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從這兩個改變開始,培養見多識廣的孩子|推薦老師轉給家長

一些家長過於重視學科知識學習,而忽視了孩子其他習慣和能力的培養。

案例一:二年級的幾個孩子把用過的作業紙捲成尖尖的形狀,將其當作「武器」在樓道里互相攻擊。

老師看到了,在班裡教育孩子們:「我聽說有個小朋友玩這種遊戲時,不小心傷到了一個同學的角膜。這個遊戲不適合在人員密集的教室和樓道里玩,換個遊戲吧。」

毛毛同學立即說:「老師,怎麼會碰到角膜呢?我們不會攻擊同學那麼低的位置,碰不到角膜。」

老師意識到了問題,問他:「你知道角膜長在哪兒嗎?」

毛毛疑惑地說:「角膜不是長在腳上嗎?」

毛毛的話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老師適時為孩子們上了一節「人體器官」課。

案例二:老師組織孩子們召開「長大後我要成為你」的主題班會,同學們紛紛發言,闡述自己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從事哪種職業,還列舉了很多名人。

毛毛說:「你們說的很多人名和職業我都不知道,我就希望自己做個好學生,將來考上好中學、好大學。」

學校里,像毛毛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時,往往缺少與同伴交流的話題,不能很好地融入群體;閱讀能力較差,甚至讀不懂題意;知識面狹窄,容易自卑。

後來我約毛毛的家長到學校里聊一聊,我們聊了三個話題。

①孩子放學回家後誰陪伴較多?一般陪伴的方式是什麼?

②每天與孩子溝通的話題是什麼?

③孩子課餘時間喜歡做什麼?

毛毛的媽媽說,為了孩子上學,她把工作辭了,全身心陪伴孩子;孩子做事比較拖拉,每天需要媽媽花很長時間盯著學習,所以溝通的話題就是學習方面的;晚上學習完,孩子基本上沒有時間做其他事情。

談話結束後,我突然有些可憐這個孩子,能理解他的言行,也能理解他為什麼拖沓了。他的生活是多麼單調!每天除了學習就是學習,根本沒有自我思考、自主安排的時間,也沒有多方涉獵知識的時間。

陪伴質量比陪伴時間更重要。家長要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不僅要重視學科知識學習,還要讓孩子見多識廣。

01

每天和孩子討論一個話題

家長可以每天設計一個話題。話題的選取原則如下。

對孩子的成長有益。

有討論價值。

孩子比較感興趣。

適合孩子的年齡。

話題可以來源於時事新聞、自己身邊發生的事、閱讀的圖書、觀看的電影等。

以女兒上初二時我們家的一次討論為例。

媽媽:我今天聽到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得了白血病,她爸爸的朋友幫助這個家庭籌得了一些捐款。後來有人爆料:她家有三套房子、一部車子,醫藥費20多萬,他們完全能夠承擔,為什麼還需要向社會籌錢?你們怎麼看?

爸爸:對弱者要有同情心,但是我不希望同情心被人利用,否則會導致信任危機。

女兒:我們享受了社會福利,如公共運輸、醫療保險等,也應該回饋社會,幫助他人。但是,我們要先甄別募捐信息,再去做慈善。

媽媽:慈善種類很多,你更願意做哪種慈善呢?

女兒:我特別想扶助一個比我小很多的貧困學生,等我掙錢了,我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資助他。

這樣的談話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增長孩子的見識,還有利於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家長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話題。

02

和孩子一起制訂學期計劃和每日生活計劃

除了讓孩子學習學科知識外,還要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拓寬孩子的視野,增長孩子的見識。因此,要對孩子的生活進行規劃。

可以召開家庭會議,全家人一起討論、制訂學期計劃和每日生活計劃。計劃制訂後,全家人要共同遵守,不能只要求孩子遵守。

每日生活計劃可以包括習慣養成、學習、閱讀、家務勞動、親子活動、戶外鍛鍊等。如果家長想給孩子額外增加學習內容,要在這裡列出來,並且徵得孩子同意,而不要隨意增加。

學期計劃可以包括閱讀整本書、參觀博物館、參加戶外運動、看電影、看演出、家庭美食日、家庭清潔日、家庭旅遊周、家庭紀念日等。要從時間和家人的精力方面全面考慮,不要心血來潮安排很多活動。如果實現不了,會影響孩子對家人的信任。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校長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16/185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