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平民教育中的「南陶北晏」

作者:

1982年,晏陽初在美國紐約寓所留影

五四運動以後,許多知識分子為了改變中國教育的落後面貌,開始致力於「立足鄉村、連接城市」的平民教育運動。因為南京的陶行知和河北的晏陽初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所以世人稱他們為「南陶北晏」。

對比一下他們的人生經歷,有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他們從小就接受過教會教育。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出生於安徽歙縣,1906年進入縣城裡的教會學堂開始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知識。1909年,他考入美以美會在南京所辦的匯文書院博習館(預科),第二年匯文書院兼併宏育書院後更名為金陵大學,他從匯文書院預科升入金陵大學文科。1914年,陶行知以優異成績從金陵大學畢業,畢業論文的標題是《共和精義》,其中有「共和者,人文進化必然之產物也」的論述,由此可見他的思想水平已經達到怎樣的高度。晏陽初1890年(一說1893年)出生於四川巴中一個私塾教師家庭。在父親的影響下,他自幼熟讀四書五經,逐漸樹立了「民本主義」和「天下一家」的觀念。十來歲的時候,他進入川北重鎮保寧府的一所教會學堂。經過四年的學習,他在精神、知識和身體等方面都得到很大提升。隨後他來到成都,認識了年輕的傳教士史文軒。1913年,他經過史文軒介紹到了香港,考入成立不久的香港大學(前身是聖保羅書院)。當年的港大只有商、醫、文三科,晏陽初雖然數理化很好,卻主動選擇了文科。當時他的想法是:如果要擔負起改造中國的責任,就必須具有政治和經濟學方面的基本知識。

其次,他們都有留學美國的經歷。

陶行知從金陵大學畢業後,即赴美國留學。他先入伊利諾伊大學攻讀市政學,獲政治學碩士學位,第二年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深造。在此期間,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對他產生很大影響。晏陽初是1916年去美國留學的。起初他先進入耶魯大學並選擇了《美國憲法》課。這門課由剛剛卸任的總統塔夫特主講,晏陽初聽了之後感到塔夫特不是在教書,而是在傳道——傳民主之道。當時他想:一位總統卸任後能夠欣然教書,這本身就是民主精神的真實體現。

第三,他們都有獻身於教育的理想。1917年陶知行還未畢業,就應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郭秉文邀請提前回國,擔任了該校教授兼教務長和教育科主任等職務。隨後他發表《教學合一》、《第一流的教育家》等文章,並參與全國教育聯合會主持的「中國新學制」的起草工作。1922年初,他出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幹事,後來又擔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辦的《新教育》雜誌的主編。由於這些工作受眾更多,對民眾的影響更大,所以他辭去了大學教師職務。相比之下,晏陽初的經歷相對複雜一點。他1918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去歐洲參加了戰地誌願者服務工作。當時在英國和法國軍隊中的華工很多,有天晚上一個華工請他為自己寫一封家信,晏陽初爽快地答應了。這事傳出去以後,找他寫信的人與日俱增。後來他靈機一動,決定教他們識字寫信,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一開始,他的學生有40多位苦力,4個月後其中35人學會了獨立寫信。為了鼓勵大家,晏陽初請來一位將軍為他們主持畢業典禮,並頒發了畢業證書。這件事成了當地的頭號新聞,也被研究者當做人類教育史上破天荒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晏陽初返回美國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深造。一年後他獲得碩士學位回到中國,決心從事平民教育工作。

第四,他們共同投身了平民教育事業。

1923年8月,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北京召開第二屆年會,陶行知、晏陽初與朱其慧利用這個機會邀請各省代表發起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簡稱平教會)。同年9月,平教會總會在北京成立,朱其慧任董事長,陶行知任董事部書記,晏陽初任總幹事。朱是民國初年內閣總理熊希齡的夫人,熊晚年致力於慈善、教育事業,香山慈幼院就是他們夫婦共同創辦的。兩個月後,一大批著名學者參與編寫的《平民千字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扉頁上刊載的培養目的有三項:

(一)培養人生與共和國民必不可少的精神和態度。

(二)訓練處理家常信札帳目和別的應用文字的能力。

(三)培養繼續看書讀報和領略優良教育的基本能力。

平教會成立以後,全國20餘省設立分會並開辦平民學校,從而使平民教育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展起來。為了起到示範作用,晏陽初又在河北定縣成立華北實驗區,並吸引一批知識分子參與進來。隨後,陶行知在南京創辦曉莊師院。這就是「南陶北晏」的來歷。

民國時期,作為民間辦教育的先行者,「南陶北晏」在1932年得到國民政府民政部的支持。遺憾的是,陶行知在1946年因病去世,晏陽初在1949年又遠離故土。從此以後,他們開創的事業就再也沒有能夠繼續下去。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南方都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14/181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