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王陽明修心十二法:心學最高精華,終生受用!

王守仁,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一、欲修身,先養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釋義:心即理。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

人生啟迪: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二、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釋義:天地間的大氣,本來沒有瞬息中斷過。但有了一個主宰,就能不先不後,不急不緩,即使千變萬化,主宰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才產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運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日理萬機,也經常從容自在,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有氣在四處奔流,怎麼會不忙呢?

人生啟迪: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三、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釋義:如今,對於憤怒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

人生啟迪: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四、無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

釋義:心即天理。沒有私心,就是合於天理。不合於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啟迪: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麼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五、養一身浩然正氣

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得容易,便是大賢。

釋義:必須有勇氣,用功久了,自會有勇。因此孟子說「是集義所生者」。容易取勝,就是大賢人。

人生啟迪:王陽明認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來,要養浩然之氣,就要做正直之人,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積月累,不斷壯大。浩然正氣,是人的精神脊樑,抵禦歪風邪氣的屏障。

六、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然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釋義:如果己心沒有私慾,天理至純,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防寒,會主動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消暑,會主動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現,而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

人生啟迪:孝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沒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沒有真心實意的愛。在孝敬父母時,我們要發自內心,真心地為父母做事,用一顆真正的孝心讓父母開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盡到孝道了。

七、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釋義: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啟迪:人活在世上,做什麼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才能實現。但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因為克己的實質,不是源於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道家的戒律,只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欲望,而是明白這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修養的功夫。

八、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閒思慮?

釋義:你如果對色、財、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盜賊的心一樣,都剷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體,還何來閒思雜念?

人生啟迪: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個人心中充滿機心,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困難、恐懼、懷疑、絕望、憂慮等情緒。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這些,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心靈空間需要自己去經營,機心太多、太重,心靈哪還有空間去承載別的呢?

九、心是快樂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釋義: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啟迪: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職了、失戀了、失業了等等,這些讓人很難快活起來。世人多以為快樂與否在於外境,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快樂只在一心,而且要從一心著手去做功夫。說白了,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上去,這便是良知功夫的內涵。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這是一定的。

十、天理即是仁心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

釋義:所謂的心,並非專指那一團血肉。如果心專指那團血肉,現在有個人死去了,那團血肉仍在,但為什麼不能視、聽、言、動呢?所謂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視、聽、言、動的「性」,亦即天理。有了這個性,才有了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啟迪:人之為人,須有情、動情、重情。《周易》中說:方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樣的人,便能感應到什麼樣的人,乃至什麼樣的處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義的朋友。譬如男女之愛,須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對你有情。推而廣之,萬事莫不如此。莫作無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十一、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釋義:省察是有事時的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的省察。

人生啟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了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吸取經驗教訓,長此以往只會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飄飄然,擺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怎樣自明?就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王陽明說,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人貴有自知之明。

十二、不動心,不煩惱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釋義:心之本體,原本不動。心之本體即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集義就是恢復心之本體。

人生啟迪:世間的事,紛至沓來,只有做到不動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在生活中,同樣多的事情,有人焦頭爛額,有人卻泰然處之,就是因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閒靜淡泊的心,寄寓靈魂,即使因忙碌而身體勞累,仍然能夠灑脫自在。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道教知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16/184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