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4日,中國上海的一家醫院內,醫生正在急診室為病患進行診斷。
有媒體報導說,大陸醫護人員為應付激增的COVID患者而長時間工作,但是工資沒漲反跌,而且還被拖欠,這些都跟地方財政沒錢有關。
在北京突然改變COVID清零政策之後,大量染疫民眾湧入醫院,讓原本稀缺的醫療資源更加不堪重負。醫院裡幾乎所有課室都改為收納COVID重症患者,走廊上、醫院大廳擺滿了臨時床位,到處都是藍色氧氣罐。
醫院裡,病人的各種呼嚎、求救聲、抱怨聲不絕於耳。
在持續三年的人為隔離和封控的情況下,中國直到最近才強行試著與病毒共存,那裡的醫生和護士幾乎沒有治療COVID的經驗。隨著新病例的迅速增加,許多醫務人員在工作時被傳染上病毒,但又不得不繼續工作。
據悉,中國一些公立醫院的醫生和護士現在面臨減薪或工資延遲的問題,這打擊了他們抗疫計程車氣。
醫生三個月沒拿到工資
南方大城市一家醫院的外科周姓醫生告訴[江系]香港《南華早報》說,在最近大量患者湧入之後,他已經三個月沒有拿到工資。
他說,最晚收到的9月份的工資減了近4000元,比平時少很多。因與媒體談話很敏感,他不願透露姓名。
「醫院還取消了我們在2022年的季度獎和年終獎,醫務人員計程車氣現在非常低落。」這位醫生說。他過去長時間參與治療COVID感染的工作。
在疫情爆發前,他的年終獎接近6萬元。但在病毒大流行對醫院的收入產生影響後,周看到他的獎金逐漸減少,最後被取消。
「醫院沒有給我們任何解釋,就是不給發,我們都嘲笑自己是貸著款來工作。」他說。
儘管如此,周還是沒有奢望辭去目前的工作。
「醫院不允許我們辭職;如果我們現在辭職,它將把我們的人事檔案列入黑名單,這實際上是對我們今後在公立醫院找工作的准入禁令,」他說。
隨著去年12月7日中共突然放開清零限制措施,中國的醫療系統顯然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醫院和停屍房都不堪重負,同時許多藥店正在遭受發燒藥和止痛藥短缺的困擾。隨後,官方還停止報告每日無症狀感染者數量,使得外界很難獲得感染潮的可靠信息。
《華爾街日報》1月初報導說,中共突然宣布取消這一無預期的政策逆轉將中國推入了新的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以及中共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地方分支機構的官員,都沒有得到關於這一轉變的預先警告,他們不得不在沒有醫療必需品儲備的情況下應對病人的激增。
1月23日,中共疾控中心首席專家吳尊友發文表示,全國至少80%人口遭受感染,換言之相當於11億人確診。許多地方官員也稱,這一波疫情已經達到頂峰,但當地醫院仍擠滿了病人,醫務人員的工作時間都超長。
護士收入降了一半工作量卻增加了
另一家深圳公立醫院的護士王小姐表示,自2020年疫情開始以來,她的工資被削減了近一半。
「我的稅前工資從每月2萬4,000元逐漸下降到1萬3,000元,但實際上我們的工作壓力比醫生還大,最近收治了大量的COVID患者,我們非常疲憊。」王護士說。
「醫院在去年還取消了我們的獎金和績效。」她說,「現在我們的收入被削減了一大半,但是工作量卻增加了。」
王說,當地政府本月宣布為每個參與病毒大流行救看護作的醫務人員發放高達2萬元的獎金,但至今尚未發放。
她表示,不知道獎金是被醫院扣留,或者這只是一個臨時的安慰劑,以增加醫護人員的信心。
地方財政沒錢導致減薪和延遲支付
在過去三年疫情期,財政緊張一直是中國地方政府的一個嚴重頭痛的問題。經濟增長放緩和房地產市場陷入困境削弱了財政狀況,也將維持COVID政策推到了邊緣。
地方政府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土地出售,土地出讓金通常占到他們總收入的40%以上。現在房地產市場低迷,這讓地方政府的收入比中央政府更容易受到影響。
根據中共財政部的數據,在去年1月至11月期間,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收入為10萬億元,比前一年下降了3%,而地方公共支出為19.6萬億元,同比增長了6.2%。地方政府為應付支出,已在大舉借債。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說,過去三年的清零政策加劇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地方政府承擔了控制病毒大流行的支出,需要支付大規模的核酸測試、強制隔離和其它服務,而財政收入又處於停滯狀態。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的COVID政策會突然鬆動,因為政府公共收入的下降導致了減薪和延遲支付。」丁爽說。
他解釋說,退出清零政策可能有助於緩解地方政府的壓力,在短期內看到政府收入反彈,並緩解醫療費用支付的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