感的一種抱怨。但無力很容易,長期抗疫封控在多個區域被層層加碼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普通人只有被動跟隨並承受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基層和農村很少有人真正能停下來的,否則自己心慌,更會被認為是「好吃懶坐」,但經濟不好也會覺得缺少奔頭兒。

「無力感」正在全社會發酵,主要和經濟發展預期下降相關,所以,這正說明了此種情況事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根基,值得高度重視。這裡不妨再具體羅列幾個由於經濟原因帶來的「無力感」場景:

場景一:很多開設實體商鋪生意的,他們之前上下打點是可以維繫正常運作的,而且經濟穩定時期市場競爭下可以發揮創造力賺取利潤。但疫情期間,他們面對的是不可挑戰、必須遵守的各個部門的嚴格檢查,一位進店客人有風險就會被封控很久,極強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往往讓他們自身努力價值化為烏有,目前很多人看不到盡頭,有「無力感」也在情理之中;

場景二:對於我們老家的農民親戚而言,他們辛苦積攢並存在銀行的錢在過去三四十年都是持續貶值的,但沒有投資增值能力,只能無力順其自然。看著辛苦奮鬥的財富貶值,卻無能為力,還有一些人辛辛苦苦一輩子攢的錢買了房子之後貶值大半,或者降價也賣不出去,自然帶來「無力感」;

場景三:對於大企業家和投資家而言,向前看不乏風險和不確定性,遇到與政府相關的事情只能被動接受,強監管很多地方政府那裡超越了法治的軌道,而且地方政府欠下的款項收回也是遙遙無期,吃了不合理不合法的虧無處伸張,剩下的只有「無力感」;

場景四:很多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知識階層、文人墨客也多苦於無法自由表達,滿肚子牢騷,改變不了什麼,睿智也會帶來「無力感」;

場景五:甚至很多官員只能做一些上傳下達的工作,很難體現個人主見,被驅動和高壓管制之下,七品小吏空懷報國救民理想自己都覺得可笑,也只能隨波逐流、上行下效,這種「無力感」也很絕望。

對於整個社會來講,「無力感」實際上是社會面對劇烈調整中各個階層的一種應激反應。這是一種需要重視的情緒,因為這種情緒發酵不僅影響經濟的信心,包括投資信心和消費信心,甚至影響很多人對社會的信心,所以,這種情緒需要深入研究併合適處置。

我們繼續梳理深挖一下「無力感」背後實際上承載了多種情緒,也是產生這種感受的原因:

第一種,「無力感」是因為面對不合理的環境和秩序,改變不了。一種環境和秩序的形成是長期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果相依,甚至很多因在四五十年前就種下,沒有人可以改變。你不認同的秩序,或許也是之前成就你的秩序,這會讓你連吐槽的動機都會自我挑戰;

第二種,「無力感」是因為看清楚被束縛的邏輯,但其背後強制力無法撼動。很多人在公司都有不太認同的管理者,甚至極端一點很多大老闆喜歡的人遭全公司討厭,但就是這個讓所有人都痛恨的「狗腿子」代表公司強制驅動你,讓你無力反抗。沒有科學管理基因且強管控的公司最容易讓員工產生無力感;

第三種,「無力感」也是因為看到了變化趨勢,但失望於趨勢進化緩慢,且無法助力。比如你家門前有修一條路,村領導說了1年修成但10年都修不好,是不是讓你感覺很痛苦?但你也不能自己修,只能等,空耗生命的等待最為無力。所以,經濟一旦停止,老百姓的無力感自然就會上升,可見,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確實是中國社會優先級最高的政策,也反向印證了國家發展經濟政策的英明所在;

第四種,無力感有時候也是一種看著謊言,懶得揭穿的失望。比如,幾乎所有的貪官都是伴隨著謊言的,表面上說的都是反腐唱廉,私下裡貪官乾的都是蠅營狗苟。而了解其真相的旁觀者,揭露和信服都做不到,剩下的就是一種無力感。但這種情況也側面印證了國家反腐倡廉的價值;

第五種,無力感有時候也是看到奸佞當道、蠢貨橫行後,恥於與之為伍的一種自我保護。實際上,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各行各業都是人才輩出的,但一旦用教條主義開始放大審視言行,最後敢大聲說話的必然只是阿諛奉承者,這些人沉渣泛起帶來的就是更多人的無力感。無力感背後的邏輯還有很多,恕不一一列舉。

綜上,一個健康的社會客觀上不應該讓少數人打雞血,多數人帶著無力感默默承受,這種情況並不穩定,最終必然帶來社會精英階層的失望和外流。眼前迫切要做的是疏導「無力感」宿主自由表達、自由創造、自由參與的權利保障,保護其創造的價值,尊重其合理訴求,制度化保障其享受奮鬥果實,帶給他們全新的希望。而且確實也需要全社會關注這種社會思潮,用更多積極的信號影響和驅散無力感的根源。

極少數人的高歌猛進和絕大多數人的無力感,是社會癌症,也是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大思想障礙,這種感受最需要的不是干預而是疏導,改革開放至今的這種少有的情緒波動需要有識之士關注和重視了。

經濟角度來看:當前面臨國內外錯綜複雜的問題,不僅應該「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更應該從被鼓勵對象角度,深切理解他們的關切和情緒變化,減少他們的後顧之憂。而且需要深刻意識到,「無力感」提示我們重視政策、經濟、法治等大系統等深層次挑戰,呼喚體制性進化、優化。

(作者:周掌柜,原題目《全社會應重視正在發酵的「無力感」》,原貼已在公眾號被屏蔽。)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周掌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10/181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