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停止發布疫情數據後,我們拿什麼來直面現實?

科學的社會管理不是每次事到臨頭再拿出雷霆手段來,而是提前把各種可能發生的變化都想到,提前取得公眾的理解與支持,打有準備之仗。 要想實現這一點,還是先得直面現實,發布真實的疫情數據,並根據數據的變化來做出及時的應對調整。

前幾天我寫了各地每日發(biān)布(zào)新增確診數據太離譜的問題,說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每天只有幾百個新增確診,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我在文章中呼籲:

科學防疫,請從停止發布脫離現實的新增確診數據開始。

項棟樑,公眾號:基本常識昨天廣州新增確診560例,光是我認識的就超過50人

也不知道是我的文章起了作用,還是他們實在編不下去了,總之他們決定不裝了。國家衛健委宣布,自2022年12月25日起,停止發布每日疫情數據。

不裝了當然是件好事,但我更期待衛健委能夠攤牌了,向社會開誠布公地發布那些大家關心的真實數據。

首先,我想知道當前疫情發展的規模。

在沒有全民核酸的時候,想要知道確切的每日新增數據是不可能的,但好在我們也不需要精準到區、精確到人的有零有整的數字,了解個大致規模就好。就像浙江省發布的情況,當前每日新增陽性超百萬,讓我們知道了浙江疫情的大招情況,也對浙江疫情峰值到來的日期有一個初步的預期。

類似浙江這樣的估算數據可以通過抽樣調查和數據模型算出來,肯定沒那麼准,但從公共衛生的意義來說也夠用了。

有人問,疫情已經這樣了,知道規模又能改變什麼呢?這是一種賭氣的說法,也是一種常見的錯誤觀念,評估疫情發展的規模當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於決策者來說,疫情發展規模能幫助他們判斷形勢的嚴峻程度,以此決定公共資源的調配方案,並評估是否推出超常規的政策,是否更積極主動地介入去干預疫情的傳播。

例如讓醫療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支援疫情發展較快、老齡人口比例較高的地區,例如加急審批相關藥品的生產和進口,例如為陽性人員主動去方艙隔離提供專車接人的便利……

在一封就死和一放就亂之間,還有很大的科學防疫騰挪空間。

對公眾來說,春節要不要回老家,公司要不要提前放假,年會還要不要辦,都取決於本地疫情發展的規模和疫情達峰的時間,光靠聽身邊的人說是永遠不能知道社會全貌的。

這些現實的決策都需要有宏觀數據的指導,人們真正害怕的不是新增數字太大,而是新增數字未知。

然後,我想知道當前疫情導致重症的比例。

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的依據之一是奧密克戎致病力低,以無症狀和輕症為主,重症比例很低,在社會承受範圍之內。

一段時間以來,身邊很多人都陽過一次了,大家對奧密克戎的真面目也算是有了親身的了解。輕症多是大家的真實感受,絕大部分人燒幾天咳幾天就好起來了,痛苦是痛苦,但重症真說不上。無症狀的比例感覺比大家預期的要少很多,但這裡也有一部分檢測量低的原因,畢竟通常只有出現症狀了大家才會去用抗原測。

大家最關心的是重症數據有沒有超出預期。作為個人,哪怕是作為某家醫院的醫生,其實都是很難把握全貌的。疫情發展起來,必然會出現一些重症患者,必然會導致醫院病床緊張,出現一些衝擊視覺的畫面,這其實是在意料之中的。

一座城市到底有多少感染奧密克戎後發展為重症的患者,有多少需要ICU床位,這是評估疫情對社會衝擊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標,沒有之一。而這個數據,必然只有一座城市的衛生主管部門能夠準確掌握。

把重症感染和實時床位數據發布出來,不是為了嚇唬公眾,也不是為了寬慰大家說沒事別怕,而是讓大家了解真實的情況,能夠做出合乎理性的決策,儘量推遲家中高危群體的感染,避免把輕症的患者送到醫院排隊。

關鍵時期,我們的決策者更應該相信民眾、依靠民眾,全社會共同努力渡過難關,而不是讓大家稀里糊塗摸黑闖過難關。

最後,我想知道政府在不同情況下的預案。

疫情仍在發展之中,病毒還在持續變異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我們當前的防控政策和應對舉措都是基於當前的情況來制定的,如果疫情發展出現新的變化,這些政策會不會調整?這也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雖然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變化,但對於各種可能的發展方向,可以做出相應的預案來。比如每日新增到什麼數據要做出調整,重症數據到達什麼程度要加強管控,這些是可以提前規劃、提前討論的。

科學的社會管理不是每次事到臨頭再拿出雷霆手段來,而是提前把各種可能發生的變化都想到,提前取得公眾的理解與支持,打有準備之仗。

要想實現這一點,還是先得直面現實,發布真實的疫情數據,並根據數據的變化來做出及時的應對調整。

停止發布疫情數據後,期待我們用真實來直面現實。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基本常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27/184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