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北游:年輕人都是如何走向崩潰的?

作者:

01

作家余華曾經說過:「中國年輕一輩人裡面,很多優秀者,但很少有能扛得了事兒的人!」

2017年12月,美國康奈爾大學一位來自中國女留學生小田被發現在自己的公寓自殺身亡。

隨後,康奈爾大學校方發布聲明表示,Tian是一名優秀的學生,並且在今年春天時候還主動聯繫過Huili Grace Xing教授,希望能夠加入研究隊伍,並且在科學和物理方面表現尤其優異。

小田高中畢業於成都七中,據七中同學回憶,即使在當地名校成都七中,小田依然是學霸級的人物,她在托福考試中獲取了113分(滿分120)分的佳績,由此獲得了常青藤名校康奈爾大學伸來的橄欖枝,得以前往美國留學。

而康萊爾大學也透露,小田正在申請研究生,在科學和物理方面尤其優異,「小田是個出色的學生,並且總是期待加入新的項目」。

一個如此優秀的學生,在外人看來也是開朗積極的一個姑娘,最後卻走入了不歸之路,這確實讓人痛惜和詫異。

身邊這樣的事例,並不鮮見。

你以為能扛事兒的人,什麼事情也無所畏懼的人,卻往往已在崩潰邊緣。

02

《南風窗》雜誌曾經在全國範圍內做過一個不完全的統計,平均每年中國有25萬年輕人自殺。

自殺的原因也五花八門,有的人是因為失戀,有的人是因為被老師在同學面前打了一巴掌覺得傷了自尊,有的人是因為高考沒考上心儀的學校……

是什麼讓中國的年輕人,這麼容易崩潰呢?

2009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平民窟的百萬富翁》裡,男主人公賈馬爾從小經歷煉獄般的遭遇,放到普通人身上,任何一件事情都足以讓人崩潰。

然而,賈馬爾似乎擁有強大的抗挫折能力,最後總是能夠逢凶化吉,並保持對世界的善意。

從心理學來說,賈巴爾這種強大的抗挫折能力,又叫復原力(Resiliency),是指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

黛安娜·庫圖(Diane L. Coutu)在其《面對困境:「復原力」的密碼》一文中提到,復原力具有三個基本特徵:

(1)直面現實:冷靜接受眼前的事實;

(2)尋找意義:價值觀堅定,在艱難時期依然能找到生活意義;

(3)靈活變通:有驚人的臨場應變能力,擅長利用手中一切資源。

庫圖認為,只要具備其中的一兩項特徵,就可以幫助人渡過難關。

而賈巴爾具備全部特徵。

03

Facebook首席營運長謝麗爾-桑德博格(Sheryl Sandberg),被媒體稱為「Facebook的第一夫人」,2013年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就是這麼一位全球知名的優秀女性,依然也曾經一度面對人生遭遇而束手無策。

2015年,謝麗爾的丈夫健身時意外去世,導致她陷入了情感的絕境。她記錄當時的心境時說到,「我陷入了空虛。巨大的空虛占據了我的心臟、我的肺葉,限制了我思考的能力,甚至呼吸的能力」,她認為自己和孩子們再也不會有真正純粹的快樂,也因此而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

她的好朋友、沃頓商學院知名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知道情況後,對她進行了悉心的指導,用了整整兩年,謝麗爾•桑德伯格才得以解脫,並將這段心路歷程寫在了她的著作《另一種選擇》裡。

亞當•格蘭特告訴謝麗爾,可以採取一定的方法,一步步從支離破碎的不幸與災難中復原。我們並不是生來就擁有復原力,復原力需要我們在後天培養和提升。

於是謝麗爾開始追尋「復原力」,試著走出人生的黑暗。

謝麗爾在書中指出,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畫了數十年研究人們如何應對挫折,結果發現有三個認知因素會阻礙復原力:

(1)個人化:認為壞事的發生都是自己的錯;

(2)普遍性:認為事件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持久性:認為時間的殘餘效應將永遠存在。

當一個人面對遭遇和逆境時,往往會產生我為什麼這麼倒楣的心理,從而將壞事的發生歸咎於自身,而無法自拔。

謝麗爾告訴我們,人生無常,總會遇到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時,我們至少能夠做到改變自己,既然完美的A選項不復存在,那麼嘗試接受並喜歡B選項,是我們走出困境的不二法門。

而實際上,我們對於壞事的無法承受,往往源於我們對於壞事的無窮想像,而這種想像,大部分都不可能出現。

04

斯托克代爾是美國的一個海軍上將,在越南戰爭期間,他被越軍俘虜,關押了8年之久,是被俘的美軍里級別最高的將領。

在被問到自己為什麼能熬過這艱難的8年,斯托克代爾說:「因為我有一個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出來,一定能夠再見到我的妻子和孩子,這個信念一直支撐著我,使我生存了下來。」但在回答,獄中你的哪些夥伴死的最快時,他又回答說:「是那些太樂觀的人。」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斯托克代爾悖論」

為什麼自己樂觀就活下來了,那些太樂觀的卻又死的最快呢?這不是矛盾的嗎?

對此嗎,斯托克代爾解釋說:「他們總想著聖誕節可以被放出去了吧?聖誕節沒被放出去;就想復活節可以被放出去,復活節沒被放出去;就想著感恩節,而後又是聖誕節,結果一個失望接著一個失望,他們逐漸喪失了信心,再加上生存環境的惡劣,於是,他們鬱鬱而終。」

斯托克代爾說:「對長遠我有一個很強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活著出去,一定能再見到我的妻子和小孩;但是我又正視現實的殘酷。」

即對前景保持樂觀和必勝的信念,同時又直面現實的殘酷不迴避,這就是斯托克代爾告訴我們的秘訣。

表面的樂觀堅強並不穩固,如果沒有強大的復原力和正確的認知,如同地基不穩,樓越高越容易崩塌。

05

梁東和吳伯凡曾經聊到過如何提升孩子抗挫折能力的話題。他們都認為,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遠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其中的分寸和「度」很難把握。

一方面,父母應該讓孩子經受挫折,如果小時候不去適應各種挫折和壓力,那麼以後要面對更加複雜和艱險的人生境遇,恐怕會承受不了;

另一方面,如果讓孩子遭受到了過大的挫折,一旦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又會導致孩子悲觀自卑,面對挑戰畏手畏腳。

梁東和吳伯凡結合著兩方面總結說,對於抗挫折能力較差的孩子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讓孩子經受一些小的挫折,循序漸進的讓孩子逐步適應挫折和壓力。只有在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不斷循環中和體驗中,良好的復原力才能建立。

孩子對於挫折能不能正確認識?能不能做到既不迴避,也不誇大?這些成果,並非依靠父母講講道理就可以獲得,這需要長期不懈的心理建設和訓練。當一個孩子面對挫折和困難,能夠不斷的取得成功,這種正向的反饋才能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和正確的認知,最終內化為一種心理習慣和行為習慣。

一定要知道,為什麼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真正讓你過好這一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是良好的心理習慣和行為習慣。

在關鍵時刻,這些習慣能夠拯救你,並成就你。

06

我們很多人喜歡依靠直覺去判斷問題,總是期望輕易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實際上,那不過是自我欺騙,循環論證而已。

我們當然希望,所有的成年人都能夠做到和顏悅色,沒有惡毒的心靈,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強大的抗挫折能力。

當一個悲劇事件發生後,我們如事後諸葛亮一般,痛罵成年人的惡毒,指責孩子的脆弱,都會讓人直覺上產生快感。

因為看到一個問題,讓它迅速解決,把問題簡單化是人性中天然的傾向,看了某些個例,還會不自覺的加以自我印證。

但很可惜,這樣產生的答案往往是錯的。

這個世界的真相是,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每天都會面對險惡的生存境遇和惡毒的負面評價。

對於父母來說,重要的不是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和無害的世界,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在狂野的世界裡變得足夠強大。

即使在成年人變成混蛋的一瞬間,孩子也能夠控制住自己,不去做傷害自己的蠢事。

同理,對於成年人來說,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要讓自己變成孩子眼中的混蛋,請從今天開始。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應該訓練自己,在面對不可控的未來和世界,把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內化為一種習慣,做傻事的可能性才會少一些。

因為有些傻事一旦做了,可能永遠也無法挽回。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15/181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