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華爾街日報:中國消費者因信心受挫積攢現金

—華日:中國消費者因信心受挫積攢現金

據華爾街日報周四2月9日報導,中國民眾去年減少了舉債、增加了儲蓄,尚不清楚要過多長時間他們才能重新隨心所欲地花錢,而這給經濟增長帶來了挑戰。

中國銀行合肥分行 Reuters路透社

據華爾街日報周四2月9日報導,中國民眾去年減少了舉債、增加了儲蓄,尚不清楚要過多長時間他們才能重新隨心所欲地花錢,而這給經濟增長帶來了挑戰。此外,已經有一些中國經濟學家表示說,消費者沒信心時,直接發錢或者消費券最有效。

該報導說,在取消嚴格的防疫限制措施後,中國政府正試圖推動經濟增長。當前面臨的一個挑戰是:中國民眾去年減少了舉債、增加了儲蓄,尚不清楚要過多長時間他們才能重新隨心所欲地花錢。

報導引述中國政府數據,2022年中國累計新增居民貸款相當於5,640億美元,同比下挫逾一半,並創下自2014年以來最低累計新增量。這種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住房銷售下降,進而導致對新房貸的需求減弱。另外,在影響過眾多中國城市的封控實施期間,日常消費支出受到了衝擊,削弱了短期借款的需求。

人們轉而積攢現金,推動2022年中國累計新增居民存款達到逾2.6萬億美元的紀錄高位。

報導又說,由於基本沒什麼有吸引力的投資選項,中國股市又經歷了乏善可陳的一年,甚至一些中國房主還用手頭多餘的現金提前還了房貸,而非進行大筆採購。

不僅華爾街日報注意到,歷經嚴格防疫封控三年後中國民眾消費信心普遍不足的問題,其實早在北京政府宣布放棄清零政策後,據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孫立行就已經指出,疫情期間支持中國經濟的是出口成長,在全球景氣欠佳、外部需求下降、去年同期基數偏高等影響下,中國出口數據從8月開始持續下降。

據他觀察,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所以提到力拼經濟、擴大內需,把恢復消費、需求放在第一個位置,這是因為在全球經濟衰退,出口下滑情況下,2023年經濟成長重心將在促消費、穩就業,尤其消費是經濟成長第一驅動力。

但他同時強調,現在最大問題就是中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不振,疫情反覆限制了實體消費,3年疫情也幾乎重構了市場生態,民眾收入預期下降,更不可能談消費。官方必須從提升民眾收入水平、降低失業率、改善貧富差距、創造投資等方式去逐步地帶動、重振消費信心。

孫立行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放出政策訊號,目的就是讓市場對於主體政策可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市場較能有所準備、降低衝擊風險。疫情後續經濟復甦,政策是個引導作用,基本上會有一定的連續性,避免有效性衝突發生。

經濟學家:消費者沒信心時直接發錢最有效

儘管中國決策者把促進消費作為2023年的頭等大事,但具體準備採取什麼措施來實現這個目標,卻語焉不詳。

值得注意的是,與美國等其他國家不同,中國迴避發放支票和給予消費者補貼,來刺激經濟在疫後復甦的做法。中國政府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幫助企業應對經濟衰退和保護就業崗位,擔心直接發錢可能導致福利依賴和生產率下降。

然而到目前為止,關於今年北京可能採取政策措施的唯一線索,來自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層把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和養老服務列為鼓勵消費的領域。他們還承諾「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但沒有詳細說明。

彭博社一月份報導說,幾位與中國政府有關聯的經濟學家——有些是高級領導人的顧問,也就如何最好地刺激支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報導稱,有些人指出,畢竟過去三年嚴格的防疫行動,讓消費者信心備受摧折。消費者只有在清楚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安全無憂的情況下,才會放心花錢。其他人則表示,在信心無法迅速提振的情況下,派發現金是提振消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

彭博社在此觀點上引述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指出,中國在改善社會保障網和收入分配改革等長期措施到位之前,作為臨時手段直接給中低收入群體發錢,是有好處的。

他在鳳凰財經峰會上說,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只要消費者有明確預期自己的收入有保障,感覺將來會改善,就自然而然地會花錢;但現在的問題是預期悲觀,消費者沒有信心,在這種情況下直接發錢這種刺激手段就很有必要了。

報導又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也支持直接給予消費者援助。

姚洋認為,對企業的支持,例如減稅以保住就業,今年應該繼續;但抑制中國經濟成長的瓶頸在需求端。他在前述峰會上表示,政府要拿出一些錢給老百姓直接發消費券,並且不指定用途。

他強調出,這些措施必須是切實的,要傳達出後面還有更大動作的信息,以增強消費者信心,並提高企業的生產意願。

華爾街日報周四9號另一篇報導也指,中國政府混亂地退出動態清零抗疫政策幾個月後,雖然說,華爾街仍然認為,尚未釋放的中國需求是今年大宗商品市場的一個看漲因素。但情況越來越不明朗。

關注如何儲蓄也更理性的消費

另據台灣經濟型月刊遠見雜誌最新一期(2023年2月)報導指出,目前在中國,比起如何花錢消費,人們更關注如何儲蓄。由邱莉燕撰文的報導說,連續7年推出「中國消費趨勢年度報告」的知萌諮詢機構,2023年最新版中針對大陸15個城市18~60歲的消費者進行了調查,其中有著不尋常的發現。

報導寫說,在農曆春節期間,中國商業和旅遊等經濟活動都有不錯的表現。但並未出現原先期待的「報復性」的消費,反而是漸進式的回暖。

報告接著提到「中國消費趨勢年度報告」,在這份報告中,知萌諮詢機構創辦人兼CEO肖明超說,「消費的煙火正在升騰,無論是經濟還是消費市場,都在進行著一場漸進式回暖,」

肖明超表示,所謂的漸進式回暖,指的是漸進式的恢復,包括2023年的春運、電影和旅遊等,其實是因為民眾熬過3年疫情後的一次釋放。比起報復性消費,漸進式回暖的「保鮮期」更長久。因為這些都將會讓蟄伏許久的消費熱情被激發出來,成為2023年的新消費潛流。

肖明超又說,儘管「漸進式回暖」對於消費市場是一個比較積極的信號,然而,在消費者心理上,卻變得更加強調通過儲蓄、投資理財等來建立穩健的消費保障,換句話說,「如何攢錢?」比「如何花錢?」更受人們關注。

他舉例在調查中,將近七成(69.7%)的受訪者回復在2022年增加了儲蓄行為,儲蓄這一動作十分突出,而有42%的人表示會趨於理性消費和節儉。

很有意思的是,研究調查發現,理性消費,促使即期食品在2022年成為消費新寵、京東上通過「以舊換新」選購新手機或新電腦的訂單量大幅增長等,皆可觀察到消費者正在省錢和精緻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調查中,還有超過七成(71.6%)的人希望主動學習消費知識,做出理性決策。但不可思議的是,主要從抖音獲取消費知識的受訪者,占比竟高達83%。

報導總結,綜合以上,同時是品牌行銷專家的肖明超指出,當大陸經歷了人口紅利時代、流量紅利時代,現在正進入一個以價值驅動的理性消費時代。他補充說:「進入2023年,消費者將更加關注自我的小世界,愈發追求消費的獲得感、價值感和意義感。」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10/186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