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心理學家:房間越亂的人,這3種能力越突出,無論男女

《後漢書》中記載了一個叫陳蕃的人,他的治世理念是「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這話一出,當時的輿論驚為天人,紛紛稱讚他是能還世道一個清白的曠世奇才。進入清朝後,這種觀點遭到了駁斥,著名古文專家劉蓉提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這也成了我們如今所奉行的主流價值觀,畢竟連房間都懶得收拾的人,你又能指望他成什麼大氣候呢。

更具體的,有人天天把自己有潔癖掛在嘴邊,暗地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室佳人」,有人表面看著光鮮亮麗,實際上房間亂到連個能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現代心理學通過研究發現,房間的整潔程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主人的性格,換句話說,房間作為一個私密空間,其本質便是個體自我的某種延伸。

01

亂或不亂,背後的心理學成因是什麼?

判斷房間亂或不亂,這與我們自身的秩序感密切相關,它指的是一種從空間維度出發,對周身事物規律性和有序性的整體感知。心理學觀點認為:人在處理外界信息時,大腦會以一種結構化的模式運作,即通過合理的總結或簡化,儘可能地減少認知資源的消耗,從而使我們在單位時間內可以攝入更多的信息。

當房間內的一切建立了秩序,我們就可以精準地掌握信息,快速找到想要的資源。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這種本能讓大腦厭倦了毫無意義地亂翻亂找,逐漸沉迷於對規律和有序的偏好。就比如我們看到東西散落在地或被人弄成一團亂麻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去撥亂反正,這是因為潛意識覺得,有序才能讓人神清氣爽,雜亂只會帶來心煩意亂。

此外,改變亂象,讓它變得井然有序起來,本身便是個體滿足自身控制感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種通過改變環境而得到滿足的控制欲,可以很好地成為我們情緒的出口,對於避免個體認同感和控制感的被動剝離,具有十足的正面意義。

02

亂意味著你的創造力很不一般

2017年,一項來自《OrganizationalBehavior&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期刊的研究指出:越混亂的環境越容易讓人打破常規,做出和從前不一樣的選擇或者誕生出一些更新穎的想法。

日常經驗告訴我們,藝術家們的工作室一般都是以凌亂不堪而著稱的,這恰恰也佐證了這一觀點。秩序的出現固然事件好事,但它也過分地約束了思維,讓人變得謹慎而保守,相比之下,無序的環境更容易激發出非凡的創造力。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房間很亂,那你大概率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人,也更具冒險精神。

03

亂意味著你更容易突破道德底線

心理學家Keizer認為,常年待在一個無序的環境中,這意味著你比別人更容易突破道德底線,做出一些破壞性行為。房間內部的擺設毫無規律可言,這種混亂的景象會從視覺層面和心理層面給予你一定的暗示,所謂的秩序,就是用來忽視和突破的。

這種自我概念的延伸,像極了心理學上所講的破窗效應。普通人看到有人在景點裡亂塗亂畫、隨手丟垃圾,甚至對一些公共設施大肆破壞時,下意識地反應通常是上前阻止或勸誡,而你在接收到這種無序信息所傳達出來的信號時,通常會無動於衷,一旦無人監管,還有可能成為其中的一員。簡單來說,房間的無序給你帶來了心理和行動上的無序。

04

亂意味著你很難完成對自我的約束

1998年,《行為研究與治療雜誌》發現,混亂的環境會在無形中削弱一個人的自我控制感,簡單來說,房間越亂,你對自我的約束能力就越低,會更容易做出一些衝動、不理智的行為決策。

這項研究選擇了一間整潔乾淨的房間和一件雜亂不堪的房間作為實驗變量,詳細地記錄了人在其中的行為變化。最終的結果就是,被送進無序房間的實驗者,其自我控制感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的身上出現了暴飲暴食、衝動、不理智等行為,實驗後期甚至對時間的感知都出現了問題。

具體到實際,所有和「肥宅」相關的消息里幾乎都缺不了一個不堪入目的房間當作背景,所以,不要再覺得房間亂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它可能在你不知不覺中就產生了某種不良的化學反應。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古都丁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21/1819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