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有些事你不教給孩子,一輩子都不會有人告訴他

作者:

「孩子小,長大就好了」——這句話,經常能聽到身邊的父母說。

如果我們真信了這句話,由著孩子這樣長大,你會發現後面的問題越來越大。

尤其下面這三件事,如果你不教,未來很少有人會耐心地提醒孩子。

為何我家孩子學習挺優秀的,卻總不受歡迎?

這是一位媽媽在留言中問及的問題。

了解之下發現,這個小孩確實算得上優秀,在班上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各科老師眼中的尖子生。

但在同學相處時,矛盾頻出,不是把女同學惹哭,就是戳別的小朋友痛處,而且好勝心很強,班上的同學都不喜歡和他玩。

無獨有偶。

一位大學生讀者朋友也曾抱怨過,她有一位很難相處的室友,經常導致寢室里的衝突一觸即發。

這位室友喜歡熬夜,最愛在睡覺前刷短視頻,音量大還外放,一邊看一邊大笑;

每天早晨設置7、8個鬧鐘,從六點就開始響,吵醒除她以外的所有人。

其他室友三番四次的提醒之後,無果,最後大家都很默契地減少和她的相處。

集體生活中,除了學習之外,孩子與同學的相處也很重要,不管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人際關係都深深影響了孩子的群體生活體驗。

進入到社會以後,孩子身上的很多習慣、態度更是決定了他的受歡迎程度。

一般來說,那些「不受歡迎」的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具備了這些特質:

過於以自我為中心;

不喜歡換位思考,不在意他人感受;

愛戳人傷疤,揭人短處;

總是要在言語上分個高下,不懂察言觀色;

衝動易怒,很難控制住情緒.....

用現在流行的話總結,就是情商有點低。

像這樣的孩子,在交往中會變得越來越孤獨,因為他們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

假設,你的身邊也有類似這樣一位情商低的同事或朋友,你不會主動去提醒他,你只會認為你和他不是一路人,最後選擇漸漸疏遠。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在與人相處的問題上,父母早期就需要及時地引導,雖然不必讓孩子變得人見人愛,但至少,不要讓他變得不受歡迎。

我們從孩子們的交往中就會發現:

那些受人歡迎的孩子,成績優秀是很小的一方面,如果他們有同理心,能理解他人的感受,處理爭議時,有較好的協同能力,這樣的孩子,更能發展出健康的人際關係。

所以培養孩子與人相處中的情商,我們就得保護孩子天性中純真、善良的珍貴品質,想辦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教他控制情緒,尊重別人。

在大多數的人際交往中,真誠和善良已經足夠。

一位做HR的朋友,曾經說起面試過程中的趣事:

他曾經遇到一位畢業半年的男生,面試的時候竟然是父母陪著來的,男孩媽媽甚至想跟著進會議室,被他拒絕了。

這樣的事情,在他的工作中並不是第一次發生。

他告訴我,如今的職場中,這樣不夠獨立的年輕人並不少,工作中,幹活挑肥揀瘦,受不得一點批評,逃避責任。

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心理脆弱且能力有限。

生活中,父母對孩子學習的關注程度遠遠大於其他能力: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都可以緩一緩,等一等。

等到孩子進入社會才發現,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學歷只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綜合性的考察。

有的孩子不夠獨立、有的孩子沒有鍛鍊起來心理韌性、有的孩子沒有責任感......

這就造成了一些學歷高的年輕人,為人處世方面表現得特別糟糕。

孩子如果不懂如何與社會相處,是很難走遠的。

日本有部很老的紀錄片《狐狸的故事》,在小狐狸剛剛長大時,老狐狸卻義無反顧地選擇把它們從家中趕走,被趕走的小狐狸,眼神中充滿著憂傷和無助。

老狐狸看似冷漠無情,但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一個孩子永遠依靠著自己的父母,那麼他永遠都長不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孩子離家之前,父母就要完成對他們的教育,給予孩子駕馭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

身邊有位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做自己該做的事:

3歲的時候,他房間的垃圾讓他自己倒;4歲的時候,教他疊衣服;5歲的時候,讓他自己準備每天上幼兒園的東西......

老人家看到孩子小小的背影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感到心疼,媽媽卻說:「幫他養成這些小習慣,長大了,我們也不用擔心他照顧不好自己。」

這些小事鍛鍊起來的,就是孩子自己做事的自信,獨自面對世界的能力也在一點一滴被鍛鍊起來了。

有這樣一句比喻:

我們給花澆水、施肥,看它慢慢成長而感到快樂,這是愛。

我們把一朵花掐下來,放到自己的口袋裡帶走,這叫占有。

這種占有不是保護,而是傷害。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不是折斷他的翅膀,不讓他飛翔。

而是應該在他準備離開你之前,教會他適應社會、與世界相處的各項能力,這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責任。

一位最近正在相親的年輕朋友對我說:

吃飯,雖然是一件極為普通的小事,但是卻能看出對方的修養。

對對方的最初評價,一般都是在吃飯的時候,比如用餐前的禮儀、就餐時的習慣、對待服務員的態度,都能窺見其修養一二。

細節最能見人品。

這讓我想起和朋友聚餐時的一個插曲,朋友家7歲的兒子,也許是餓了,拿著筷子在碗邊敲來敲去,迫不及待地等著飯菜上座。

朋友見狀,馬上奪下筷子,並對他說:

飯桌上敲碗敲盤子,很不禮貌。

長輩不動筷子,我們就不可以吃的。

服務員給孩子換盤子時,朋友還引導小孩說聲:「謝謝。」

等到第二次再和這個小孩同桌吃飯時,就發現,朋友教的這些規矩,都變成了孩子的習慣。

經常有父母問我們,如何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其實教養就藏在待人接物的細節當中。

當孩子第一次在長輩面前說髒話時,你有沒有及時批評他?

當孩子第一次在幼兒園欺負同學的時候,你有沒有讓孩子及時道歉?

當孩子在公關場合大吵大鬧,你有沒有認真地制止他?

當孩子野蠻時,幾乎沒有人會坦誠地告訴你:你家孩子很不懂禮貌。

唯有被父母及時發現及教育,孩子才能學習做人的規矩。

最近這幾年,「熊」孩子事件在這個社會上屢見不鮮。

有在高鐵上大吵大鬧的;有在電影院喧譁並腳踹前排椅背的;有損害親戚家樂高、手辦的;還有劃破別人家汽車的......

其實,孩子調皮,在公共場所愛鬧騰是正常的,畢竟孩子不是按下暫停就能乖乖坐好的機器。

人們更加在意的也是家長的態度。

為什麼很多孩子總是輕視規則,言行沒有規矩,而且屢教不改,大多數是因為父母對規則的漠視,一直在給孩子找理由、找藉口。

旁人的好心規勸,在父母聽來,都變成了是指責和批評,相比較孩子,更需要點化的是家長。

去電影院看電影時,我的旁邊也會坐著一些不安分的小孩,但是一旁的父母會及時地勸阻和安撫,一兩個小時的電影,旁邊的觀眾也能安安靜靜地看完。

孩子是熊是乖,不是孩子之間的差距,是父母之間的差距。

孩子12歲前的教育非常關鍵,合格的父母,從來不以年紀尚小為藉口,他們既不失去愛,也不缺乏管教,教會孩子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孩子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管,不能視而不見。

唯有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出有規矩、有禮貌的孩子。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07/1838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