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重症下的中國醫院:大爺住婦科 骨科臨時學呼吸

骨科主任戴上了聽診器,牙科醫生拿小本記錄呼吸機用法,甲乳外科醫生研讀內科用藥說明書,兒科醫生教800個月大的「寶寶」咳痰……這不是段子,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眾多醫院真實地發生著。

上海新冠病毒重症患者爆炸,醫院人滿為患,圖為2023年1月3日,在上海中山醫院急診科的病人躺在關閉的櫃檯旁邊的床上。

近一個月以來,面對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面對急需救治的新冠患者潮,許多公立醫院勇於打破「專病專科專治」傳統模式,打破科室限制,全院打通全面接診新冠患者,最大限度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很多患者發現,坐在對面為自己診治的醫生也咳喘連連,是尚未完全康復的新冠患者。他們極度疲憊,他們咬牙支撐,毫不誇張地說,為了扛住疫情的衝擊,中國1400萬醫療衛生工作者在拼盡全力。

河北一家三甲醫院醫務處處長告訴健康界,根據當地醫保部門要求,在內科醫生帶組的情況下,各個專科都可以收治新冠病人。

伴隨著疫情高峰和季節性因素,新冠感染合併基礎病的患者日漸增多,床位成為最寶貴的資源。四川省人民醫院推行「1123」模式,全力擴大床位規模。

2023年1月5日,北京,在一家醫院的急診室,一名婦女照顧躺在擔架上的老人,病人正在接受靜脈點滴。圖:視覺中國

其中「3」是指三個打破:

打破內外科界限,建立內科外科科間協作模式,所有的內科專業轉化為新冠收治床位,將整形外科、小兒外科、婦產科、乳腺科、耳鼻喉科、康復科等外科片區也拿出一定床位收治新冠患者;

打破醫生專業界限,實行混合編組組成救治小組;

打破院區界限。

「2」是指兩個調整:

調整空間布局,將日間手術病房轉化為新冠收治病區,啟用草堂老年醫學中心,將眼科、老年ICU等科室調整搬離本部,騰出的空間用於患者收治;

調整收治病種,在保證重點病種收治的同時,調整優化收治疾病結構,保證新冠患者的收治。

「急診、發熱門診病人必須24小時收治清零!全院所有院區、病區開放收治感染新冠病毒患者!」2022年12月30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院長劉繼紅到一線查房後作出部署。

2022年12月,在醫護減員的情況下,同濟醫院三院區扛住了數次就診高峰,然而隨著重症高峰的來臨,重症床位和人力資源顯得尤為緊張,為擴容重症救治能力,同濟醫院重症病床數由原先546張,擴增近一倍至1041張,其中呼吸專業重症床位數630張,占比超60%。

同濟醫院院級專家組根據國家相關指南,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標準化指引建議》,將新冠救治方案簡化,幫助非呼吸科、重症專科醫務人員可視化判斷指標。在簡化版指南中,治療方案均以條目式、數位化呈現,非專科醫生們可快速判斷並積極給予專業治療,大大提高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

同濟醫院重症醫學科房明浩主任醫生分析:「比起2020年武漢疫情,此輪疫情導致醫務人員大量感染、減員,且沒有外省醫務人員支援,醫療救治面臨更多挑戰。有利的是,此輪感染患者危重症大多進程更緩慢,主要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主,治療方案容易統一規範。」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在接受中央電視台《面對面》節目專訪時,曾這麼說——

近日,健康界與河南、江蘇、四川、上海等地的多名一線醫務人員聊了聊他們最近支援呼吸科的經歷。面對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他們和千千萬萬中國醫生、中國護士、中國藥師等一樣,在超出自身生理和精神極限的狀態下,扛過了這一個月。

骨科醫生:脊柱外科病區牌子被換成呼吸科

我叫李凡,是河南省漯河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主治醫生。我前幾天發了個抖音視頻,拍的是一夜之間,我們脊柱外科病房的牌子被摘,換成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九病區。視頻獲得了3000多點讚,一條點讚最高的評論是「不僅是家沒了,人也被徵用了」。

是的,我就是那個被徵用的人,我現在應該叫「呼吸骨科醫生」。不光被徵用,工作量也是成倍增加。我過去在病區只管8到10名患者,現在我一個人就要負責25個病人,最多的時候要管30個人。

每天不停地下醫囑,忙到忘記吃飯,只能隨便拿起一盒奶或是一根香蕉墊一下,經常一個白天也只能吃這些東西。

現在必須全力保障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工作,我們最擅長的椎間盤突出手術都要擇期,讓患者過段時間再來,科室只預留了一少部分病床,用來搶救急危重症的骨科病人。

網上那種「骨科醫生找出內科教材現查」是段子,因為我們大學時候學的書本知識都是最基礎的,比較籠統,沒有可操作性,而且對於新冠肺炎的救治,內科教材上也沒有。我們要做的是在工作和吃飯間隙熟讀國家的診療方案,了解對新冠肺炎的臨床分型,不同的病人需要做哪些處理。

我們醫院每天都會收治大量新冠肺炎病人,在急診科會做好分診,輕症病人分給我們骨科和其他科室,隨時有死亡風險的重症病人會分到呼吸科病房和重症病房,這些地方都有呼吸機,也有ICU醫生「坐鎮」。

我現在每天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到內科疾病的治療上。病人大部分是老年人,他們中有的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或者有心臟病腦梗糖尿病等基礎病,合併肺炎之後,基礎病會加重。

在病例上,後面補充診斷經常有七八個,所以管理上不僅要治肺炎,還要把血壓和血糖調整好。現在感覺還是我們骨科疾病簡單,治好之後診療流程就結束,大多數時候不需要過多干預。

外科醫生更擅長做手術,內科用藥方面我就感到很複雜,要把藥品說明書里的禁忌症和功能都學習一遍,一點不能出錯。

現在大家都在跨專業執業,風險很大,目前也沒有什麼規避風險的有效措施。我們能做的只有兩點:

第一,即使加班也要把病例寫好,不能有瑕疵;

第二是讓病情穩定的病人儘快出院,畢竟住的時間越長,風險就越大。

新的一年,在工作上我有兩個願望:

一是希望病人都能平平安安的,那些輕症病人在醫生要求下能儘快出院,把有限的床位留給更重的病人;

二是我們脊柱外科的牌子能儘快掛回來,現在摘牌是為了方便患者找到病區的臨時操作。有了脊柱外科的牌子,我在病區工作才有歸屬感。

男婦產科主任:從沒想到有一天會有老大爺住進我們病房

我是省級三甲醫院的一名婦產科主任,男,叫我老張就行。

我幹了幾十年婦產科,天天跟准媽媽和新生兒打交道,我從來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管理的科室住滿咳聲一片的新冠病人。在這些病人里,有不少是男性,他們應該也算擁有了一生中唯一一次住進婦產科病房的經歷。

我們醫院幾乎所有科室原來的工作都停擺了,全部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婦產科和腎內科是全院最後被「攻陷」的科室,因為要收治產婦和需要定期做透析的病人,這是剛需。我們這兩個科室還是保留了固定數量的床位收治常規病人,其他大部分床位給了新冠患者。

我們婦產科總共有50多張床,現在全住滿了,今天有40位是亞重症新冠病人。沒辦法,我這個婦產科醫生也得上。

但畢竟是跨科收治,一開始我心裡也沒底,很多內科知識已經還給老師了。好在我們醫院成立了新冠巡視小組,小組成員都是呼吸與危重症科醫生,他們經常會來指導工作,遇到搞不定的患者,我們也會請求會診。

對於新冠病人,一些基本的操作我們婦產科醫生是沒問題的。我們主要做的是祛痰、營養支持、消炎等幫助改善病人生理狀態的工作,醫院都有操作規範流程。

只要病人不從輕症發展成亞重症,不從亞重症發展成重症,我就很知足了。因為病人一旦發展成重症,我們就要叫呼吸科和ICU的兄弟們來處理,但是我知道,他們現在也忙得分身乏術。

現在擇期手術全部延期,人們近期的生育意願也不高,這讓我們婦產科自己的病人少了很多。

作為科主任,績效讓我感到有些焦慮。不過現在我也沒空思考這個問題了,先把眼前的這些新冠病人處理好再說。我們醫院前段時間發了抗疫津貼,具體每人多少錢,就不說了吧。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即使到了2022年11月份,我們也從來沒想過醫院會有如今鋪天蓋地的新冠肺炎病人,但我想真正的重症高峰期還沒到來,等春節期間人員流動加大的時候,那些現在尚未感染的老人會受到衝擊,他們真的很可憐。

要在如今的醫療條件下生孩子,我也挺心疼那些產婦。我們在分別給新冠病人和產婦查房時防護級別都不一樣,我能做的就是帶領婦產科的同事們保護好產婦,幫助她們順利生下寶寶,畢竟孩子是每個家庭未來的希望。

眼科醫生:支援呼吸科就像生二胎 複習一下就行

我是東部地區一家三級醫院的眼科主治醫生。2022年12月開始,我們醫院各個科室都開始收治新冠患者。我們眼科總共30多名醫生,除了自身要接收新冠患者以外,還抽調了包括我在內的5人支援呼吸科。

網上有很多其他專科醫生學習內科學知識的段子,其實這些內科知識都是我們在大學期間學過的,我本人曾經在呼吸科輪轉過,這次也是協助呼吸科醫生處理病人。只是像女性相隔多年又生了二胎一樣,帶大過一個小嬰兒再帶一個不在話下,很多內容在實際操作中需要重新撿起來,複習一下就行。

我們眼科過去很少遇到會去世的病人,但是我承認,在呼吸科工作這段日子,時常會有患者去世,我的心理也承受了很大衝擊。

剛來呼吸科不久,我就遇到一位老奶奶帶著她90多歲的老伴來到醫院。當時正處在疫情最緊張的幾天,老人全身情況很不好,沒來得及上呼吸機就走了,留下老奶奶一個人不知所措。兩位老人沒有子女,老奶奶那種無助的樣子讓我很難過。我們幫她辦理了相關手續,過後我又跟上級醫生和同事聊了聊天,才從當時那種失落的情緒中走出來。

之後我們還接診了一位從農村轉診過來的50多歲的男士。這位病人雖然年齡不大,但是有腎衰合併高鉀血症和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到來之後我們趕快幫他做透析,但是當天晚上血氧飽和度一直往下掉,發生休克上了呼吸機。我們搶救一夜沒能留住他,第二天他就去世了。

這幾天我已經慢慢接受了新冠會帶走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和體弱患者的事實,但是在最初的幾天,我的確感覺壓力很大,下了班會去健身房跑步或者擼鐵,讓鍛鍊去緩解壓力和保證自身免疫力的強大,有時間也會跟同事和上級領導交流溝通,這樣從生理和心理上釋放壓力。

網上有段子說,遇到其他專科醫生的新冠病人相當於掛一個號看了兩個病。這可不是段子,因為新冠病毒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導致結膜炎或者視網膜病變,我們收治的一部分感染者就出現了相關的眼部問題,哪怕沒有嚴重的眼部疾病,只是結膜炎,我們也會幫病人處理。每到這個時候,都是我在治療過程中感覺最輕鬆的時刻,畢竟遇到了自己本專業的疾病。

社會層面對新冠放開之後,好像外面都在歌舞昇平,但是如果你來醫院看看,就能看到另一番景象。這裡每天上演著生離死別,醫護人員也無時無刻都在經受著嚴峻的考驗,我希望醫患之間在這個特殊的階段能夠互相理解,共同把這道坎邁過去。

我很珍惜支援呼吸科的這段經歷,我相信這是我在專業上提高自己的機會,讓我鞏固搶救病人的技能,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關注眼部疾病。同時這段經歷也磨練了我的心態,讓我更明白醫務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以及當醫生的意義。

神經外科護士:照顧新冠老人比過去的工作容易些

我叫張紅,是上海冬雷腦科醫院一名護士。從2022年12月底開始,我就被派駐到一家醫養結合的醫院友情支援,因為這家醫院裡感染的老人和醫護人員太多。當時我剛感染沒多久,院領導找我談話,徵求我的意見。

因為我一直工作在腦科醫院,我所負責的病區大部分是剛剛經歷開顱手術的病人,甚至有一些是在其他醫院開顱之後感染或是出現併發症,再來我們醫院二次開顱的患者,所以護理難度很大,對護理工作的專業要求極高,絲毫不能馬虎。

來到這家醫院,護理的大部分是有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等基礎病的老年人,雖然他們都陽著,但是相比過去,護理工作還是更容易一些。

我跟這邊的護士姐妹們一起負責一個有21位老人的病區,有的老人在用心電監護儀監測,有人已經上了呼吸機。他們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年齡最大的90多歲。

跟我過去護理的術後病人不同,這裡的病人儘管年齡比較大,但他們大部分意識清醒,可以交流。比如排痰困難的,我教他們排痰,他們也願意配合。

但他們畢竟都是耄耋老人,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有一次,我去給一位老人皮下注射胸腺肽,本來是個很簡單的操作,但是我用了快20分鐘,因為老人穿了很厚的衣服,又幾乎聽不清我說的話,沒辦法配合,我就只能幫他先脫掉衣服,操作之後再慢慢幫他穿好衣服。不過病人們對我都禮貌,看我走過來總會遠遠地打招呼。

雖然在這裡工作難度不大,但我還是感覺挺累的,因為我感染之後至今沒有徹底康復,會咳痰,鼻涕中帶血。其他同事們跟我的情況也都差不多,大家都在努力堅持。

我們醫院護理部主任經常會給我打電話,關心我的工作和生活。其實對我們這些從事護理的人來說,只要工作不出差錯,每天下班時也會感到開心。

我很想念我的同事們,希望疫情趕快過去,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待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我能回到熟悉的病區,跟他們並肩工作。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健康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09/1853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