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嚴家祺:元宇宙的世界觀 ——超驗世界和元歷史

作者:
人類發現,這種不可駕馭、不可抗拒的力量,不僅在自然界中存在,在人類社會中也存在。在人類早期,知道太陽給人類帶來光明,但不了解黑暗形成的原因,所以把光明和黑暗都看作為不可駕馭、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自然界中,最不可駕馭、最不可抗拒、最強大的力量,是太陽。太陽最有規律、最完美,能夠給人帶來光明、帶來溫暖、帶來希望。而黑暗同樣也有巨大的力量。

人類社會,每一個世紀都有它特有的世紀精神。人類社會的歷史,受這種人類個體無法抗拒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推動。傑出的政治家和重大的偶然性可以改變歷史,但只能引起短期的、有限的、或大或小的改變,歷史的大趨勢就是「元歷史」,是世紀精神的軌跡,是任何個人不能改變的。

21世紀是信息革命和元宇宙的世紀

公元第1世紀是耶穌基督的世紀,第6世紀是羅馬帝國大分裂的世紀,第7世紀的穆罕默德世紀,第8世紀是東方大唐帝國的世紀,13世紀是成吉思汗的世紀,14世紀是但丁世紀,15世紀是文藝復興的世紀,16世紀是大航海和宗教改革的世紀,17世紀是科學革命的世紀,18世紀是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和以法國大革命為標誌的政治革命的世紀,19世紀是殖民主義和大英帝國的世紀,20世紀是共產主義革命、衰亡和世界大戰的世紀,21世紀是信息革命和元宇宙的世紀。

在21世紀,大航天和經濟全球化只是一個開端,這幾年全球化的倒退,只是全球化大趨勢中的一個插曲。人類社會的全面的全球化,要經歷幾個階段。22世紀是大航天的世紀,也許到23世紀,人類才能踏入全球化世紀。

動物社會和人類社會的「元歷史」

宇宙中的存在,有個體、有群體,有全同粒子、非全同粒子。宇宙不是個體,也不是群體。個體、群體都有自己存在的歷史,宇宙沒有「自己」的歷史,所以,今天宇宙大爆炸起源理論,只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組成的「個體」的「歷史」。全同粒子沒有「自己」與「其他粒子」之分,沒有「自己」,與宇宙一樣,也沒有歷史。

宇宙不是個體,除了全同粒子,任何具體個體都有起源問題,宇宙沒有起源。光子是全同粒子,光沒有起源。100多種化學元素不是個體,這些化學元素也沒有起源。一切不是具體個體的事物都沒有起源。全宇宙不是個體。宇宙的每一個特定部分和特定部分的星球、星系都是個體,每一個星球、每一個星系、每一個宇宙的特定部分,都有起源問題。

大爆炸起源學說帶有神學性質,以神學信仰和科學假說的方式敘述了我們所知的部分宇宙的起源。

在一大堆砂礫中,許多沙粒來自同一採石場,但有一個沙粒來自海邊,經歷多次轉運,進入了另一大堆砂礫中。這就是沙粒個體環境的變遷史。冬天飄落在樹枝上的一朵雪花,是一個個體,也有起源問題。個體的起源與個體的環境有關。可以說,在宇宙空間的每一層次,都存在「個體」與「環境」的關係問題。在分子世界,一種分子A的它周圍有什麼分子,周圍分子就是分子A的環境。稀有氣體有7種,氦氣(He)、氖氣(Ne)、氬氣(Ar)、氪氣(Kr)、氙氣(Xe)、氡氣(Rn)、奧氣(Og),在常溫常壓下,它們都是無色無味的單原子氣體,很難進行化學反應。對稀有氣體來說,環境不重要,化學反應可以看作是分子環境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現象。

動物的大多數物種,它的群體,分散在地球的各處,它們沒有能像人類一樣,形成一個互相聯繫的獨一無二的存在。由於人類有理智、有自主行為能力,人類就是創造出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事件,這使人類歷史千變萬化、豐富多彩,不同於動物千篇一律的歷史,人類歷史是披著事件外衣的精神創造的歷史。人類歷史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記事史」,另一種「元歷史」(Metahistory)。不同的歷史學家按他們不同的世界觀編寫不同或類同的「記事史」,與重大事件相同的「元歷史」,只要有一部就可以了。但白蟻、螞蟻、蜜蜂等社會性動物的歷史,每一個白蟻群、每一個螞蟻群、每一個蜜蜂群,都有各自的歷史。直到今天,我們沒有一個一個白蟻群、螞蟻群、蜜蜂群它們個體、群體、事件的編年史,但有它們一般的、忽略它們群體之間差別的「元歷史」。

人類的「記事史」充滿偶然性、有大量人物和事件細節。精神有完美的精神與有缺陷的精神之分,人的絕望和怨恨是嚴重的精神缺陷,會把所有美好的情感都抹殺掉。在有缺陷的精神中,還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幽靈」,這種精神可以在很多人之間傳播,形成這些人的共同希望、信念、信仰和共同行為。「元歷史」是按完美的精神創造的歷史,但偶然性、不完美的精神、「幽靈」會修改「元歷史」。元歷史是按完美或最好心因創造的歷史,元歷史是沒有偶然性、沒有事件細節,是剔除了歷史中由於人的參與、人性缺陷和偶然性造成的枝節、超驗的人類史。直到今天,人在寫全人類歷史時,不同作者寫出不同的世界史,具體人物、具體事件、具體問題的具體評價充斥歷史。在「元宇宙「時代的今天,我們同樣需要一部符合人類5000年實際的「元歷史」,就像寫白蟻史、螞蟻史、蜜蜂史一樣,無須在歷史裡指明誰是堯舜禹、誰是凱撒、誰是柏拉圖、誰是奧斯曼、誰是華盛頓。有了一部人類的元歷史,我們就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在看到人類超越動物、創造人為環境的偉大,同時可以清晰地知道人類行為的限度。

人類起源於認識神

人類區別於動物,源於認識神。人類在三個方面超過了動物,一是有高於動物的理性和想像力,二有控制人類個體行為的良知,三有信仰,有追求真理、追求至善、追求完美和大愛精神。人性就是動物性、人類理性和追求真善美和大愛的神性的不同組合。不相信世界上有真理、正義,喪心病狂的人,就喪失了人性。

動物並不都有腦和神經系統,有腦的動物有程度不同的理性,但所有動物都沒有信仰,信仰是人類超越於動物的一種能力。人類的信仰有多種形式,有宗教信仰、意識形態信仰、世界觀信仰。迷信也是一種信仰,迷信可以與其他形式的信仰相混雜,也可以單獨存在。

人類的信仰導致宗教和神學的產生。神學的歷史與人類產生連在一起,當人開始有神的觀念的時候,人類就產生了。可以說,人類起源於認識神。

人類對周邊環境和外部世界的認識,從古到今,是不斷發展的。人在生活中,為了生存,總需要不斷獲取食物和各種生活資料,在這一過程中,經常在會遇到各種不可理解,又不可駕馭、不可抗拒的力量,阻礙人這樣、那樣運動和行為,早期的人類認為,這些不可駕馭、不可抗拒力量,也有生命和意志,神的最初觀念,就是人類對這種力量的認識。

人類發現,這種不可駕馭、不可抗拒的力量,不僅在自然界中存在,在人類社會中也存在。在人類早期,知道太陽給人類帶來光明,但不了解黑暗形成的原因,所以把光明和黑暗都看作為不可駕馭、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自然界中,最不可駕馭、最不可抗拒、最強大的力量,是太陽。太陽最有規律、最完美,能夠給人帶來光明、帶來溫暖、帶來希望。而黑暗同樣也有巨大的力量。

在周邊環境和外部世界中,這種既表現出規律性、完美性,又不可抗拒的力量,就形成了人類的神的觀念。動物不能形成神的觀念,只有人類能夠形成神的觀念,並在人類社會中產生宗教。

人的行為有衝動行為和理性行為,衝動行為就是面對外部力量、不顧一切的而作出反應的行為,這是來源於人性中所包含的「動物性」而產生的行為。世界各大宗教都教導人要自制、要控制自己的衝動。「宗教是促進人性完美的力量。」【注1】宗教通過提升人性中對「完美」、「正義」、「真理」的追求這些「神性」,來抑制人性中所包含的「動物性」。

宗教的起源與人類起源一樣古老。宗教與神不可分離,神是完美和不可駕馭、不可抗拒的力量的象徵。自然界中存在許多完美的事物,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呈現橢圓形、螺旋蘆薈呈現的螺旋形、蘋果核心呈現的五角形都是完美的現象,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畫像【圖1】、各種Fractal(分形圖)【圖2】是完美的藝術作品。在人類社會中,也存在許多不完美的事物,然而,文學藝術——詩歌、繪畫、雕塑、作曲、歌唱、舞蹈、建築設計都可以達到完美程度,工業製造品,也可以盡善盡美。要製造出完美的作品、產品,創作者、設計者、製造者就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動物也有理性,也能製造工具,所以,人類與動物的區別,並不是有沒有理性、能不能製造工具。人類面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認識了神。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人類起源於認識神。

【圖1】地球公轉軌道、蘋果核心中的五角星和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畫像都具有完美的形態

【圖2】可以用數學公式計算出分形的每一點的平面位置,現在可以用電腦制出數以百萬計的分形圖,上面是其中三幅。

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神的觀念在人類社會中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是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一種看不見的、人類不可抗拒的、主宰一切的、無形的力量。科學家把這種力量,稱之為規律,但科學家無法解釋為什麼有這種力量,為什麼這種力量是這種形態?

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Nicholas Copemicus1473-1543)把神與完美相連,他在1543年出版的《天體運行論》引言中說:天空具有超越一切的完美性,大多數哲學家把它稱為可以看得見的神。【注2】牛頓牛頓在《原理》一書中寫著:「如同生來是瞎眼的人不了解光,我們無法明白神的智慧與全能。神的形像沒有人看到、聽到、接觸到,更不是世上必朽壞的假神所能代表,-------我們只能在他所創造的萬物中了解他,他仍在掌權,我們都在他的掌管下。而假神沒有掌管的權柄,沒有永遠的看顧,沒有創世的起初,不過是虛無、有限,與大自然一樣。-------因著神的掌權,我們稱他是主(Lord)。我們是他的僕人,不過是有限與不完全。」在牛頓看來,宇宙的運動存在一個第一推動力,這個第一推動力是一切宇宙運動的最初起點,而這個起點本身就是上帝,即一個「不動的推動者」,這種理論認為宇宙中所見的運動、原因、偶然性、秩序等事實足以證明上帝的存在。「第一推動者」(The First Mover)由亞里士多德提出,在其本體論學說中的概念相當於善、理性或神。他認為運動與原因不可能無限倒退,因而在有限的運動與原因之上有一個「不動的推動者」和「第一因」,是萬物存在和運動的根源,是萬物趨附的中心,是宇宙間一切秩序、美和生命的本源,即終極因。它不受任何其他的事物所推動,只因自我而自動。

愛因斯坦說:「我不是一個無神論者。」「我相信斯賓諾莎的上帝,即在一切存在物的和諧中顯示出自己來的上帝,但不相信那個把他自己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關聯起來的上帝。」雅默(Jammer)在《愛因斯坦和宗教》一書中說:「愛因斯坦的『宗教』,如他時常說明的那樣,是一種對宇宙的敬畏和驚奇以及面對自然的和諧時的虔誠謙恭,而不是相信能控制個人命運的人格化上帝。他說他的這種『信仰』像是『宇宙宗教』(cosmic religion)。它與一切有神論宗教學說不相容,因為它否認一個人格化的、能夠懲罰惡人和獎賞善人的上帝。」【注3】愛因斯坦的上帝觀,與他深沉的宗教感情是分不開的,與他對科學的看法是一致的。愛因斯坦說:「我們認識到有某種東西是我們無法洞察到的,只能以某種最原始的形式才能把握那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正是這種認識和情感構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只有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是一個具有深沉的宗教感情的人。我無法想像,有這樣一個造物主,他會對自己所造之物進行獎懲,並且具有我們自己所體驗到的那種意志。我無法也不願去想像一個人在肉體死後還能繼續活著。讓那些脆弱的靈魂,無論是出於恐懼還是可笑的唯我論,繼續懷有此類想法吧。對我而言,能夠察覺生命和意識的永恆奧秘,了解現實世界的神奇結構,並且能投入全身心的努力去領悟自然界中所展示出來的理性,哪怕只能得到其中極小的部分,便也心滿意足了。」【注4】

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溫伯格(Steven Weinberg,1933-2021)是電磁力和

弱相互作用力統一理論的提出者、《最初三分鐘》的作者。溫伯格是一位無神論者,是宗教神創論、宇宙智能設計論的反對者。他認為,天文學的進步已經證人類只是棲息在一顆微不足道的宇宙塵埃上,人類這種生命形式出現在宇宙的這個角落裡完全是出於一種偶然。在《最初三分鐘》一書的結尾處,溫伯格說:「宇宙越顯得可以理解,它就越顯得沒有意義。」

人類發現,這種不可駕馭、不可抗拒的力量,不僅在自然界中存在,在人類社會中也存在。在人類早期,知道太陽給人類帶來光明,但不了解黑暗形成的原因,所以把光明和黑暗都看作為不可駕馭、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自然界中,最不可駕馭、最不可抗拒、最強大的力量,是太陽。太陽最有規律、最完美,能夠給人帶來光明、帶來溫暖、帶來希望。而黑暗同樣也有巨大的力量。

在周邊環境和外部世界中,這種既表現出規律性、完美性,又不可抗拒的力量,就形成了人類的神的觀念。動物不能形成神的觀念,只有人類能夠形成神的觀念,並在人類社會中產生宗教。

人的行為有衝動行為和理性行為,衝動行為就是面對外部力量、不顧一切的而作出反應的行為,這是來源於人性中所包含的「動物性」而產生的行為。世界各大宗教都教導人要自制、要控制自己的衝動。「宗教是促進人性完美的力量。」,宗教通過提升人性中對「完美」、「正義」、「真理」的追求這些「神性」,來抑制人性中所包含的「動物性」。

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和人類有創造環境的能力,使得人類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這就是有神論和無神論。在古代,人類面對大自然和無邊無際的星空,相信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宇宙,這種力量,就是神。當這種信念與儀式結合,並組成人類團體時,就形成宗教。在沒有科學的時代,形形色色的宗教中不可避免充斥猜測、想像和迷信,古代的宗教組織,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以神的名義,在人間行使權力,懲罰無神論者。在不同的宗教派系之間,引起無窮的爭端和糾紛。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從古代到近代、現代,人類創造環境的能力是逐步發展的,這種發展,伴隨著科學的產生和技術的進步。牛頓在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提出物質世界的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掀起了人類史上偉大的科學革命,當牛頓的影響從大不列顛島傳播到歐洲大陸,引發了18世紀的一場無神論運動,也就是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在法國的傳播,導致了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這場大革命,橫掃西方世界,動搖了、摧毀了西方世界的專制制度。法國大革命最後以革命者的互相殘殺和拿破崙帝國的建立而告終。19世紀,科學革命後的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興起,歐洲的時代風尚大變,浪漫主義文學成了時髦,人們談幸福而不談民主,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1851年,法國總統路易·波拿巴為了終身當皇帝,發動政變、修改憲法,把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1870年,第二帝國滅亡,在英國、美國走向民主的大環境下,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開始,法國逐步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

1848年馬克思發表《共產黨宣言》時,共產主義在世界上只是在極少數人中的一種意識形態信仰。《共產黨宣言》就像一粒種子一樣,沒有在西歐美加成長,而在俄國、東歐、中國、朝鮮、越南、柬埔寨、古巴等國,發芽、成長,共產主義與專制主義相結合,成了20世紀的重要意識形態信仰。

元宇宙的世界觀

這是一種觀察世界的「世界觀」,幾千年來,這種「世界觀」就以神的面目存在於人類心中,Meta向21世紀的全人類宣告:人類的全部神學和科學的歷史就是Meta世界觀的原始記錄。「旅行者1號」的地球照片,使地球居民深思,有人認為,人類的一切微不足道,存在純屬偶然,人生全無意義。有人認為,生活在微塵上的人類,與其相互傾軋,戰爭殘殺,不如善待彼此,共建家園。在21世紀將進入航天時代的今天,把「世界觀」問題,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提上了日程。

任何事物的意義都是由人的情感決定的。

情緒(emotion),對人來說,是一種不同於「認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feelings)。「情感」是一種感覺、感受,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感覺,即視覺、聽覺、觸覺等,是對情緒過程的感覺。對有腦的自主行為體來說,情緒產生往往先於性作出的決定——理智。如果理智對任何情緒不加抑制,情緒就會自然地以「行為」、「不行為」、「停止原有行為」等方式得到表達。情緒是一個自主行為體未經腦作出決定情況下為自我保護作出的即時反應。

純由情緒產生的行為是沒有目的,由理智產生的行為則是有目的,即使為了身心舒暢理智地使原來的情緒持續下去,也是一種目的。「目的」使行為的結果來推動行為的發生。

願望、目標來自內心,這就是神給你指引的方向和道路。理性無法為你找到方向、目標,但能夠讓你沿著這條道路做得更好、前進得更快。愛給你希望、溫暖和力量。

從21世紀到30世紀的1000年,是人類歷史的第3千紀,這是全球化的千紀,更是大航天的千紀。2021年聖誕節,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從法屬蓋亞那的歐洲太空總署庫魯基地,由亞利安5號火箭發射升空。這是歐洲空間局,加拿大太空局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共同計劃。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發射,將大大擴展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美國航空航天局羅伯特·賈斯特羅(Robart Jastrow)曾說:科學家業已攀沿無知之山,他即將征服最高峰;當他翻越最後一塊山石,卻遇見一群已經在那裡坐候數世紀的神學家。(He has scaled the mountains of ignorance; he is about to conquer the highest peak; as he pulls himself over the final rock, he is greeted by a band of theologians who have been sitting there for centuries.)神學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科學與神學相比,近現代科學的歷史還沒有1000年。科學的發展使舊神學暴露出許多缺陷和迷信。人類元歷史的第一個事實是,人類起源於認識神,神學從根本來說,是人類認識神的成果。2021年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發射,也將進一步證明神和科學對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性。科學是人類最高的理性,神學是人類最高的情感。

科學和神學並駕齊驅,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的進步。

真善美和大愛的精神

從人認識神之後,當一個人向另一個人傳播神的觀念的時候,宗教和神學就開始萌發和成長起來。人們談及神學,廣義的神學是指比較系統的、關於神的本質以及神與神創造的一切相互關係的知識。狹義的神學是有關宗教信仰學術性的研究及系統的解釋。佛不是神,佛教是無神論宗教。基督教有基督教神學,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有各自的神學。

科學與神學不同,科學是關於現實世界中一個一個領域、一個一個部門形成的局部性的知識,一種知識是否成為科學,需要在現實世界中得到證實。科學的發展,從伽利略時代(1564-1642)到今天,只有5百年歷史。宗教神學的歷史與人類史一樣古老和漫長。在科學產生前,舊宗教、舊神學中充斥猜測、幻想和迷信,但宗教神學始終存在的一個根源,就是認識到了在宇宙中有一種人類不可改變、不可抗拒、不可動搖、不可戰勝的力量。牛頓和愛因斯坦一生從事科學研究,在晚年,他們確信,科學探索、揭示、發現宇宙中不可改變的事物的規範和規律性,而這些規範和規律性的以特定形式、方式存在,其根源就是在現實的物質世界和人類的觀念世界外,還存在著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當馬克·扎克伯格把「元宇宙」從狹小的洞穴中釋放出來後,人們才慢慢知道,本來意義上的「元宇宙」,就是物質世界的宇宙以及所有現象、所有形態、所有規範、所有規律的總根源。物質世界的宇宙的一切,只是「元宇宙」在具體環境中,與偶然情景的結合,人類的全部歷史,也只是「元歷史」與偶然情景的結合。

任何事物的意義都是由人的精神決定的。人的精神包括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理性和情感在人的行為中起著不同作用,理性計算的利益決定人的行為,情感和希望的信念決定行為的方向和軌道。

情緒(emotion),對人來說,是一種不同於理性和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feelings)。情感是一種感覺、感受,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感覺,即視覺、聽覺、觸覺等,是對情緒過程的感覺。對有腦的自主行為體來說,情緒產生往往先於理性作出的決定——理智。如果理智對任何情緒不加抑制,情緒就會自然地以「行為」、「不行為」、「停止原有行為」等方式得到表達。情緒是一個自主行為體未經腦作出決定情況下為自我保護作出的即時反應。

純由情緒產生的行為是沒有目的,由理智產生的行為則是有目的,即使為了身心舒暢理智地使原來的情緒持續下去,也是一種目的。「目的」使行為的結果來推動行為的發生。

不可改變謂之『命』,不可控制謂之『運』。對每一個人來說,每一個人有不同的「不可改變的事物」,不要去改變它,要樂意接受它。對自己「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事物」,要改變它、控制它,讓它按照你自己的願望或目標去改變、去控制它。願望、目標來自內心,這就是神給你指引的方向和道路。【注5】理性無法為你找到方向、目標,但能夠讓你沿著這條道路做得更好、前進得更快。愛給你希望、溫暖和力量。

21世紀全球政治、全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元宇宙的世界觀息息相關,認識Meta,認識現實世界外存在的另一個世界——「超驗世界」或「Meta世界」,是我們人類創造發明、社會進步、全球和平的重要保障。21世紀是信息革命和元宇宙世紀。

Meta世界是永恆不變的世界,在Meta世界中,時間是永恆不變的完美程序,空間是不可窮盡的完美結構,這些存在,表現了一種永恆、完美、不可撼動、主宰一切的精神,Meta世界沒有時間,沒有物質、沒有能量、沒有現象。Meta世界中的存在,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是神的大愛精神。為了認識Meta,需要我們從元宇宙時間、空間的微觀、宏觀、宇觀多種不同尺度,分析、研究各種不同尺度世界的物體運動和行為規律。這就是Meta變尺度的時空觀。為此,需要讓觀察者、研究者與觀察、研究對象置於同一時間、空間數量級來進行觀察、進行研究。當研究細胞時,可以把細胞放大成為一個大城市,當研究銀河系時,可以把銀河系縮小到一個足球場。現在,列舉7個領域:

推進21世紀科學的綜合,用數學、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的新的成果,用跨學科的方式認識「元宇宙」;

②以「元宇宙」的眼光,提出宇宙空間結構的數學模型,分析、研究宇宙、星球、星系和各種大尺度結構形成的數學原理;

【圖3】宇宙的大尺度結構(左)用數學公式製作的圖案(右)

③以「元宇宙」的眼光,分析、研究生命起源、物種多樣性與高分子、細胞空間結構、基因的關係;分析、研究各種病毒的結構和功能,用病毒文庫技術對病毒進行分類;分析、研究自然界中植物花朵形狀的數學原理;分析、研究動物形態變化與動物個體環境的關係。以「元宇宙」的眼光,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創造音樂、舞蹈、繪畫、人所需要的各種用品、設備、機器、機器人、建築物,創造儘可能完美的人造環境。懷有對Meta世界存在的信念,是人類一切創造發明的根源。

④以「元歷史」的眼光,分析、研究人類史每一世紀的主導精神,認識創造歷史與偶然性的關係。分析、研究未來太平洋世紀、大航天世紀、全球化世紀的大尺度歷史進程。創造一個讓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想法做事、有美好周邊環境、有美好人際關係、美好的生活條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這就要求建立一整套規範來保障每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造就自己的美好家園、美好人際關係、美好社區、美好環境。

⑤以「元宇宙」的眼光,分析、研究全球經濟和全球金融,分析、研究創造全球無國界貨幣和全球總帳本的途徑;

⑥政治學是研究政治行為和人類社會非政治化的科學,政治是通過對話、協

商、妥協而避免戰爭和衝突的藝術。一個國家問題愈多、愈嚴重,這個國家關心政治的人就愈多。愈多的人不關心政治的國家就是愈好的國家。傑出的政治家是充滿大愛精神、尋求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和非政治化道路的人。國家富強的四大要素是:第一,人的思想、言論、信仰自由,第二,人權和私人財產權的法律保障,第三,對無助者的社會關懷,第四,國家強大的軍力。在這四大要素具備的大環境下,將會有愈來愈多的人遠離政治,可以按他的目標實現他的理想、可以產生越來越多的發明家、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

⑦經歷了20世紀的人,知道20世紀是共產主義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的世紀,

會看到21世紀將是一個不重滔20世紀復澈、大趨勢和平的世紀。一個國家,不論以什麼名義挑起戰爭屠殺人民,這個國家的最高決策者就是人類公敵。讓我們樹立起「元宇宙」Meta的世界觀,以追求真善美和大愛的精神,建設全球和平、安寧、幸福、美好的家園。

【注1】虔誠的教徒在處理人際關係和社會事務上,是不會像動物一樣行為的。參閱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宗教的最佳面貌》,休斯頓·史密斯《人的宗教》導讀,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台北

【注2】What indeed is more beautiful than heaven, which of course contains all things of beauty? This is proclaimed by its very names[in Latin], caelum and mundus, the latter denoting purity and ornament, the former a carving. On account of heaven's transcendent perfection most philosophers have called it a visible god.Book One INTRODUCTION有什麼比天堂更美麗,當然天堂包含所有美麗的事物?這由它的名字[拉丁語]來表示,caelum和 mundus,後者表示純潔和裝飾,前者表示雕刻。由於天堂的超然完美,大多數哲學家稱它為可見的神。《宇宙簡史》,正文第1頁,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長沙

【注3】雅默Jammer:《愛因斯坦和宗教》Einstein and Religion,P149,轉引自卡拉普賴斯:《新愛因斯坦語錄》下,P197-P201,范岱年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

【注4】愛因斯坦:《我的世界觀》,方在慶譯,網路文章

【注5】人要有三種品質:寧靜的心、勇氣和智慧。基督教神學家萊因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Niebuhr,1892-1971)說:「對於一個人所不能改變的事物,應當有一顆『寧靜的心』去接受它;對於一個人能夠改變的事物,應當有『勇氣』去改變它;而一個人首先要有『智慧』,能區分什麼是能改變的,什麼是不能改變的。」

【致謝】《元宇宙的世界觀》上下兩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幾位學者、專家的幫助。2020年,作者與紐約羅慰年談他新出版的《上帝、信仰與政治秩序》一書時,本文「Meta世界」概念,作者在2008年出版的《普遍進化論》一書中稱為「規範世界」,現在按羅慰年意見改為「超驗世界」。作為一種世界觀,馬里蘭的李文澄說,可稱為「從外星俯視人類社會」,本文上篇用作為一節標題。本文許多宗教神學問題得到紐約陳鋼指導和幫助,與馬里蘭的程崗、加拿大的潘士弘、維吉尼亞的卓少如討論也深受啟發,形成很多新思想。「21世紀是信息革命和元宇宙世紀」,是2022年9月與保延昭先生(前美國Grumman航天航空公司國際部中國部主任)討論時形成的重要觀念,這次討論,才促成本文的寫作和完成。瑾此表示衷心感謝。(2022-10-9寫於Washington近郊)

2022-12 New York《當代中國評論》冬季號  博登書屋(Bouden House NewYork)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當代中國評論》冬季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17/1867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