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來自蘋果的重擊

昨天,蘋果公司開了一場「軟」發布會。會上沒有發布任何新硬體,最大的篇幅留給了AI,蘋果把AI和自己的系統深度結合,原有的各種軟體因此擁有了新能力。

這件事其實挺可怕,等於是一夜之間斷滅許多AI創業者的生路。因為許多創業者此時的邏輯都是利用AI的能力,打造出一款好用的產品。蘋果現在的做法,等於是從根上剷除了這種可能。最基礎的,最好用的,也是人們最需要的App,蘋果全都隨系統附贈。蘋果現在升級系統,直接在系統層面上把AI作為一種基礎能力賦予各種App,等於是批量殺死了試圖靠單一APP加上AI能力的創業者。

又因為蘋果在系統層面提供了AI能力,在蘋果自己作業系統上做開發的創業者,以前是繳納蘋果稅的種田佃農,現在連種子鋤頭都是蘋果的,前景也就變得越發黯淡。

不止是蘋果,幾個月前Google推出了自己的AI,並且把AI作為一種能力結合到自己的搜尋引擎里去,就已經引發了許多獨立網站站主的擔憂。因為按照傳統的搜尋引擎產品邏輯,用戶輸入關鍵詞,得到搜索結果列表,點擊列表中的連結,會跳轉到相關的網站中去。在這個過程里,網站就得到了流量。

但是現在Google推出了自己的AI,按照新的產品邏輯,用戶在Google搜索框裡輸入提問,AI就直接給出了答案,於是無需再跳轉一次,專門跑到網站頁面去看答案,做薈萃分析---這些事AI全都幹完了。相對應的,那就是獨立網站從搜尋引擎獲得的流量在未來可能會是斷崖式的下降。網站和Google之間曾經的合作共贏關係,Google的流量分發機制,在未來都可能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在web時代到來時,移動網際網路到來時,乃至web3到來時,我都覺得很振奮。但是在這一輪的AI浪潮中,我從未想過要做點什麼。因為從第一天起,我就覺得這一輪浪潮和個人開發者,創業型公司關係不是很大。不是大家沒有創意或者戰力,而是AI這個玩意兒出現之後整個打法都發生了改變。這就有點像是坦克在一戰出現之後,什麼騎兵戰術,步兵戰術其實就已經失去了意義。有了坦克之後,你再怎麼調整騎兵軍的陣型,攻擊形態,戰術配合都已經毫無意義。

借用那句流行語的說法,抖音出現之後,所有的品牌都值得重新按照直播模式重新做一遍。然而AI出現之後,很大概率並不存在重做一遍網站和APP這件事。因為AI是一種能力,給到這種能力,舊網站舊APP就能夠AI化。而這種能力並不在個人開發者手中,也不在小型創業公司手中。和歷次網際網路創業潮不同,AI潮意味著人才、資金、技術的高度集中和高度壟斷,和小玩家沒什麼關係。

AI潮還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數據的網際網路資源化。以前數據就是數據,只不過是伺服器儲存空間而已,最多是平台之間可以相互買賣一下用戶資料而已。現在的情況不大一樣了,數據是AI時代的硬通貨,規範化、格式化的數據是AI時代的黃金。電商平台上的購物和消費個人數據,社交平台上的互動、人際關係數據,行車記錄儀上的行駛、操作數據,乃至是一個專門的散文網站數據,都變得珍貴無比。因為它們能夠訓練AI,讓AI擁有更強的能力。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蘋果、Google這樣擁有海量數據的巨頭也就擁有了巨大的資源。哪怕是最強最快的AI巨頭,也會選擇和它們合作。這樣一來,生產工具,生產資料全部都在巨頭手裡,創業者的空間也就變得越發逼仄。這幾天我就感覺網際網路世界的空氣里,瀰漫著從未出現過的勸人退休和勸人改行的味道,賽博佃農感也達到了空前程度。

幾個月前,AI創業者利用OpenAI的接口,包裝出一個翻譯軟體或者一個翻譯插件出來,人們認為這是創業,這是創業。但類似這樣的創造,大概抵不過蘋果或者安卓在系統層面上接入AI,直接對所有App都提供實時翻譯能力。系統級別的能力,和App層面的服務,完全不是一回事。

同樣的,在手機上本地跑一個AI大模型,把每一台手機上的數據搜集起來,為每一台手機的主人提供基於AI協助下的查找所有機上資料,分析內容,提出建議等等功能。似乎也讓獨立開發一個App變得沒那麼重要,因為獨立APP甚至都沒有這種級別的權限。

時代變了,以前通行的方法已經不再適用。我想了很久,覺得目前也就只有種田養豬相對安全一些。在AI控制的機器狗和機器人蜂擁而至之前,還有一段時間。也許在很多年後人們回顧今天,會意識到所有的AI公司當初創業的目的之一,就是終結大多數的網際網路創業。所以,現在的打擊只能算得上是輕柔。

問題又回到了一開始:作為一個人,一家公司,什麼才是它們不可替代的價值?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槽邊往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12/206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