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細節決定成敗。
它能決定一件事的走向,也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狀態。
人與人之間的遠近親疏,往往不是出自三觀那麼大的分歧,而是源於各種細節的堆積。
生活中,有哪些細節特別加分呢?
今天,一起來分享讓人對你好感倍增的5個細節。
01
於熱鬧中,關注受冷落的人
看過一個關於梅蘭芳的故事。
有一次,他邀請齊白石參加京城的宴會。
一進場,梅蘭芳就被他人圍著寒暄,而衣著寒酸的齊白石,卻無人理睬。
正在推杯換盞的梅蘭芳,看見窘迫尷尬的齊白石,快步走過去說:
「諸位,隆重介紹一下,這位是我的書畫老師,齊白石老先生,我來敬齊老一杯!」
一下子,齊白石從備受冷落成了座上賓。
聽過一句話:一個人最大的善意,就是看得見別人,熱鬧之時,尤其如此。
或許是在震耳欲聾的KTV中,你發現:有個新同事一直在角落默默地喝飲料。於是,你邀請他一起唱歌,即便五音不全,兩人卻樂在其中。
或許是在熙熙攘攘的爬山時,你瞥見:有個同伴氣喘吁吁,遠遠落在了後面。於是,你特意在原處等待,兩人一起慢慢地走,盡享悠閒自在。
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渴望被看見,是每個人的根本需求。
當別人被冷落、被疏忽時,一份關注,不僅能拉近彼此關係,更為自己加分,為自己積累善緣。
02
於尷尬中,主動幫人解圍
看過一則這樣的報導。
記者提問:「坊間都說您56歲還在裝嫩,您究竟多大了?」
劉曉慶答:「關於我的年齡有9個版本,最小的是52歲,但我絕對小於52歲。」
記者不死心,一直追問她的真實年齡,劉曉慶臉色頗為不悅、倍顯尷尬。
一旁的李敖笑著說:「如果她屬蛇,就和胡茵夢同齡;如果她屬馬,就和林青霞同歲,都是美女。」
一句話,逗樂了在場所有人,氣氛瞬間緩和。
聽過這麼一句話:愚者,遇事避而遠之;而智者,善於替人解圍。
對人漠然視之,就是在為自己埋雷;能夠幫人解圍,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
當朋友表現出局促不安時,你及時制止了別人過度的玩笑,然後會發現:當你被人中傷時,會有個人站出來,為你仗義執言。
當旁人被揶揄化妝過度時,你卻中肯地欣賞她妝容的亮點,你也會發現:當你滿頭大汗時,會有人遞過來一張紙巾、一瓶礦泉水。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人與人之間,總是相互的。
你付出的每一份善意,不管有心還是無意,總會以另一種形式回報給你。
03
於平日中,記住別人的喜好
前兩日,同事出差回來,送了我一罐咖啡。
我一臉驚喜:「這不是我之前提到的那種咖啡?」
同事悄聲說道:「我出差看到有你之前提到過的這種咖啡在賣,就買了一罐回來。」
人與人之間相處,在意與否,都藏在細節里。
有人會碰到這樣的另一半:
外出聚餐時,特地點了你愛吃的菜,還讓服務員送上你常喝的常溫飲料。
也有人會遇見這樣的朋友:
一群人侃侃而談時,會在不經意間將話題引到你感興趣、擅長的領域,讓你有話可說。
還有人會邂逅這樣的合作夥伴:
生日時收到一份禮物,恰恰是自己偶爾提過,心心念念的一本原裝書籍。
凡此種種被「照顧」,都會油然而生一絲欣慰、一念感動、一種溫暖。
與大大咧咧的人相比,能記住他人的喜好並放在心上的人,往往能給人帶來驚喜,也會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好感。
04
於相處中,用心對待別人的禮物
作家崔璀分享過一件事。
年後復工,辦公室里放滿了同事們從家鄉帶回來的各種包裝精美的復工小禮物。
公司的保潔阿姨拿出一個皺巴巴的紅色塑膠袋,怯生生地說:「這是老家的特產,給你帶的。」
崔璀一臉欣喜地接過來並感謝。
當天晚上加班有點餓,崔璀隨手拿起來吃了一些。下班時,她剛想放回抽屜,卻轉念一想,特意將塑膠袋留在了桌子上。
第二天一早,保潔阿姨看見分量已經減少的塑膠袋,眼睛裡竟有一點淚光……
人與人之間,經濟收入是有差距的,不能用金錢去衡量所有的東西。
面對別人送的東西,價格或高或低,功能或好或差,都值得用心對待。
新屋入伙:會為大幾千的紅包而深表謝意,也會為造型別致的百元盆栽而喜形於色。
孩子生日:會為一件高檔連衣裙而真誠感謝,也會為一個普通的布娃娃而欣然接納。
逢年過節:會樂於享用他人送來的人參鮑翅,也會用心品嘗一些品相不佳的自製食物。
禮輕情意重。
貴重的禮物,有情感的深厚;簡陋的物品,也有人情的溫暖。
用心對待別人的禮物,既是自己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05
於下意識中,幫身後人扶門
經濟學家郎咸平曾說過一件事。
他曾一度嫉妒學弟比他混得好,怎麼也想不通。
有一次,學弟去香港演講,郎咸平全程同行。
當一群人經過一扇小門時,郎咸平說:「我傻了吧唧一腳跨出門就走出去了。」
而作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學弟,卻本能地後退一步,用手扶著門,等所有人都過去後才出來。
郎咸平頓悟:這就是學弟比他「混」得好的原因了!
扶門,是一個簡單的動作。
夫妻同行,丈夫為妻子扶著門,相視一笑間,愛意滿滿;
賓客同行,主人為客人扶著門,微微點頭間,合作愉快;
親子同行,父母為他人扶著門,人來人往間,教育滿分。
扶門,也是一套「愛的傳遞」的標準動作。
在公眾場合,當你遇到別人為你扶門時,眼看還有幾步的距離,也要加快步伐,切不可慢悠悠地溜達過去。
接下來,墮胎若在持續,你也要接著扶,或者有人半途接力,再緩緩放手離去。
中國有句古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很多時候,舉手之勞的扶門,不僅是一份善意,更是一個人修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