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解封後,又一波「磚家」組團兒出來「現眼」了…

如果這是真的,那搞「劉備託孤1800周年學術研討」的這些人,估計就是疫情期間沒辦法公款吃喝,被憋壞了,現在放開了,趕緊找個地方吃火鍋和水煮肉片去了。饞了就說饞了,非要以開研討會的名義吃一頓,不覺得丟人現眼嗎? 有一個叫做楊帆的教授做了一個視頻,目前播放量已經超過了10萬次。 他在視頻里居然說:不能禦敵於國門之外,我們就把病毒放進來打。

前幾天,就在國家關於防疫的「新十條」頒布沒多久,我在網上看到了一條新聞:《「紀念劉備託孤1800周年研討會」擬於明年在成渝召開》。

要不是「澎拜新聞」這種媒體發布的,我絕壁以為這是一條扯犢子的新聞。

後來,我一個在社科院工作的朋友和我說,這是一條千真萬確的真消息,據說已經開始徵文了。

港真,這我就非常奇怪了,那麼多專家在一起,為毛非要研究這個呢?

稍微了解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劉備託孤,托的也是一個窩囊廢的劉禪,至今民間還有一句俗話:「扶不起的阿鬥」,說的就是他啊!

如果這都能開研討會,那「武大郎服毒的那個晚上發生了什麼」這類人民群眾更喜聞樂見的課題是不是也應該研討一下啊?

要不就研討一下,到底是「潘金蓮開窗」,還是「丘處機路過牛家村」影響了中國後來的歷史進程呢?

看到這可能有人要說了,小編你是不是又扯犢子了?

其實,比我能扯的人多著呢。

根據鳳凰網的報導,在某一年,某地,也是在一批磚家、學者的鼓動下,還搞過一個紂王殉難3055周年大典,據說,紂王的後代們齊聚一堂,商討要弘揚殷商文化的事。

咱就是說,這些人到底是不是紂王的後代,他們又是怎麼證明的,這都不重要了,但紂王在歷史上是著名的昏君和暴君,這已經是鐵案了。也正是因為他的一頓無道操作,才導致了改朝換代,自己也死於非命。

你們現在跑來紀念他,還要弘揚他,請問你們是想幹啥呢?

早就有人說過,某些磚家所謂的開研討會,其實就是找個名目,去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大家在一起免費住幾天,玩幾天,再喝幾頓大酒,至於到底研討什麼課題?其實並不重要。

如果這是真的,那搞「劉備託孤1800周年學術研討」的這些人,估計就是疫情期間沒辦法公款吃喝,被憋壞了,現在放開了,趕緊找個地方吃火鍋和水煮肉片去了。

饞了就說饞了,非要以開研討會的名義吃一頓,不覺得丟人現眼嗎?

要說這疫情,除了把某些磚家們憋得饞蟲勾出來,還把有一些專家的腦袋給憋傻了。

也是這幾天,有一個叫做楊帆的教授做了一個視頻,目前播放量已經超過了10萬次。

他在視頻里居然說:不能禦敵於國門之外,我們就把病毒放進來打。

可問題是,全世界從古至今,對抗惡性傳染病的原則都是預防和治療相結合的,其中預防是更加重要的環節,還從來沒聽說過有人要主動把疫情給引進來,然後再消滅它的。

楊教授的這種觀點,只要是正常人,都得懷疑他的腦袋是不是被驢踢了,或者就是在家憋得時間太久,精神有了什麼問題。

更好玩的是,就在這次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也是這個楊教授,是這麼說的:

鼓吹「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是他,呼籲「把敵人放進來再消滅」的也是他,我就想問一下楊教授,就您這麼機智的大腦,你媽知道嗎?

其實,只要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能看出來,楊教授這是典型的偷換概念,把一個領域裡的理論轉換到另外一個領域裡去使用,雖然從邏輯上來講是狗屁不通,但是很多人稍不留神,還真就容易被他給忽悠了。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這次疫情期間湧現出來的「神藥」,「連花青瘟」。

事實上,這個藥在新加坡和歐美很多國家都被檢查出過有問題,在我們這的人瘋狂搶購,一藥難求的時候,在香港,「連花青瘟」甚至被擺在藥店門口搓堆兒買,十塊錢三盒都沒人要。

就算是在中國國內,也有很多有良知的醫生提醒大家不要吃這個藥,因為它不僅不治病,可能還會帶來其他嚴重的後果。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劣跡斑斑的產品,居然就是一直供不應求。

這到底是為啥呢?

其實很簡單,還不也是因為有一幫「磚家、叫獸「們在後面用所謂的「理論」給它站台啊!

我們的老百姓大部分是善良而單純的,多年的教育讓他們對所謂的「磚家、叫獸」們,尤其是經常出現在報紙、電視上的那些,一般都是無條件相信的。

其實老百姓的邏輯很簡單,這東西如果是假的,怎麼能上報紙、上電視呢?

可悲的是,他們從來沒想過,這麼多年來,上過那些地方的、後來又被證明是假的或者是錯誤的東西,又有多少呢?

其實,在任何一個社會和制度下,「磚家、叫獸」這樣的騙子都是無法徹底杜絕的。

但是如果騙子能夠一直不受到懲治,甚至還能登堂入室,反倒是像方芳和張文宏這樣的在疫情期間敢於說實話、提意見的真正的專家和學者遭到了輿論的打壓,甚至被扣上敵對勢力的帽子,這就很值得深思了。

歷史告訴我們:「黃鐘盡毀,瓦釜雷鳴」,不是好事。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老魚再吹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19/184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