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給孩子讀英文繪本時,要不要中文翻譯?

有人說,千萬不要翻譯,這會破壞孩子的英語思維,讓孩子對翻譯產生依賴;

也有人說,可以先翻譯一遍,然後全部講英文,千萬不要三明治英語,一句話里既有中文又有英文;

我覺得,任何「一刀切」的方法論都是耍流氓。

要不要翻譯,說到底,是基於家長和孩子的具體英語水平上的,「度」的把握。

而相比「翻譯」一詞,我更喜歡用「解釋」來代替。

給孩子讀英文繪本時,插入中文,最終是為了孩子能夠理解內容,不是找中文和英文的一一對應關係,況且中文和英文的字詞,句子,大部分是沒有一一對應關係的。

所以,家長的中心要放在如何讓孩子更好的理解內容,而非糾結詞句的中英文對照上。

另外,「是否需要翻譯」這個問題,關鍵點不在於「能不能」「該不該」,而是什麼情況下需要翻譯。

一、給孩子讀英文繪本,最重要的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選書。

選英文難度適合孩子的書。

是否要翻譯,糾結的根源是「擔心孩子聽不懂」。

如果確保孩子能直接聽懂英文,自然是不用翻譯的。正是家長認為孩子可能聽不懂,才想要去翻譯。

解決辦法就是,事先就要選擇孩子基本能聽懂、看懂的書。

比如,零基礎的孩子,選圖片多,單詞少,圖文對應關係強的書,讓孩子僅看圖就能理解大概。

如分級閱讀系列RAZ中的AA級,或A級。這類書,家長根本不用翻譯,指著圖片說單詞,孩子完全可以理解。

對有初級基礎的孩子,選含有簡單單詞、短句的書,比如RAZ系列的B級。這類書,因為圖文對應關係很強,一看便知,基本上也不用翻譯,家長直接照著讀就OK。

其實最需要翻譯的書籍,是故事性繪本。

這類書,在背景知識,人物關係,情節設計,單詞句子方面的複雜度明顯提升。

如果家長只是機械地讀,不加任何解釋,孩子不能完全理解,興趣就會減低,吸收效果自然不好。

而一旦脫離了書,讓普通家長用全英文來作解釋,還不出錯,確實太難為人了。這時候,說中文來輔助,是很自然而然的事。

即便是故事性的書,如果需要逐句翻譯成中文,孩子才能理解,那也說明這本書對孩子來說太難了。

所以,選書,比講書更重要。

二、怎麼把握「解釋」的「度」?

關於「度」,最正確的回答是「適合」,雖然是廢話,但事實確實如此。

「適合」的物件,是兩個,家長和孩子

「適合」的最重要考慮因素,就是家長的英語水平和孩子的英語水平。

英語水平越高,「翻譯」或「解釋」的占比就越少,反之,越多。

如果家長的英語水平差,那些倡導「全英文浸潤」的方法自然不合適你。如果孩子的英語水平高,那些建議「先翻譯一下」的建議,自然是小瞧了娃的實力(更可能的情況是,家長的英語水平和孩子的英語水平是呈正相關)

所以,確定「度」,是個親子探索的過程,絕非機械和教條的照搬。

無論外界怎麼說,專家怎麼建議,只有家長和孩子,尤其是家長自己,才能摸索出自家的「適合」,這個摸索過程,就是在一天天的親子共讀中實現的。

三、3年英語啟蒙,我是怎麼做的?

在給兒子Oly英語啟蒙的3年中,我們娘倆就一直在磨合,現在依然是。

總結下來,我會在這幾種情況下說中文:

1.新書開篇預告

引入新繪本之前,我會用中文講解封面內容,插圖細節,故事梗概,儘量用繪聲繪色的語言,引起Oly的興趣。

比如第一次講《Owl Babies》這本書時,

我就說:

「哇,寶寶,你看這裡有三隻貓頭鷹寶寶,他們看起來不開心哎,你猜猜為什麼呢?會不會是他們找不到媽媽了呢?他們的媽媽可能去哪裡了呢?(再配以好奇,驚訝的表情)

類似這種聲情並茂的解釋,很容易引起Oly的興趣。

可如果換成英文,我很有可能會卡殼,或發現說錯了,倒回去重說一遍,或只專注怎麼說得正確,而顧不了做表情,配語調。於是,這本書,就聽起來一點都不好玩,遠沒有中文版本那麼有吸引力。

2.陌生單詞,複雜句式

繪本里出現陌生的單詞,有時我會用中文解釋。

比如在讀《I am a bunny》時,

裡面出現「dandilion」「蒲公英」這個陌生單詞時,我會用中文告訴他,這是蒲公英。

因為在實際中,他見過,玩過蒲公英,他的中文語庫里有這個概念,用中文解釋,再配以圖片,他立馬能明白新單詞。

不過,Oly2歲前,他的中文語庫和英文語庫是差不多的,學新事物時,我會直接告訴他英文說法,中文和英文基本是獨立的系統。

2歲後,他的中文豐富度明顯超越英文時,必要時,我會用中文來輔助英文繪本的理解。這時候,中文起到協助作用。

當然,學陌生單詞時,最好的方法,還是用實物,或者圖片字典。只不過,有時候讀的時候去找實物,需要打斷閱讀,特別不方便。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手邊沒有現成的東西,我會中文輔助,繼續閱讀,共讀結束後,再找實物和圖片來鞏固下,或下次偶然碰到,再強化下。

除了陌生單詞,原版英文繪本里,經常會出現一些複雜句式,孩子剛開始接觸時,理解起來不容易。

比如《Quick as a cricket》這本書

整本書用的統一句型「as……as」,

I’m as quick as a cricket

I’m as slow as a snail,

I’m as small as an ant,

……

這種情況,我會在前一兩次閱讀中,用中文說一遍,確保Oly理解意思後,在以後的重複閱讀中,就使用全英文。

3.關鍵情節,故事拓展

還有一些情況是,故事到了關鍵情節,一是為了讓Oly理解,二是為了增加戲劇性,增強代入感,我會加入中文的演繹,讓故事聽著更刺激。

如果新讀的繪本,和以前讀的繪本,或oly自己的故事有相關性,我也會用中文互動。(不是不想說英文,而是實力不允許)

綜上,所有的這些解釋,大都出現在接觸新繪本時,中文輔助讀一兩遍後,確保Oly能聽懂,且很有興趣後,在以後的重複閱讀中,我都儘量全英文。

四、不要把中文當作「洪水猛獸」

一說到英文啟蒙,我們很崇拜「全英文浸泡」,會覺得夾雜中文,特別不專業,不地道。再聽聽「磚家們」宣揚的「英文思維」,就感覺跟孩子說一句中文,就如同害了他一般。

真沒必要。

我們本就沒有全英文的生活環境,我們也不是英文大咖,「全英文浸泡」在條件上本就實現不了,糾結也沒用。

至於,父母們覺得自己不是專業老師,中英文夾雜會造成兩種語言的混亂,破壞孩子的英語思維,拖孩子後腿,也是多慮了。

孩子是天生的語言學家,他的語言分析,吸收內化能力遠比我們想像中要強大。在他們的系統里,兩種語言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會互相促進。

況且你給孩子的英文輸入,每天頂多一兩個小時,遠落後於中文,中文必定是強勢語言,一強一弱的關係,更不容易混亂。而作為強勢的中文,在認知,表達上,都可以幫助孩子去理解英文內容,有很大的輔助作用。

再進一步,在中國目前的英語教育體制下,即便依靠專業的英語老師,也無法獲得純粹的「英語思維」,甚至正是專業的英語課程破壞了「英語思維」,反而是家長這種「野生式」英文啟蒙,更利於孩子形成最初的英語思維。

「全英文思維」最大的弊端,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身上。它讓父母們壓力山大,覺得自己英語水平不夠,於是孩子的英語啟蒙,連嘗試都不敢嘗試。

剛開始英語啟蒙時,我聽了一些人的建議,刻意追求「全英文」,但發現這讓我覺得壓力特別大。一旦精神緊繃,內心就對共讀英文繪本產生了抗拒。明明說不出來英文,非要硬憋,自己堵的厲害,當然不會喜歡,自己和孩子的閱讀樂趣都大打折扣。

後來,索性沒有章法,也就沒有了束縛。

能說英語的地方就說,說不出來時,果斷切換舒服流利的中文。

在oly的啟蒙歷程中,除了以上羅列的使用中文的情況,我還可能時不時、毫無規律地冒出中文來,連特別被大家鄙視的「三明治英語」,我也時不時冒出,可以說很隨性,倒不是故意的,而是自然反應。

那Oly被影響了嗎?

目前看沒有,中文和英文他分得很清楚。我用英文問他,如果他能說出來就用英文回答,如果說不出來,才會用中文回答。

最重要的是,他樂呵呵的每天聽我講英文繪本,從來不覺得自己在「學」英語」

五、不要迷信「專家」

關於英語啟蒙界所有的方法和理論,父母們要「看淡」。

誰說的都不要全信(包括我說的),

所謂,聽別人的話,走自己的路。

只有你自己真正的去實踐了,去和孩子磨合了,才能知道,什麼方法最有用。

不要限制自己,你和你孩子的節奏只有你自己知道,你需要通過實踐去驗證,也許你能探索出更好的方法來。

只要對你和孩子有用的方法,就是更好的方法。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gushiciku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17/181738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