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本很小眾的《戲劇與影視評論》雜誌,堅持了多年,出版了51期,停刊了。
中國數字時代相關閱讀:
【404文庫】笑談學術界|由於無法做到「說真話」,這家知名人文雜誌編輯部宣布集體退出
是因為越辦越困惑了,導致信心喪失,有力不從心之感,越來越難以抵達「犀利的文化批評,新銳的觀察思考,卓越的文字表現」的創刊理念。
他們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路上,把求真當作第一要務和堅持辦刊的勇氣。
求真就是說真話,不向權力低頭,也不向物慾丟下骨頭。
他們盡力了,在眾聲喧譁的年代,他們堅守求真的價值與自由,把一本小眾的雜誌辦成了行業的典範讀本。
由此,也迎來了五萬讀者的忠誠追隨與守護。他們停刊,是不想背離底線與信仰,也不願意讓雜誌失真。
二
這幾天,歌手朴樹的感言,得到了廣泛的點讚和轉發。
「敬苦難的你,敬悲天憫人的你,敬還敢說真話的你。」
這三句話,有太多的共情與迴響,能直抵人心,能療愈心靈,能撕掉虛假的面孔,這是一種理想生活的願景,也是對說真話的加持與溫撫。
當假話橫行的時候,說真話反而成了稀缺。
三
「一句真話要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這是索忍尼辛說的。
這句話之所以能穿越時光,在任何時代都保鮮,是因為說真話,不造假,是生而為人的本能,但很多人的本能已經喪失了。
在《古拉格群島》中,有一個細節特別凸出。
被譽為「海燕」的高爾基,去索洛維茨島視察,這是蘇聯著名的勞改營地。勞改犯以為高爾基會帶來海燕的勇鬥精神,為大家帶來希望之光,會用自己的權威、作家的人格與話語權拯救自己,但大家對大文豪徹底失望了。
《古拉格群島》是這樣描述大家對高爾基的期待的:「在這個暗無天日、橫行肆虐、沉寂無聲的淵藪中,突然衝進一隻雄鷹,海燕,頭一名俄國作家。大家像期待全國大赦一樣期待著高爾基」。在暗沉的地方,有多麼深厚的渴盼,才換來一線的希望呀。
島上的不堪與不公,造成了很多個體的慘劇和苦難。
為了不讓高爾基看出真實的面貌,當局把打人的刑具收藏了起來,營造了一副歲月靜好,欣欣向榮的樣子。
高爾基看出了虛假,看到囚犯們坐在椅子上讀書看報,但卻把報紙拿反了。這些虛偽的場景,一眼就能看透,但他不寫出來。
作家索忍尼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與200多人的口述,記錄了一切,撕開了當局虛偽與殘忍的面目,也記錄了大文豪的醜陋嘴臉。
這種無底線的醜陋,與寫無數激越的「海燕」詩歌,都換不回自己的獻媚與造假人格。
高爾基是怎麼做的呢?
他抵達了島上,親眼看到和聽到了島上犯人的非人生活,其中有一個14歲的孩子,花了一個多小時,把島上的真實遭遇原原本本的告訴了高爾基。「他老淚縱橫地從工寮里走出來」。
高爾基聽完講述後,悲天憫人,與少年共情。
高回岸後,這個十四歲的少年遇難了,因為說了真話。說真話,就是對當局的揭露與背叛,為當局所不容。
高爾基在蘇聯遊記中,美化當局,稱島上的犯人,過得很好,生活也很好,沒有被欺辱與碾壓。在運河施工中,沒有死一個人。
這種奴才式的寫作,假大空的寫作,坑害了島上的人,也是對真理、真話全景式的褻瀆。
但高爾基得到了很多東西,一時得到了當局的重用,在物質上獲取了豐厚的回報,他從一名勇敢搏擊的海燕,變成了一隻受人唾棄的「鴕鳥」。
索忍尼辛用最低下的動機——物質欲,來解釋高爾基的所作所為。高爾基自願墮落為當局的粉飾工具,而不去審視民眾的疾苦,或者民間的疾苦,他充耳不聞。
高爾基無論做得再多,寫得再多,也有為營救知識分子做出過自己的貢獻,但是他在索洛維茨島上的污點,無法洗白,成為他一生的恥辱。不知道他到了晚年,回憶當年的寫作謊言,會不會感到羞愧。
一個人要忠實於記憶與良心,為人寫作如此,說話做事亦然。很多記憶與傷痛,並不是過去了就終結了,而要成為底片與連接器,連接著歷史與當下,連接著當下與未來,可以去審視,可以去修正,避免重蹈覆轍。
新的一年,希望實事求是,要大放光彩。希望說真話的人,繼續說真話,希望造假的人越來越少。這個社會,是用善意、真話與正義,托起來向前走的,而非被宵小、虛偽、齷齪、卑劣、麻木來主導。
良心的鼓聲能走多遠,希望與文明便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