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MIT團隊:搞清了制約固體鋰電池最大瓶頸

理論上,固體鋰電池比當前電池更輕、更緊湊、更安全,是世界各地實驗室多年來一直所追求的夢中電池。現今普遍使用的是鋰離子聚合物電池。

關鍵差異在於,用更薄、更輕的固體陶瓷材料層代替位於正極和負極之間的液體電解質,並用固體鋰金屬代替其中一個電極。這將大大減少電池的整體尺寸和重量,並消除與易燃液體電解質相關的安全風險。但輕質固態鋰電池一直受到一個大問題的困擾:枝晶。

枝晶,是金屬的突起。在電池內部,因為未知的原因,會有尖銳的晶體生長,就像樹木的枝幹,最終從一個電極伸到另一個電極處並使電池短路(會燃燒起火)。能夠搞清相關機制的人,肯定會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但既然一直還沒有化學家站出來揭開這一問題的神秘面紗,現在僅存在暫緩枝晶生長速度的工藝,所以這一現象制約了輕質固態電池的使用壽命和穩定性,導致固體鋰電池至今仍算不上是實用的選項。

現在,具體說是前天,發表在《焦耳》上、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Ye-Ming Chiang、研究生 Cole Fincher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和布朗大學的其他五人共同撰寫的論文,似乎解決了這一問題。

Chiang說,早期工作中,他們做出了「令人驚訝和意外」的發現:充放電時,固態電池的堅硬固體電解質材料可以在此過程中被鋰穿透,鋰離子可在材料兩側穿梭。

離子的這種來回穿梭導致電極的體積發生變化。這不可避免地會在固體電解質中產生應力,它必須與夾在其間的兩個電極保持完全接觸。「要沉積這種金屬,必須擴大體積,因為你正在增加質量,因此,鋰沉積一側的體積增加了。如果系統還存在微觀缺陷,這將對那些可能導致開裂的缺陷施加壓力。」

該團隊現在已經表明,這些壓力會導致形成枝晶的裂縫。解決方法是更多的壓力,施加在正確的方向和適當的力度上。

雖然以前,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枝晶是由純電化學過程而不是機械過程形成的,但該團隊的實驗表明,是機械應力導致了這個問題。

枝晶形成的過程通常發生在電池單元的不透明材料深處,無法直接觀察到,因此 Fincher開發了一種使用透明電解質製造薄電池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和記錄整個過程。

該團隊證明,他們可以簡單地通過施加和釋放壓力來直接控制枝晶的生長。

對固體電解質施加機械應力並不能消除枝晶的形成,但它確實控制了它們的生長方向。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被引導以保持與兩個電極平行,並防止它們穿過另一側,從而變得無害。

研究人員嘗試藉助彎曲材料引起壓力,自然引導枝晶的生長方向。

另一種方法是用原子「摻雜」材料,使其變形並並處於永久受壓狀態。Chiang解釋說,這與生產用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屏幕的超硬玻璃的方法相同。而且所需的壓力並不極端:實驗表明,150到200兆帕的壓力足以阻止枝晶穿過電解質。

這在工業上並不難於實現。

事實上,一種不同的應力,所謂的電池堆壓力,通常通過在垂直於電池板的方向上擠壓材料來施加到電池單元上——有點像放置重物來壓泡麵。人們認為這可能有助於防止層分離。但現在的實驗表明,該方向的壓力實際上會加劇枝晶的形成。

相反,需要的是沿板平面的壓力,就像從側面擠壓牙膏一樣。「我們在這項工作中展示的是,當你施加壓縮力時,你可以迫使晶體沿壓縮方向行進。」Fincher說,如果該方向沿著板的平面,枝晶「將永遠不要到達另一邊。」

最終,固體電解質+金屬鋰電極的電池在理論上已變得可行。這些不僅可以在給定的體積和重量中包含更多的能量,而且還可以消除對易燃材料液體電解質的需求。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煎蛋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22/183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