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逾百民主人士聯署批德總理向新型納粹獨裁中國朝貢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周五(4日)抵達北京,他在行前發文陳明訪華理由,表明不與中國脫鉤。海內外民主人士發聯署信,批評朔爾茨向新型納粹式的獨裁中國朝貢。聯署發起人批朔爾茨未記取俄烏戰爭教訓,為經濟利益棄守價值,打破民主國家默契,重回默克爾依賴中國經濟的舊路。

北京時間周五上午,德國總理朔爾茨率領一個商業代表團抵達北京,開始了他上任後的首次訪華之旅。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朔爾茨,稱讚他是中共20大後首位來訪的歐洲領導人,相信其會為下階段中德關係發展做好謀劃。

據德媒報導,朔爾茨與李克強會面時強調「今天我來到北京,這很好,也很正確」。

不過,朔爾茨的訪華之旅在德國引發一片批評聲音。就在他啟程前,多名六四流亡人士發起聯名信,目前已獲逾百名海外內人士聯署。

聯名信指,全球的疫情溯源還沒有定論,而習近平在中共20大用權謀竊取權力,成為一個獨裁者。此刻新疆維吾爾種族滅絕問題、西藏人權問題、南蒙古文化滅絕問題正在上演、中國百姓在清零政策下民不聊生。中共撕毀《中英聯合聲明》、鎮壓香港,習近平並意欲在其任期內武力統一台灣。公開信直指今天的中國不僅僅是極權國家,而且正在逐步成為新型納粹式的獨裁國家。聯署人質問朔爾茨,作為政治家,是否考量過其中國之行是否存在著經濟和政治上的風險?又問他作為疫情後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自由世界領導人,準備向中國表達怎樣的觀點?

公開信起草人之一、法國獨立導演王龍蒙向本台表示,朔爾茨一直為自己訪華辯解,而公開信就是要對這些牽強的理由予以駁斥。

王龍蒙說:我參與起草的公開信,可以一一回擊朔爾茨強調的訪華理由,中國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罪魁禍首,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幫凶,在朔爾茨口中卻變為可以發揮正向作用的國家,這種邏輯令人匪夷所思。而這種敘事正是中共常常使用的給世界的謊言,比如中國反核、推動氣候保護等。

王龍蒙認為,朔爾茨已重回前總理默克爾對華政策的老路,德國根本未汲取在能源問題上依賴俄羅斯所得到的教訓。

王龍蒙說:朔爾茨喊出的「不希望與中國脫鉤」非常廉價,他在重複默克爾的老路。面對中共20大後,愈加極權的習近平將給世界帶來的風險,面對中共鎮壓香港、針對維吾爾人發動的21世紀種族滅絕、武力威脅台灣等,朔爾茨依然如那些只知道追逐利益的德企一樣。這不應該是歐盟領頭羊德國呈現給世界的立場和態度,他對中國的依賴,就如同他的前任們對俄羅斯的依賴一樣,會讓德國人被中國綁架。

流亡德國的中國體育興奮劑吹哨人楊偉東也有份參與公開信的起草。他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說,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還是出於對人權和自由的尊重,中國都不應該再成為德國依賴的市場。

楊偉東說:疫情這3年來,中共的這種偽善和欺騙性已經暴露無遺了,在這個時候,朔爾茨訪問中國,目的是什麼呢?他這個代表是一個經濟上的代表團,但是中國的經濟與疫情相比,這個市場已經不在了,整體經濟不好這種情形下,中國還是德國大的市場嗎?有必要來中國訪問嗎?我們不是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我們只是考量經濟利益是否大於人的自由、人的生存權利和道德因素呢?

「八九學運」前學生領袖吾爾開希則批評朔爾茨訪華一舉破壞了民主國家的默契。

吾爾開希說:他的說法是「德國不能離開中國」,我只能說愚蠢和荒謬,而且破壞民主國家的默契。我不認為德國會從中得到什麼!德國要思考:美國、歐洲其他國家都準備在離開中國的時候,如果德國拒絕離開,你就準備和中國留在被世界孤立的地方。

朔爾茨抵達北京前,朔爾茨透過德媒發表文章《與中國進行公開、坦誠的交流》,申明其訪華的目的和理由。

朔爾茨表示,距其上任訪問已經三年有餘,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亞洲,這三年是挑戰和風險俱增的三年,德中關係也是如此。而世界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是因為新冠疫情;另一方面是俄烏戰爭;在此背景下不能「一切照舊」,因此他決意前往北京;但由於此前北京嚴格的疫情管控政策,這種會面在很長時間內都無法進行。現在,直接對話變得更加重要。

朔爾茨逐項陳明訪華理由。首先,他表示今時中國與五年前、十年前不同。剛剛結束的中共二十大的結果不言而喻,中共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國家安全等方面強化。他認為如果中國發生變化,德國對待中國的方式也必須改變。

其次,朔爾茨指出不僅中國發生了變化,世界也發生了變化。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挑戰了國際和平與安全秩序,普京不再迴避核武器的威脅。年初,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與其它常任理事國的聲明中明確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肩負著特殊責任。中國將在未來世界的舞台上發揮關鍵作用,但這既不能證明一些人孤立中國的呼籲,也不能證明中國尋求霸權主導地位甚至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是正當的。

第三點理由是,即使是在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中國仍然是德國和歐洲重要的經濟和貿易夥伴。德國不希望與中國脫鉤。

但朔爾茨表示,已經關注到中國在兩輪經濟戰略提出要加強國內市場,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以及習近平在2020年底的講話中,聲稱要利用中國技術「增加國際生產鏈對中國的依賴」。德國認真對待此類聲明,將減少片面依賴。

但朔爾茨又補充道,德中之間大部分貿易涉及的產品既不缺乏替代供應來源,也不存在壟斷的威脅。相反,中國、德國和歐洲將平等受益。在出現風險依賴的地方——例如重要的原材料、一些稀土或某些未來技術,德國的公司正在拓展多元供應鏈;

面對中國在德投資,朔爾茨以中遠集團收購漢堡碼頭為例,稱德國政府規定中方持有少數股權,這樣漢堡港仍對碼頭有完全的控制權;他用該案例表明德國用多樣化加強韌性,而非保護主義。但他也認識到,由於公司的市場准入、許可、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問題,德國在與中國的貿易中離互惠太遠。

朔爾茨在第四點想法中提及將在中德交流中不會忽視一些艱難的話題,包括尊重公民權利、政治自由和少數族群的權利,比如新疆問題。另外台灣的緊張局勢令人擔憂。

在最後一點,朔爾茨表示德國的對華政策是嵌入歐洲對華政策之中的。在其訪中之前,德國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及跨大西洋聯盟夥伴協調;歐盟對中國的定位是「夥伴、競爭者、對手」。德國和夥伴國家系統性競爭並將其納入政策層面來處理。但同時仍要尋找符合雙方利益的合作。畢竟,世界需要中國——例如在抗擊Covid-19等全球流行病的鬥爭中;中國在結束全球糧食危機、氣候保護等方面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05/182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