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農村野外動物變得稀少,野雞數量卻越來越多,為啥呢?答案來了

有人說:在中國,除了老鼠,野生動物都是保護動物。這個說法從側面印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中國,野生動物的生存現狀堪憂。我們且不說已經剩下不足30頭的野生東北虎(中國境內)和已經野外滅絕的華南虎,就單看我們身邊,以前隨處可見的蜻蜓、漫山遍野的野兔慢慢淡出我們的視線就是最好的證據。不過,凡事都有例外,近些年許多農村地區的野雞越來越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野雞

野雞學名雉雞,是鳥綱雞形目雉科雉屬下鳥類,它們與我們常見的家雞屬同科不同屬的動物。有人說家雞是由野雞馴化而來的。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因為家雞是由雉科原雞屬下的原雞馴化而來的,而原雞與雉雞也是同科不同屬的鳥類。

雉雞原產亞洲,它們廣泛地分布於亞洲大陸上,從體型上看,雉雞要比家雞小,但是比家雞要長一些,原因是它有著長長的尾羽。根據分布地區的不同,雉雞一共分為31個亞種,其中在我國有分布的就多達19個亞種,幾乎每一個有雉雞的省份都有不同的亞種分布。

不同的雉雞亞種間羽毛的顏色也有一定的差異,不過從總體上看,所有的雉雞基本上都是有黑、白、褐、棕、綠等幾個顏色組成的,其中雄雞顏色比較艷麗,雌雞大都以通體褐色為主,比較的單調。

雉雞與家雞一樣都是雜食性鳥類,它們的食物根據季節不同而不同,除了昆蟲外,它們的食物主要是由農作物和野生植物成熟的時間而定的。每年的4-7月是雉雞的繁殖期,在這個時間段內,它們通常是成對出現的,而且在這個季節,我們經常能夠聽到雉雞清亮的叫聲,這其實是雄雞在吸引異性和警告同性不要靠近。到了秋天,它們有小群居的習性。這就是我們在秋天上山或者去到田野里時,為什麼能看到多隻雉雞的原因。

雉雞雖然也會飛,但是它們很少飛,一般都是快速的奔走,如果人靠得太近,它們則會飛起來,不過雉雞的飛行能力不強,只能飛出十幾米。

我們再來看一下以前的野雞為什麼減少?

記得以前在農村老家,一到了晚上在山上就能看到許多人拿著手電筒在圍捕野雞,即使到了冬天,野雞套也是漫山遍野的,如果你去溜達一趟,運氣好還能撿到一隻還在野雞套上掙扎的野雞。記得小時候,我親眼看到一個老人從山上下來手裡拎著七八隻野雞。

因此,多年前人為的捕殺是野雞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野雞喜歡在農田、田邊的草叢中築巢,每年的4-7月份,只要是找到野雞窩就大概率能夠發現野雞蛋,當然,這些野雞蛋也會被人帶走。而且相對來說,野雞窩非常的好找,只要是在一個草叢中看到多根野雞的羽毛,再看一下草叢中有一塊圓形的小空場,基本是就是野雞窩無疑了。

所以說,前些年野雞一直在減少與人為的捕殺和野雞蛋都不放過,有直接的關係。

近些年,許多地方的野雞為什麼多了?

野雞的繁殖能力和習性從未改變過,也就是說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它們的種群數量是不會發生大的改變的。所以,近些年野雞變多,一定是少了許多讓野雞減少的外力,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外力因素。

01人為

早在2000年以前,野雞在農村地區遭到了瘋狂的捕殺,但是從2000年以後,野雞正式被列入了國家保護野生動物之中,有了有效的監管機制以後,人們捕殺野雞的情況大幅度的減少。畢竟在以前的農村集市上,售賣野雞的隨處可見,但是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了。這就是人為獵殺因素的減少。人為獵殺減少以後,給了野雞繁衍的機會。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野雞越來越多了。

因此,法律的約束和人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提高是野雞越來越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02食物鏈

野雞雖然能跑能飛,但是它在自然界中依然處於食物鏈的相對底端。在野生環境下,野雞的天敵有很多,比如像鷹這樣的猛禽、黃鼠狼、狐狸、蛇類等等都是野雞的天敵。但是,在當下,鷹這種猛禽在大多數地區幾乎見不到了,而且即便是黃鼠狼的數量也越來越少,像狐狸這種野生動物更是少見了。其實這些動物的減少,與人為也有很大的關係,比如人對高大樹木的砍伐讓許多猛禽失去了棲息之地,一些老鼠藥和夾子的使用,讓黃鼠狼深受其害等等。

因此,天敵的減少,也是野雞數量增多的原因之一。

03野雞的改變

任何一個物種想要存活就必須不斷的演化,以適應環境的改變,野雞也不例外,之前,野雞們經常在農田附近出沒,導致了大量的野雞被捕殺,所以活著的野雞自然是向遠離人類居住地的地方遷徙的,這就是生物「趨利避害」的本能。

這一點去年我回老家時觀察過一段時間,在農田中幾乎見不到野雞的身影,但是去到我們村子附近的兩個山上,草叢中都隱藏著大量的野雞,因為我在山上發現了大量的野雞窩,並且在我走進一個草比較茂盛且比較高的地方時,一群野雞從裡面或奔走或飛走。顯然,它們有意的在向著遠離人類的地方遷徙。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心底的小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22/1869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