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一個神秘包裹:揭開地球內部的秘密

1986年在南非發現的「百年巨鑽」

故事要從送抵倫敦的一個包裹談起。包裹裝在一個普通的紙盒中,收件人是倫敦中心的一家礦業銷售代理公司「S Neumann& Co」,這個盒子重量大約500克。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包裹。

包裹送抵的日子是1905年4月的一天,在這個日子的三個月前,南非普列米爾鑽石礦(Premier Mine)的地面經理在地面下5.4米的礦道作例行檢查時,突然發現他頭頂粗糙的岩牆上有亮光閃爍。他以為是同事用錘子敲進牆的一大塊玻璃,用來惡搞他。但怕萬一錯失珍寶,他掏出了小刀,在牆上掏挖了一會兒,小刀突然折斷。不過他最終還是把這塊發光的石頭取了出來,原來並非玻璃,而是一顆貨真價實的鑽石,一顆重達3106.75克拉,大如拳頭的巨大鑽石,而且,不僅罕見巨大,還澄澈透明異常。

這顆鑽石被稱為「庫利南鑽石」(Cullinan),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最大的鑽石。最後被打磨成多塊較小的鑽石,最大的一顆就像遙遠星系中的恆星一樣發出冷冽的光芒。因此,這塊庫利南I號鑽石有時也被稱為「非洲之星」。

近120年過去,這顆超級巨鑽並未被世遺忘。在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送葬隊伍中,幾顆庫利南鑽石被放在女王的靈柩上,伴隨著女王乘坐靈車,直到女王靈柩下葬於皇家墓室,才從靈柩移走。因為這些巨大的鑽石是英國王室珠寶的一部分,通常保存在倫敦塔,在國家慶典才取出來展示於眾。庫里南1號鑽石現鑲嵌在英王國權杖之上,而全球第二大的庫利南2號則鑲嵌於英國王冠。

不過在庫利南原鑽精細打磨成璀璨的鑽石並載入歷史史冊之前,還需要找到買主出售,而最有希望的買主應該在倫敦。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將價值連城的庫利南原鑽安全送到12755公里外的倫敦,而不會遭到盜劫?

如果沒有鑽石工業,地質學家對我們地球深處的認識就會少很多

最後,這塊無價之寶是在約翰尼斯堡用普通掛號郵件寄往倫敦,郵費僅3先令,約合75美分(換算成今天的幣值約11.79英鎊或13.79美元)。與此同時,一顆原鑽的複製品則送上蒸汽輪船經長途海運到倫敦,這個冒牌貨故意惹人注目地放進船長的保險箱,並有警探作為看守,以此欺騙可能的盜賊。令人驚訝的是,真假兩個版本最後都安全寄達。(真的)這顆鑽石因為太貴賣了多年都賣不出去,最後由英國的德蘭士瓦(Transvaal)殖民地政府用15萬英鎊(約等於今天的2000萬英鎊或2250萬美元)買下,作為禮物送給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King Edward VII)。

不過,庫利南鑽石雖然以體積大和純淨透明度極高聞名全球,但並非唯一具有這類物理特性的鑽石。具有庫利南鑽石這類特性的鑽石總稱為克力匹爾鑽(Clippir diamond,英文clippir是這類鑽石六大特性的英文單詞首字母總和)。克力匹爾鑽不止有令人驚艷的特性,還有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秘密。

鑽石如此美麗燦爛,但其出身卻很卑微,原是地球深處的岩石碎片,因一種人類仍感困惑難解的異常地質活動,經歷極其漫長的歲月才化身成晶瑩奪目的金剛石。這些奇異的岩石是來自人類無法探測的一個隱秘世界的罕見信息囊,這個世界在地球深處,壓力大到不可想像,含有扭曲的綠色岩石和其他無可名狀的礦物。全世界的科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埋首研究,希望能揭示這個地球深處世界的秘密。有趣的是,正是我們最珍視的燦爛鑽石能向我們提供這個地心世界非比尋常的信息。事實上,正是庫里南這樣的大型鑽石正在改變我們對地球內部的認識。

難得的機會

2020年,埃文·史密斯(Evan Smith)坐在美國寶石學院(GIA)的一台顯微鏡前,小心地套上橡膠手套,凝視著儀器的鏡片。鏡片下是一顆124克拉,價值連城的鑽石,約有核桃大,光芒炫目。

為了研究這顆價值連城的鑽石,史密斯通過了幾乎達軍事級別的安全檢查,先是虹膜掃描和身份檢查,然後通過層層緊鎖的安全門、安全升降機,以及限制甚多的神秘走廊。在他仔細研究著鑽石的時候,室內的監控攝影機還不斷地向時刻警惕的保全人員發送房間的畫面。

英王的王冠上鑲嵌的鑽石中可能有兩顆是超深鑽。一顆是庫利南2號(或曰非洲之星2號),一顆是有名的"光之山"( Koh-i-Noor)

史密斯是美國寶石學院的高級科研人員,他正在研究這顆鑽石的成分,鑽石中附帶的一些來自地球深處的化學物質可以揭示鑽石晶體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什麼條件下形成。但是研究價值連城的鑽石是一件相當棘手的工作,通常情況下,研究人員不可能拿到最大粒的鑽石樣本進行研究。這些鑽石會被送到世界各地,不過是去見潛在的買家,而不是去見科學家,這令人很喪氣。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礦物勘探教授瑪雅·科皮洛娃(Maya Kopylova)說,獲得任何可資研究的鑽石樣本作研究都很困難,而她可以研究的大多數鑽石則都沒有研究的價值。她說,「研究人員必須與鑽石公司保持良好的關係,他們永遠不會給你有價值的樣本。所以,他們永遠不會給我們比6毫米(0.2英寸)大的鑽石。」

即便可以獲得鑽石研究,其手續也很繁瑣而昂貴。首先,科皮洛娃必須參觀有高度保全監視的鑽石分類設施,並確定她想要研究的樣本。一旦獲得批准,接下來就是文書工作,所有鑽石進出口都必須要有金伯利進程(Kimberley Process)證書,以證明其來源合法,防止戰爭鑽石或曰「血鑽石」進入市場。

然而,史密斯不同,在美國寶石學院,他可以接觸到世界上最大量的鑽石,因為數量上百萬的珠寶鑽石會送到這裡進行評價估值,以便投保或出售。史密斯說,「如果你想看一些罕見和不尋常的珠寶,這裡是最理想的地方,因為鑽石都要經過這裡。每隔幾天,你就可以借一顆鑽石,也許用幾個小時,也許一兩天作研究。」

幾年前,史密斯正是做了這樣的研究。他和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一起,隨意地索取了53顆屬於最大、最清澈、最昂貴的一類鑽石,即克力匹爾鑽石,其中有的即來自庫利南鑽石礦,然後他和同事把53顆鑽石帶回實驗室,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史密斯的發現是革命性的。克力匹爾鑽石中有近四分之三含有微小的物質,一些未被氧化的金屬顆粒,這是普通鑽石中找不到的東西,而另外15顆鑽石中含有的異物顆粒是石榴石。石榴石只能在地幔中形成。地幔是地殼和熔融狀的地核之間的岩石圈,分成兩部分,接近地殼的上地幔和更深入地心,僅在地核之上的下地幔。

總的來說,克力匹爾鑽石中的金屬顆粒提供了化學物線索,顯示這些鑽石只可能在地表下深度從360公里到750公里之間的地幔岩石圈中形成。在這個鑽石「生成帶」中,其深度足以解釋其含有的金屬顆粒為何沒有氧化,因為氧氣含量要在比這較高的地層中才會增多,但這批克力匹爾鑽石也沒有深到750公里之下的下層地幔,因為這裡石榴石會在巨大壓力下分解。要知,一般鑽石形成於地殼以下僅150-200公里的地層中。

在2020年的研究中,史密斯與美國珠寶研究院研發副總裁王五一,共同分析了這顆124克拉的鑽石,發現這顆鑽石可能形成於較深的地底,至少在地表以下660公里的深處。

超深鑽石中的一些碳元素可能來自埋葬在大洋板塊的古代海洋生物,隨後沉到很深的地幔層

來自於超深的地幔

史密斯說,「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一般認為)鑽石是非常奇異的礦物。」碰巧的是,我們人類這個物種對這種奇異礦物深為迷倒,我們每年要花數以千萬美元計的金錢去尋求,這遠遠超過任何研究項目的預算。

雖然人類為挖礦找鑽石,造成戰爭、殖民、河流改道和稀有物種棲息地喪失等等的破壞,但史密斯認為,如果不是人類對這些閃閃發光的碳結晶的痴迷熱愛,「我們人類就會對(鑽石不尋常特性)的故事一無所知,因為我們永遠不會去尋找和研究。」

即使是最普通的鑽石在諸多類岩石中也是鶴立雞群,因為所有鑽石都是在地表以下很深處形成,達到的深度比其他任何岩石形成的深度都要深得多。科皮洛娃說,除了鑽石,「地表上沒有任何來自600公里深處的物質,絕對沒有。」到達地球表面的熔岩來自地下約400公里深的地方,但這是融化的岩石,而鑽石不同,從地底深處到達地表仍是原封原樣。科皮洛娃補充說,而且岩石熔化「增加了另一層的不確定性,即我們不知在熔化之前的原始物質是什麼。」

每一顆被出售或佩戴過的鑽石,除了在實驗室里製造的人造鑽石,都至少形成於9億9千萬年前,在那個非常遙遠的地質年代,奇異如義大利麵狀的生命形式和原始藻類剛剛從海洋爬上陸地。而有些鑽石的年齡更是地老天荒,結成鑽石晶體至少在32億年前,那時整個地球可能還全是一片汪洋,從太空看是一個通體藍色的旋轉球體,不見一線陸地,更無所謂大陸。

鑽石一旦在地球深處形成,要經過一系列機率很低的過程才能帶到地表。首先,是地幔中極熱岩石的自然運動經過數億年的時間將鑽石帶到接近地表的位置,這個流動可能是從地核邊緣到地幔之間高達數千公里的巨大岩石「熔流」的一部分。

然後鑽石還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位置,即需在來自地核中的熔岩向下往上噴發時恰在此處。史密斯說,「(熔化的岩體)會帶走形成於不同地方的鑽石,然後鑽石與熔岩混合在一起。」這些包含斑斑點點鑽石的熔岩隨後在地殼內冷卻凝固成岩石,主要是一種被稱為金伯利岩的岩石。千百萬年後,被夾在金伯利岩石層的鑽石才可能被人類發現。

大多數鑽石都是小顆粒鑽石,形成於地殼下的上地幔中

早在20世紀80年代,地質學家就開始注意到,有些鑽石看起來與多數鑽石不同,有時其含有的礦物質可能表明,這些罕見鑽石是在比普通鑽石更高的壓力下形成的(後面會詳細介紹)。史密斯說,「我們開始懷疑,是否有些鑽石的形成比其他鑽石更深入地心。」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BBC中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12/1814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