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你知道古人的「暖寶寶」長什麼樣嗎?

以食禦寒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為了找到經濟實用的禦寒良方,古人可沒少在日常器物上花心思。

火盆是中國古代最普遍的禦寒用具,富貴人家的火盆做工精美講究,尋常百姓家裡的火盆則多用泥土製成,雖然簡樸,卻是冬日裡溫暖的最重要來源。

宋代詩人梅堯臣詩中提及火盆卻是一幅更具創意的情景,「何時更看弄潮兒,頭戴火盆來就濕」,頭戴火盆觀潮,想來也是十分新奇有趣了。

清·鐵五足八方火盆

火盆中的取暖材料也隨貧富差異而有所不同。富裕人家可以用烏黑髮亮、燃燒持久的炭取暖,窮苦老百姓家大多只能用稻草、秸稈取暖,還有人用牛糞取暖,牛糞雖然能燃燒供暖,但取暖的人必須忍受難聞的味道。

部分百姓也有十分「環保」的取暖方式,他們同牲畜睡在一起,藉助牲畜的熱量取暖。

總的來說,在古代,貧苦百姓度過漫長寒冷的冬天並非易事,白居易《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便生動地描繪了貧苦百姓在寒冬面前的艱辛與窘迫。

清·掐絲琺瑯火盆(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手爐、湯婆子是古代的暖寶寶和熱水袋,它們既是古代禦寒神器,也是現在大部分宮廷劇的常客。

手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多為銅製,爐內裝有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甚至還可放在袖子裡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

手爐製作工藝複雜,爐蓋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圖樣紛繁複雜,有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相得益彰,這就使手爐在使用價值之外更具有觀賞價值了,即便是一個小小的手爐,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千百年之前古人對待生活的那份認真和細緻。

清·提梁銅手爐

湯婆子跟熱水袋類似,一般用銅或錫製成,裡面灌熱水,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此爐又稱為「腳婆」「湯媼」。

蘇軾在冬天送給友人楊君素的便是湯婆子,「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裹之,可以達旦不冷」,黃庭堅亦有「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到明」的詩句來讚美湯婆子帶給他的冬夜好眠。

熏爐是古代用來薰香和取暖的爐子。最初採用青銅為材料,漢代的博山爐就是青銅製成的。

西漢·金錯山形銅熏爐河北省博物院

隨著製作工藝的提升,逐漸出現瓷質香爐、玉質香爐、翡翠香爐等等。但是這些精美的熏爐不能經受香粉的燻烤,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用來陳設或者把玩的觀賞品,與實用器相比,陳設器價值也許更高,一般都是文人雅士,大戶人家才置備的器具。

李清照在《醉花陰》中「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說的便是在獸形的銅香爐中將一種名為「龍腦」的薰香燃盡。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歷史百家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31/184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