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前一秒10% 下一秒自動關機 手機電量到底咋算的

不同的測量方法都各有優劣,共性是都存在誤差。廠商也在研究通過優化算法(如神經網絡、卡爾曼濾波、模糊算法等),建立更加準確的電量估算模型。比如在庫侖計法中,需要配合卡爾曼濾波法進行初值校準;在開路電壓法中,依靠歷史數據建立動態平衡電壓,再運用到 SoC實時估算中。

「蒙」不準會造成什麼後果?比如開頭舉的例子,顯示電量明明還剩10%,但點開個 app,手機就沒電關機——也許是因為電池老化,而 SoC估算沒做好,沒有預測電池的衰減情況。

電量顯示不準確,加劇了人們的「電量焦慮症」,為此大容量電池一度成為智慧型手機的重要賣點,手機廠商更是如同軍備競賽一般,瘋狂發展快充技術。只不過種種措施並沒有完全治好人們這塊心病。

廠商焦慮,用戶也焦慮;硬體焦慮,軟體更焦慮

屏幕顯示和通信模塊是影響智慧型手機功耗的最關鍵因素。

在功能機時代,手機屏幕小,更不用提追求高刷新率、高解析度、廣色域等特性。大部分功能機都能達到幾天的續航,一些以長續航為賣點的機型,續航更是能達到數月。2010年,飛利浦發布的一款 Xenium X513,電池容量僅2000mAh,但待機能撐60天,可持續通話20小時。

換個視角,其實是電池塑造了我們手機的模樣。1973年摩托羅拉發布 DynaTAC8000X,也被稱「大哥大」,大是因為一半的體積和重量都被電池占了。6節圓柱形鎳鎘電池組成的電池倉,充電10小時,通話35分鐘。

鎳氫電池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於手機「磚頭」的印象。1996年,摩托羅拉翻蓋手機「StarTAC」是當時市面上最輕、最小的手機,只有88克。

功能機時代,哪怕一塊電池的續航不長,也能通過換電池來「續航」——就像現在一些新能源車的換電續航方案一樣。

直到後來 iPhone的出現,帶來了如今成為主流的一體機身,也帶走了「換電池」的便利。電池的體積隨著屏幕的面積一起變得越來越大。直到今天,有人拆開 iPhone14的內部,發現電池還占了近三分之一(在 iPhone5上最多曾占到一半)。

智慧型手機發展史上,不乏以「大電池」為賣點的機型。2015年發布的金立 M5擁有一塊6020mAh的電池,待機續航49天,可持續通話71小時,代價就是機身又厚又重(厚8.5mm,重214g)。

另有一些民間極客熱衷於自我探索通過軟體優化來實現「省電」的解決方案,其中安卓用戶群體最有代表性。

起初安卓機的硬體規格不高,單核 CPU,256M或512M的運行記憶體,系統運行緩慢、卡頓。論壇上流傳著各種 root教程。很多第三方 ROM的 UI十分精美,但用戶更多希望卸載系統預裝應用,釋放存儲空間,加速系統運行和省電。

現在還能找到「教開發者如何做一款省電的安卓 ROM」一類文章。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首批極客,通過將手機 root,安裝 Xposed框架,使用「綠色守護」等軟體管理後台,防止應用在鎖屏時被自動喚醒。經過這樣的「極致調教」,好一點的續航能力能達到三四天左右。

2010年前後,剛剛被普及了智慧型手機的人們最熱衷的就是在網絡上討論和散播各種「省電玄學」:關藍牙、Wi-Fi,GPS定位,主動清理後台,甚至降低手機亮度,使用深色壁紙......

安卓系統直到更新5.0時,才加入官方的省電模式,開啟後會降低性能,延遲部分程序的自動更新。

蘋果的省電模式是從 iOS9開始的:當設備電量低於20%時自動激活,藉由關閉背景應用程式及定位服務等耗電來源以增加續航力,至設備電量超過80%時自動關閉。

直至今日,仍有人保留清後台、關藍牙的習慣,即便這些措施對於延長續航已經作用不大。根據 Android Authority的一項模擬測試,在一天使用中藍牙開與關的電量消耗差異僅有1.8%。

電量焦慮:心態問題還是技術問題?

明明智慧型手機對於後台軟體的管理越來越成熟,鋰電池能量密度也越來越高,手機晶片功耗越降越低,可為什麼「一天續航」的魔咒一直都還在呢?

那是因為雖然技術在進步,但需求和使用習慣也在跟著變。

受大屏和輕薄化趨勢影響,如今主流智慧型手機很少以「大電池」為賣點。快充成為解決電量焦慮的主流方案,「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曾一度是營銷範例,如今的天花板是 iQOO10 Pro,充電規格達200W,10分鐘充滿4700mAh電池。

既然電池容量再難增長,那就增加它的「復活次數」,當充電無需花費太多時間,甚至可以忽略的時候,低電量帶來的焦慮感就會少很多。

減少,並非完全消除。現在各家快充協議複雜,除公有的 PD、QC快充,還有 OPPO的 VOOC、vivo的 FlashCharge等私有協議,對充電頭及線材的適配要求高,很多人除了原裝充電套裝,並不會多配幾套覆蓋全場景。買一個不錯的第三方氮化鎵充電器價格在百元以上,又是一筆額外的成本。

電量焦慮的「心態問題」,最終要靠電池技術的發展。電池技術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要考慮電池壽命、安全性、效率、成本等各種因素,只靠增加能量密度解決不了問題。

電池充放電的本質是離子在正負極之間定向運動,它在與電解液中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是有消耗的(還會受溫度影響)。電池被造出來的那一刻,壽命就在減少,即便放著不用,也有損耗。每個人的手機使用習慣不同,也會影響實際耗電速度。

目前結合快充技術,省電模式等,幾乎不需要我們以犧牲體驗為前提,追求長續航。只是得知了真相之後,才知道過去操的那些心,終究是「錯付」了。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愛范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02/182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