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王子伊:這裡的狗叫靜悄悄

作者:
我的朋友圈裡,經常有人讚美走廊偶遇的、造型別致的可愛紙狗,或譴責棄養紙狗的‌‌「喪盡天良‌‌」。連宿管阿姨也配合‌‌「演出‌‌」,提醒同學們:白天儘量把看門狗或其它動物牽回寢室,晚上再放出來,以防保潔阿姨拖地時弄濕弄髒。我覺得這個‌‌「牽‌‌」字用得極好,它充分表達了阿姨與我們的共情。

最近,如果你向我所在的大學宿舍樓道隨意扔塊石頭,很可能會砸中一隻‌‌「狗‌‌」。

別害怕,它不會叫,不掉毛,不拉屎,還非常環保——同學們使出渾身解數,把快遞紙殼箱回收再利用,手工打造了專屬寵物。他們真情實感地愛護它,跟它說話,餵它狗糧,用繩子把它拴在宿舍門口‌‌「站崗‌‌」,甚至帶它出門遛彎兒,遊蕩在‌‌「狗‌‌」山‌‌「狗‌‌」海的操場相親角,像所有操心子女終身大事的父母一樣。

這事本來也不新鮮。2020年,英國一50歲男子和妻子養了一隻‌‌「紙狗‌‌」當寵物。夫妻倆住在只有一間臥室的公寓中,覺得養一隻真狗對狗不公平,於是就用紙板做了一隻假狗,還配有紅色項圈和專用遛狗繩。

養狗,作為一種‌‌「非必要‌‌」項目,眼下正成為一些大學生的生活‌‌「必需品‌‌」。在多地新冠肺炎疫情反彈、學校封閉管理的情況下,年輕人被核酸、口罩和健康碼困在宿舍里,缺少真實的社交場景,紙狗卻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近了。幾乎沒有大學生能對這股養寵大潮無動於衷。

我的朋友圈裡,經常有人讚美走廊偶遇的、造型別致的可愛紙狗,或譴責棄養紙狗的‌‌「喪盡天良‌‌」。連宿管阿姨也配合‌‌「演出‌‌」,提醒同學們:白天儘量把看門狗或其它動物牽回寢室,晚上再放出來,以防保潔阿姨拖地時弄濕弄髒。我覺得這個‌‌「牽‌‌」字用得極好,它充分表達了阿姨與我們的共情。

每一隻紙狗,有獨特的主人,但所有的紙狗,都被賦予了一種共同的寄託——養紙狗者不是‌‌「瘋‌‌」了,而是在遵守防疫政策的前提下,小心翼翼地守護一份‌‌「日常‌‌」。在特殊時期,這份‌‌「日常‌‌」格外珍貴。

2019年,我上大一,大學時光幾乎與疫情重疊。有網友說,點擊查詢我們這些大學生的精神狀態,‌‌「瘋‌‌」是顯示結果之一。理想中的大學生活,是學習知識、開拓視野、旁聽感興趣的課程、參加喜歡的活動、交到更多的朋友。現實中的大學生活,要上網課,忍耐封校和核酸,對抗內卷。憋悶的時候,一隻紙狗,是個出口。

上網課期間,我們在洗臉盆里學游泳憋氣,冒著被鄰居投訴的風險練習散打拳擊。隔著屏幕、倒著時差朗誦詩歌和表演話劇,對著雙機位攝影頭完成試卷習題。有的同學、老師,4年來甚至從未見面,來不及創造回憶,就在雲端的畢業典禮上匆匆說了再見。

等我們好不容易回到學校,又得時不時面臨封閉管理。和舍友的關係是親密了——不親密也沒辦法,天天在十幾平方米的空間裡,大眼瞪小眼。憋得久了,有人和舍友手磨豆漿,並成功弄出了腐竹皮。有人摸著室友和自己的身體,學習系統解剖學。有人沒事就想嗷嗷嗷地吼兩嗓子,聽最‌‌「燥‌‌」的搖滾樂,宣稱‌‌「發完顛後,精神狀態會好很多‌‌」。

在這一大片場景中,養紙狗算是‌‌「正常‌‌」的。

看上去,這事兒透著點幼稚和傻氣,卻能讓我們有些鈍化的感受,重新變得生動。和‌‌「狗‌‌」打交道,我們變得更關心‌‌「人‌‌」。狗是假的,但人與人的聯結和回憶都是真的。在內卷錦標賽里,我們狗頭貼狗頭,彼此欣賞,握手言和。

曾經‌‌「阡陌交通‌‌」的‌‌「雞犬相聞‌‌」,上傳到了網際網路,就變成眾狗的爭奇鬥艷:中國人民大學的電鋸惡魔‌‌「波奇塔狗‌‌」,華南農業大學的‌‌「185體育生狗‌‌」,四川大學的‌‌「狗‌‌」,華中科技大學的‌‌「狗‌‌」,中國美術學院的‌‌「狗‌‌」……大家沒能去看看彼此的校園,但卻在‌‌「狗‌‌」身邊,達成了某種精神共識。

狗也像一面鏡子,一個提問。想想那些現實社會中被迫宅家、滿地打滾甚至暴躁拆家、發泄精力的真狗,那些新聞里被奉為網紅、戴口罩做核酸的真狗,那些被違規執法的防疫人員棒殺的真狗吧。

巴金寫過一篇《小狗包弟》,‌‌「不能保護一條小狗,我感到羞恥‌‌」。狗的命運,也折射出人的命運。關於疫情防控,中央三令五申不能違反‌‌「九不准‌‌」,但還是有地方層層加碼。一隻狗的死去,和一個人的逝去,都值得深刻反思。

紙狗臉上,掛滿了年輕人的苦笑,紙狗用沉默代替狂叫。這些,都是我們對‌‌「日常‌‌」的呼喚。就像《小王子》裡提到的那樣,狐狸提醒小王子,‌‌「要永遠對你所馴服的一切負責‌‌」。養狗(哪怕是紙狗),一樣意味著對另一個生命負責。

我們時刻準備著。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冰點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11/182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