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綏靖時刻——慕尼黑協定的故事

作者:

今天「綏靖」二字,代表姑息、軟弱、忍氣吞聲、對強權侵略視而不見;「綏靖主義」(appeasement)變得充滿貶意,正是由二戰前的英國首相張伯倫發揚光大。

史家到今天仍然在問,為何張伯倫縱容希特勒,更聯合義大利的墨索里尼,簽訂出賣捷克人的慕尼黑協定,最後讓納粹德國幾近不費一兵一卒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揭開二戰序幕?希特勒的野心路人皆知,為何張伯倫相信納粹德國會信守承諾,按慕尼黑協定占領捷克邊區大片「自古以來」德國人聚居地蘇台德地區後,希特勒就會心滿意足、大軍止步,於是世界和平?

《慕尼黑:1938綏靖危機》一書,重現歷史場景,微觀要角言行,拆解綏靖之謎,剖析英法的容忍,如何令希特勒信心滿滿,放手侵略。

張伯倫的一段話很有代表性:「這是多麼可怖、荒誕而不可思議的事,我們要挖戰壕、戴上防毒面罩,就只為了遙遠國度一些我們一無所知的人在爭執。」

對戰爭恐懼,對他人漠視

不需大驚小怪,捷克對英國人而言很遙遠。當時大英帝國的議員,常搞錯「捷克斯洛伐克」的名稱,說成「捷克斯拉夫」或「捷克斯洛維尼亞」;當年捷克駐英大使,後來成為外長的馬薩里克到訪唐寧街十號後,更憤然說過「我用了大部分時間向裡面的紳士們解釋,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國家,不是一種傳染病」。古今中外,很多人只看見自己豬圈的幸福,不問身邊事,更何況隔了一個海的遙遠土地。

恐懼是真的。希特勒揚言,若英法與捷克不同意德國「武力統一」蘇台德地區,德軍將直搗布拉格,結果更慘烈。英國人明白一旦德軍入侵捷克,法國根據協定要軍事介入,英國亦會被掀扯。為了備戰,倫敦一片哀鴻,空襲轟炸在即,而大英帝國於經濟大蕭條後,外強中乾。

說到底沒有人想打仗,所以當張伯倫拿著一紙希特勒簽名的協定,承諾德國只會揮軍收回蘇台德地區時,張伯倫以勝利者的姿態,說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綏靖政策」在他口中不只正面,而且是劃時代的外交大略,大部分英國人鬆了一口氣。

有史家形容,那一紙慕尼黑協定,有如把希特勒的渴望和盤奉上,張伯倫執著的只是德軍接管的步伐與之後的國際監察細節。

剩下的謎團是,為何張伯倫對希特勒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信任?駐柏林記者在地觀察,早已多番提出警告,肯定納粹有一個宏大的目標,要摧毀英倫,但張伯倫與希特勒三次會面後,縱使親眼目睹希特勒的狠勁,仍然熱衷於和平使者的光環,自我感覺良好,張伯倫說過:「我的觀感是,他(希特勒)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言出必行。」張伯倫甚至認為自己能影響希特勒,建立互信關係。有史家認為,可能張伯倫與謀臣們都是英國紳士,未見識過真正險惡又隨時背信的人;也從張伯倫與家人的書信可見,他過份自信自戀。一位外務次官形容,張伯倫被希特勒催眠了。

張伯倫之錯,乃誤判希特勒是一個可以談判的對手,誤信一個簽名;綏靖式的溝通對話,給希特勒壯膽。

結果,「慕尼黑協定」下,捷克被遺棄,蘇台德地區被德國占領,當地供應捷克七成的煤、鋼鐵、電力生產,全數落到納粹手中,壯大其戰爭機器;捷克建造的防禦工事,亦由納粹操控,從此無險可守。

綏靖換來的和平,只有一星期。德軍長驅直進蘇台德地區後,希特勒沒有履行協定的細節,半年後德國侵占整個捷克,不足一年後攻打波蘭,二戰爆發。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09/185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