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放寬封控救經濟? 學者:中國仍面臨結構性挑戰

華盛頓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2022年12月13日舉辦研討會,與會學者關注重點集中在了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視頻截圖/CFR

中國經歷過去三年的"動態清零"政策,經濟發展出現停滯。伴隨當局逐漸放寬封控措施,中國經濟能否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問題成為外界關注的熱點。

12月13日,華盛頓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舉辦研討會,與會學者關注重點集中在了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約翰•桑頓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指出,中國放寬封控政策會為經濟帶來益處,但是目前還無法推估其正面效果的程度。

杜大偉:「(放寬封控)肯定會對經濟帶來正面影響,因為嚴厲的『清零』政策非常限縮消費,所以放寬『清零』政策帶來的成果肯定是正面的。不過,我們無法預期放寬政策後帶來的正面量能有多大,因為中國必須先面對新冠疫情的爆發。我們不知道疫情擴散將會多嚴重,也無法推估中國的疫苗有效程度及民眾應對新冠疫情的反應等等。目前,中國民眾對於新冠疫情很小心,因此放寬封控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可能不會太大。中國2022年的經濟成長率為3%,外界推估,2023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可能只會再增加1%。"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華裔記者馮哲芸(Emily Feng)也在會上表示,中國在放鬆封控政策後目前疫情相當嚴峻,因此中國市場的反應還需要至少幾個月的時間:「北京現在是處於完全封鎖狀態,我60%到70%的朋友都得了新冠肺炎,這對服務業衝擊很大。所以,外界希望放鬆'清零'來刺激消費,這需要再等幾個月才有可能發生。」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華裔記者馮哲芸(Emily Feng)在會上表示,中國在放鬆封控政策後目前疫情相當嚴峻,因此中國市場的反應還需要至少幾個月的時間。(視頻截圖/CFR)

經濟難以回到疫情前水平學者:中國面臨結構性挑戰

杜大偉還指出,中國經濟表現疲軟有其結構性的原因,這些結構性問題包括人口就業、老齡化,以及慘澹的房地產市場:「最重要的問題是人口,中國的勞動人口已經達到頂峰,並且即將開始衰退,這使中國的經濟很難再有活力。另一方面,在金融市場上,中國過度建造房地產,在錯誤的地方蓋過多的房子,在許多城市過度建設,這導致中國政府負債卻沒有好的資產。」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劉宗媛(Zongyuan Zoe Liu)也指出,中國還同時需要面對去全球化的結構性問題:「當習近平談到內循環與外循環時,我認為他主要強調的是內循環,這和中國長期向外發展的策略不同。過去,中國強調儘可能地利用國際市場,現在習近平改為強調內循環,這代表國際市場為中國經濟帶來的價值只是附加的。」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劉宗媛(Zongyuan Zoe Liu)指出,中國同時需要面對去全球化的結構性問題。(視頻截圖/CFR)

學者建議:給民間企業更多發展空間

杜大偉認為,如果北京當局希望推動經濟發展,則需要給民間企業更多空間:「如果中國想要有穩定的經濟發展,他們將需要更多的企業活動、商業創新,更多民間企業活動。中國領導階層一直都有用國家掌控經濟的做法,習近平本人更偏向於此,這對經濟會帶來負面影響。」

馮哲芸則認為,中國過去三年的封控措施已經導致許多外國中小型企業離開了中國市場,長期而言,外國大型企業也有撤出中國的趨勢:「我在過去幾個月待在歐洲,尤其是東歐。如果你跟那邊的中小企業談話會發現,他們對於中國的市場感到非常悲觀。他們已經退出中國市場,即使他們過去為了在中國設廠耕耘了近十年。不過,對於大型企業而言,他們投入的巨額資本使他無法輕易放棄中國市場,儘管如此他們也會慢慢地從中國市場轉移。」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14/184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