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拉肚子」也可能是癌症信號?提醒:身體5個異常,別以為是小事

從八月份開始,小吳就一直斷斷續續地拉肚子,一開始以為是吃壞肚子,吃了點藥好了些,過幾天又開始了。

斷斷續續的,差不多有2個月了,拉肚子的情況也不見好轉。上周,小吳發現自己開始便血,有點兒心慌,她急忙到醫院檢查。

醫生聽完病情描述,建議她做腸鏡檢查,但小吳怕痛,想到腸鏡的管子要伸到自己的腸道里,她就十分抗拒。因此拒絕了醫生的建議,只是開了點藥回家了。

又是一拖再拖,藥都吃完了,病情仍舊不見好轉,小吳在家人的陪伴下,再次到醫院接受腸鏡檢查。

然而,結果卻把大家都嚇了一跳,小吳被確診為結腸腺癌中晚期,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結。醫生嘆氣提醒道:「來得太晚了,再不治療,癌細胞都要全身擴散了……」

一、「拉肚子」也可能是癌症信號?

「拉肚子」通常也被稱為腹瀉,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臨床上如腹瀉持續或反覆超過4周可稱為慢性腹瀉,如超過6-8周則屬於慢性腹瀉,常常出現一天大便3—4次。

引起慢性腹瀉的病因很多,臨床上大致可分為胃疾病、腸道疾病、肝膽胰疾病和全身疾病等四類,最嚴重的一類,慢性腹瀉可能是癌症的信號。

1、結腸癌

腸癌常見症狀多為大便次數增多、稀便,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部分腸梗阻時,可出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的現象。由於多無明顯的特異性表現,患者常常誤以為是慢性腹瀉或急性腸胃炎而忽視。當癌症表面出現潰瘍、出血及感染時,患者常出現血性、膿性或黏液性糞便。

2、胃癌

患者出現納差,伴胃脹、乏力、進食後噁心嘔吐,同時出現腹瀉伴腹痛,當天排便超過3次,糞質稀薄,含水量大於80%,或帶有黏液,則要小心可能是胃癌信號。

其原因在於,胃部腫瘤持續分泌大量胃泌素、5-羥色胺、激肽類、組胺等許多生物活性因子刺激腸蠕動並影響腸對水和電解質的吸收能力等因素而致腹瀉。

3、肝癌

約1/4左右的原發性肝癌以腹瀉為首發表現,1/3在病程中出現腹瀉。腹瀉特點為大便性狀多為黃色稀水樣便,黃色稀便或粘液便,每日3~10次不等,多呈間歇性腹瀉。大多數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及表現。原發性肝癌相關性腹瀉用抗生素治療效果往往不佳,常遷延不愈或呈間歇性。

4、胰腺癌

一部分的胰腺癌病人在病程中出現腹瀉,可能與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或膽總管下端和胰腺導管被腫瘤阻塞,膽汁和胰液不能進入十二指腸有關。對原因不明上腹脹滿不適、消瘦、食欲不振、黃疸和腹瀉等症狀者,應高度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並進行相關檢查。

前文中,小吳因抗拒腸鏡而耽誤了癌症的發現和治療。現實中,慢性腹瀉患者進行結腸鏡檢查是目前公認的最安全的、最經濟有效的首選方法。此外,糞便常規及隱血試驗也是判斷是否有必要進行全結腸鏡檢查來排除癌症可能的重要依據之一。可以說,檢查對慢性腹瀉病因的診斷相當重要,它可以直接減少癌症的發病率。

二、身體4個異常,別以為是小事

許多癌症出現的早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早期信號。除了拉肚子,以下的常見的身體異常,有時候也可能藏著癌症信號,大家要多留意。

1、腰痛

腰痛或腰骶部疼,應引起人們重視。對於頑固性頸肩腰痛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這是因為惡性腫瘤轉移至骨骼時,會引起骨性的骨改變,或壓迫到脊髓,而出現頸肩腰腿部劇烈的機械性或神經性疼痛。例如常見的有肺癌前列腺癌大腸癌、腎癌、胃癌、女性生殖系統癌症等都容易發生骨轉移而出現腰痛。

2、血尿

尿血,是泌尿系統癌症的症狀之一。其特點是無痛性的尿血。腎細胞癌約有50%的患者出現反覆全程血尿,伴有患側腰部脹痛;腎盂癌約有90%的患者發生反覆間歇性全程尿血,伴腰部脹痛;輸尿管腫瘤則以反覆血尿,血多時有細條狀血塊,伴持續性腰痛為主要表現。

3、突然消瘦

由於癌細胞惡性增殖,消耗掉大量營養物質,致使機體分解代謝加速;加上癌症患者常常合併消化吸收功能減退,從而導致體重呈進行性下降,這也往往是癌症早期的一個重要表現。

4、皮膚變化

當內臟產生腫瘤時皮膚也會有所表現。這主要是由於腫瘤轉移到皮膚,或腫瘤浸潤皮膚而引起的。例如黑痣突然長大、發癢、刺痛可能提示黑色素瘤皮膚不明原因出現暗紅色、無痛性腫塊或難以癒合的潰瘍,可能是乳腺癌、肝癌等原發性腫瘤發出的信號。體表皮膚奇癢難忍也可能是因惡性腫瘤引起。

三、3個檢查別抗拒,查癌能幫大忙

小吳因為不想做腸鏡而因小失大,延誤了病情,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不止一個。如果在你的身邊也有親朋好友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抗拒做檢查,請告訴他,以下3個檢查千萬別不當一回事。

1、腸鏡

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癌最有效、最安全可靠的辦法,可在檢查的同時獲取病灶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對於絕大多數早期大腸癌患者均可由腸鏡檢查發現並確診。因此這項檢查也被稱為腸癌篩查的「金標準」。

專家建議,大腸癌篩查從45歲開始,無論男女,每年1次大便隱血檢測,每10年1次腸鏡檢查,直到75歲。

如果家族中有一位一級親屬患有明確高級別腺瘤或癌(發病年齡低於60歲)、或者兩位以上一級親屬患有明確高級別腺瘤或癌(任意發病年齡),那麼就建議從40歲開始(或比家族最小發病者發病年齡小10歲開始)篩查,每年做1次大便隱血檢查,每5年1次腸鏡檢查。

此外,有腹瀉、血便、腹痛、大便不成形等大便習慣改變的,以及不明原因乏力、消瘦或貧血的人,也應該去做一個腸鏡檢查。

2、胃鏡

胃鏡檢查,是最先進的診斷腸胃疾病的現代醫學技術。醫師可以通過胃鏡直接觀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腸的內部黏膜,有利於對病情的正確判斷,減少誤診,是目前應對胃癌最好的應對措施。

胃鏡檢查不僅可用於臨床診斷,更可以應用於常規體檢中,許多人在常規體檢中就不知不覺地被查出了胃癌。特別是胃癌高危人群,更應注重胃鏡檢查。例如患有慢性胃部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以及息肉等,或者是曾經進行過胃切除手術的人群,其胃癌發病率高於普通人群。

其次,長期吸菸飲酒、喜歡吃油炸、煙燻、醃製食品,或者飲食不規律等都會對胃部造成傷害,長期下去便容易患胃癌。這幾類人群即便沒有胃癌相關症狀,也最好每年做一次胃鏡。

3、肺部CT檢查

X光胸片是檢查呼吸系統疾病最簡單、最便宜、最實用的檢查方法。但胸片的空間解析度差,故診斷作用較局限,由於是一種重疊影像,且組織顯像不清晰,對比度差,極易漏診。

對於肺部疾病的檢查首選就是低劑量螺旋CT。CT通過顯示組織薄層橫斷面及三維結構圖像進行診查,有效避免了肺與心臟、縱隔、橫膈等組織的重疊,能發現肺尖、脊柱旁、靠近胸膜、心臟後方、縱隔、橫膈等部位胸片難以發現的病灶。對發現肺內病灶及早期診斷定性,CT明顯優於胸片。此外,低劑量CT篩查所產生的射線劑量很低,對人體的影響明顯降低,是高危人群體檢的首選方法。

總結:治癒癌症,不使其危及生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很關鍵。拉肚子、腰痛、血尿、消瘦、皮膚變化這5種身體異常,雖然比較常見,多數情況下對健康不會造成重大傷害,但若按照普通疾病治療後仍無緩解,需警惕是癌症信號,有針對性地進行篩查,明確病因後及時治療。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10/1827827.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