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南京醫生上門毆打幼童,為什麼有很多人叫好?

家庭監控影像中,一位戴眼鏡的中年男子正心平氣和地與面前小孩交流。突然,他沉默了幾秒,隨即掄圓巴掌,大力甩到孩子臉上。

孩子猛地向後飛出,短暫失神後,開始嚎啕大哭。

「小孩打架,大人不能幫忙」——登門討要說法前,這位中年男人或許也曾用這句民間俗語告誡過自己。

剛進門坐下來時,中年男似乎真的沒打算動手。他語氣平和——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溫柔地在教育眼前的小男孩:「不能再打人。」

而網傳衝突爆發的前情,是中年男子的孩子在幼兒園被視頻中孩子戳破頭皮。

兩個孩子當日白天的矛盾,先醞釀成中年男子晚上對對方小孩的單方面毆打,再升級為雙方家長的肢體衝突。於是就有了那出全網熱議的橋段:

在別人家裡,拳打敬老院、腳踢幼兒園。

人的脾氣真的忍不住嗎?

憤怒的情緒不是人類專屬,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會表達憤怒,比如狂吠的野狗、吼叫的老虎。

它們往往在恐懼的時候展現憤怒,對於生物而言,憤怒是一種絕佳的自我保護機制。

炸毛是貓表現憤怒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種聰明的防衛反應,因為炸毛的貓看上去比平時大一倍,這樣可以對來襲者產生威懾力。貓不僅把毛全都豎起來,而且還弓著背儘量把腰腹儘量收起來,以顯示它的力量和高大,從而起到震懾對手和保護自己的作用

中年男子的怒意自有其因。身為一個孩子的父親,看見自家孩子的後腦勺破皮流血,當然會有護犢的衝動。

但前一秒還在教育小朋友不要打人,後一秒身體力行演示什麼才是真正的打人,並要求男孩的祖父理解他的暴力行為。

這套操作走完,基本就從道德制高點一路滑進了道德窪地,本來有理有據,現在身陷囹圄。

雙方家長的衝突正式爆發前,中年男子向眼前的老年人敲強調:「我沒忍住。」

並要求老人「理解」他的行為。

圍觀群眾不相信這種說法,有人認為他替自己辯解的邏輯,是典型的反社會型人格。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有很多,比如,不能遵守與合法行為有關的社會規範;一貫不負責任,表現為重複性地不堅持工作或不履行經濟義務;缺乏懊悔之心,表現為做出傷害、虐待或偷竊他人的行為後顯得不在乎或合理化等行為。以偷電動車出名的「竊格瓦拉」周立奇,就符合其中的一條特徵

原始社會裡,人類只能用肢體或情緒傳遞信息。擁有龐大的語言體系後,人與人直接交流信息,不再靠激烈的情緒去意會。

因此,當一個人選擇僅僅用情緒表達自我時,說明他要麼喪失語言表達能力,要麼他故意選擇用情緒表達。

面對五歲的小孩和起碼五十歲的老人,很難想像正值壯年的中年男子會感到危險,以至於恐懼到需要表達憤怒來自我保護。

如果面對同樣正值壯年的另一名成年男性,中年男子也許能克制住憤怒,選擇用語言溝通。

但面對毫無還手之力的老弱,他覺得他可以選擇憤怒。

簡而言之,他也許不是失控打人,而是蓄謀已久。

故事的最後,小孩哭了一夜,產生極大的心理陰影,老人被推倒後骨折,而他本人喜提「刑事拘留大禮包」。

至於他的藉口——沒忍住,是不是真的我們無從得知。

起碼,警察是壓根不信。

他們為什麼支持打孩子?

從理性的層面看,中年男子登門打小孩,已涉嫌故意傷害罪。而以其影響程度論,再不濟也有萬能的尋釁滋事罪兜底。

然而各大社交平台的評論區,竟然有數量可觀的人群,為中年男子這一巴掌叫好。

不得不承認,有一部分小孩確實給過外界強烈的「欠揍」印象。

東莞市塘廈鎮某影城,一個小孩子在一電影院的巨幕影屏前踢了五腳,家長則需要承擔影院的索賠。這樣一塊進口IMAX影幕的造價,再加上運輸的費用,價格在四五十萬左右,一旦損壞就修復不了,只能重新定做

但不是所有小孩犯了錯,都嚴重到值得被喊打喊殺。

上門毆打幼童,於情於理都是不對的行為,網絡上的聲音卻一邊倒地支持,很大程度是因為,評論的人基本沒有養育小孩的經歷。

中國網民中僅僅是未婚的比例,已經逼近60%,活躍在網絡的已婚已育人群的聲音,自然蓋不過龐大的未育人群。

大多數網民沒有親身經歷養育過程,對容易闖禍的小孩缺乏耐心,並在網絡上達成共識,進一步導致整個網際網路文化對小孩不友好。

他們並不是贊同「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他們受夠了小孩子,打心底覺得中年男子這一巴掌下去,屬於替天行道。

對幼兒的仇視,從網絡延續到現實世界,成年人對幼兒的容忍度越來越低,衍生出一種還沒有被寫進專著的社會病——厭童症。

「狂扁小朋友」是一款格鬥類遊戲,主要劇情是肌肉男老爸帶著兒子來到一個公園,以連招、爆氣、大招等各種形式,痛揍畫面里的小朋友,玩家普遍反映十分解壓,現在這個遊戲已經被下架

2014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東京超過七成的市區町村收到過關於孩童噪音的投訴。不少社區搞起了「反對保育園」運動,抗議政府在自己的周圍修保育園、幼兒園和托兒所,原因也只有一個——小孩子太吵了。

遠在歐洲大陸的德國,也常收到兒童噪音的投訴,導致德國政府不得不出台一項議案,以法律保護6歲以下兒童製造噪音的權利。

知名遊戲《戰神4》裡,主角的兒子被設置為永遠不死,於是就出現了神奇一幕:玩家可以操作主角躲在遠處,看著兒子單挑BOSS,最終輕鬆通關。其實在諸如《上古捲軸》等主流遊戲中,玩家乃至NPC,都不能對遊戲中的兒童角色造成傷害。這麼做的理由也很簡單——兒童權益是社會公德底線,遊戲廠商如果挑戰這個底線,那就是在和自己的錢包過不去

有時候,人們對小孩的態度,雙標得離譜。

北京大興野生動物園裡養著一群小熊貓,能在園區內自由跑動,它們三五成群也經常鬥毆。

若運氣好,遊客會撞見小熊貓打架,只是他們從未想過,小熊貓的叫聲和人類幼崽極其相似。在網絡視頻中,評論區畫風是這樣的:

「誰家小孩亂叫喚,煩死了!」

「哦,小熊貓啊,真可愛!」

明明是一樣的尖叫聲,卻只有人類幼崽的叫聲令人抓狂。在人類的潛意識裡,哭聲常常代表著危險和求助,幼兒的哭聲尤其讓人緊張。

儘管人類早已擺脫叢林生活,哭聲帶來的陰影仍然留在基因里,成年人無法控制地對小孩感到煩躁。

在很多時候,小孩會做出一些在成年看來毫無道理又無法忍受的事情,無論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或是如今次南京事件那般,管不住自己的手。

但回頭看看,誰又不是從那個「令人討厭的小孩子」,一步步變成大人的?

如果真的要動手,請至少別打孩子

一年春節期間,來自杭州的一家人搭乘飛機時,專門準備了幾十個紅包,裡面裝著兩塊巧克力,和一張道歉卡。卡片是手繪的四格漫畫,內容大致是,考慮到他們的小孩可能會哭鬧,提前向周圍的乘客道歉。

有的家長害怕小孩在行程中突然哭鬧,焦慮到上網詢問:「怕小孩坐車時吵,能餵安眠藥嗎?」

肇始於網際網路世界,壯大於現實生活的厭童情緒不斷擴散,導致「有一個學齡前的孩子」這件事,竟成了家長們出行前惴惴不安的理由——他們擔心自家孩子的吵鬧會惹人反感,隨時如臨大敵。

家長需要時刻替自己的孩子道歉,哪怕孩子們還未犯錯。

但提前道歉也不好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呼籲,在高鐵設置兒童車廂,電影院設置兒童廳,連餐館也要劃出一塊地,將孩子和家長們統統塞進去。

新加坡一家知名餐廳宣布,將對帶有吵鬧孩子的顧客收取10新元(約合50元人民幣)的附加費,引來一些家長怒刷差評

他們試圖將所有幼兒隔離在成年人的活動範圍外,卻不知道這個年紀,正是兒童社會化的階段,是他們學習人類社會規則的時候。

二三十歲的成年人犯錯時,尚有人替他們辯白:「他還只是個孩子。」

但很多人卻忘記,視頻里被一巴掌打飛的,是個真正的孩子。

每一個「熊孩子」背後站著的,都是失職的家長。而孩子本身,不應該成為報復對象。

如果實在憤怒,那枚巴掌印,就更應該出現在另一個實力相當的成年人臉上。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世界知識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14/1829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