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千萬高校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求職怎麼「卷」?

陽了之後半夜也要爬起來投簡歷,碩士畢業了反而找不到像本科畢業時的工作,一個offer沒有隻能孤注一擲去準備考公……當千萬應屆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一場不受自己掌控、隨時慘遭淘汰的競爭開始了。

近期,澎湃新聞與多位高校應屆畢業生進行了交流,他們有的是名校碩士,有的是普通三本學生,通過他們過去半年的求職經歷可知,如今,一個看似普通的工作崗位,往往會吸引大量應屆畢業生參與競逐。一些學生不得不放下身段,退而求其次「向下選擇」。但求職過程仍像開盲盒,自己能掌控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少,有時投了簡歷就石沉大海,沒有音訊。一位211高校的碩士畢業生表示,本科時,他曾工作過,但等碩士畢業後,卻發現找不到本科畢業時的工作。在一次次的求職失敗中,焦慮隨之而來,甚至會陷入自我懷疑,「我真的這麼差嗎?」

另一方面,求職沒有退路,只能屢敗屢戰。雖備受打擊,眾多應屆畢業生們仍積極準備著,並保持樂觀。他們多數做幾手準備,一邊奔波各個求職現場,參與筆試、面試等,求職不順時也會「退而求其次」;一邊積極備考,準備考公考編,謀個穩定和體面。他們也會一遍遍復盤自己的求職經歷,並與人交流,以求下次更好的發揮。一位受訪的三本應屆畢業生投了約40多個崗位,面試收到了12個,最後獲得6個offer。她說,求職時,她很關注企業的需求,「要適應社會的規則,而不是讓企業來適應求職者。」求職數月,一個offer都沒有,一位碩士畢業生表示,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求職方向,「工作,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公開報導顯示,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2022年秋季學期以來,教育部依託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台,面向2023屆高校畢業生組織44場線上專場招聘活動,累計參會單位超過11萬家,提供崗位信息超過265.8萬條。春季學期開學後,教育部將組織「民企高校攜手促就業招聘活動」「專精特新企業招聘活動」「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校畢業生網絡徵才會」等系列線上專場招聘活動,持續為供需對接搭建平台,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

講述人:李彥清,雙非碩士

「半夜也會爬起來投簡歷」

我本科畢業於三本獨立學院,碩士畢業於雙非一本財經院校。讀的是文科,求職方向是央企、國企等黨建、行政方面的崗位。我們學院往年有不少師兄師姐去到這類單位,待遇還不錯,再加上這幾年疫情,導致我對於工作的穩定性特別看重。2022年,一個師姐進了在上海的一家央企,包住且能解決戶口,稅前工作有15-17萬左右;還有個師兄,進了杭州國企職能崗,月薪輕鬆過萬。那時我覺得,工作應該還是蠻好找的,他們可以,我又有什麼找不到的理由呢?

去年秋招前期,我瀏覽各種招聘公眾號、招聘軟體等,也加了一些求職群。線上的信息渠道非常混雜,有很多崗位描述與工作內容不相符的情況。比如我應聘一個二線城市做酒的國企,說是管培生,完成了線上測評、一輪面試,到崗前實踐時才和我說招的其實就是銷售。面試時會直接問女生,「可以不可以接受大晚上陪客戶喝酒?」我花費大量成本去準備,結果完全和預期不符合,但是即便如此我也不敢拒絕,我太需要一個offer來證明我自己是能找到工作的,哪怕這個工作我並不滿意。

2022年9月24日,我正式參與秋招,投的第一個崗位是我家鄉所在省會城市的廣電集團,結果一直沒有反饋。我在社交媒體上搜了一下,才發現985、211學歷的早就收到了筆試通知。這種情況幾乎是我秋招的常態:投的企業看要求也不高,基本上都是二三線城市的國企,結果都沒有音信,過段時間發現名校生都收到了反饋。我原以為那些985、211應屆生不太會來競爭這樣的崗位。這樣看,我在學歷上就被卡掉了,「有點高不成」。

我本科是民辦三本,本科畢業時我去一些教培機構做代課老師,教小朋友英語、作文、古箏等,也做過銷售。本科有個師弟,成績不算太優秀,2021年本科畢業考進學校所在地的省屬機關報,而我研究生畢業了再去投這個報紙,簡歷篩選標準已經變成了「最低211」。我現在碩士畢業,希望我的工作性質偏向於專業方面,不想做一些太基礎的工作,擔心自己被淘汰掉,這算是低不就。

疫情對找工作也有影響。以前,不少企業會來學校招聘,當場篩選簡歷,並筆試、面試,節奏很快,也很透明,而現在一切都像進入到「黑箱」,不知道自己在哪一步被掛掉,人的心態也在這種情形下容易崩潰,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能做什麼。「陽」過後,我有點失眠,有時候想到自己還顆粒無收,會半夜爬進來投簡歷。我只能多投簡歷,避開南京、杭州等熱門城市,同時考慮下公務員的可能性。我知道公務員很難考,但想給自己多一個考試機會。

2023年2月,我收到某零售業大型國企管培生offer,算是一個保障。目前,我正在準備多家媒體的筆試。

講述人:王鵬,211碩士

「工作,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我本科在一所理工類雙一流高校學新聞,研究生來的中傳,我一直覺得中傳的學歷去專業媒體做新聞,應該不是一件難事。最開始,我只投了網際網路的新媒體策劃、營運以及傳統媒體的採編崗位。身邊人都在考慮進國企、央企或者考公,我沒有想過要變換求職方向。

去年10月開始,我開始投簡歷,要麼石沉大海,要麼簡歷直接被網際網路大廠刷掉。身邊一些朋友的工作陸續有了著落,我才意識到我太封閉了,找工作還是得和不同的人交流,所以我建了一個我們專業的秋招互助群,群友迅速增加,從我們專業的到我們學校的,後來像人大、復旦、廈大等高校的「戰友」也加了進來,信息慢慢多了起來。有時候一個很普通的省屬媒體招聘,會發現群里人大的、復旦的人說收到筆試面試了,我才意識到競爭激烈到什麼程度。哪怕是普通的二三線城市的媒體崗位,求職者也是名校碩士扎堆。我沒有收到反饋,好像也很正常。

三大央媒,是我想沖一衝的目標。學歷上,我來中傳讀研;實習經驗上,我也做了很多的努力,省級以上的媒體實習經歷有4段,也在央媒實習過,但是在正式求職中,有兩個央媒的筆試都沒收到。一開始,我安慰自己這些單位要求高,但看到一些學歷、實習情況和自己相似的朋友收到了筆試,心態還是有點失衡,「死得不明不白」,完全沒有線索去反省自己的不足,只能懷疑自己,「我真的這麼差嗎?」

因疫情、經濟下行等因素,我們明顯感覺到招聘崗位更少了,求職的競爭更激烈了。媒體行業也不景氣,很多傳統媒體從秋招變成冬招、春招,甚至「不招」,在有限的崗位中,我確實能力不是最突出的那個。受疫情影響,很多筆試、面試線上進行,比較節省成本,我們能投遞的也比較多,能夠儘可能多地參與。對於社恐人士來說,線上面試也更友好。

本科畢業時,我工作了一段時間,是一份和媒體相關的體面工作,但是我還是辭職去考研了,考了兩年才考上了。如今,我碩士畢業,可能還找不到那樣的「體面」工作,但我不後悔,學歷的提升讓我面對我想要的、喜歡的工作更有底氣,也有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現在沒有offer也沒關係,也許到了六七月回頭來看,現在的焦慮都不算什麼。我還是堅持,「工作,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求職前,我把媒體分了幾檔,我給自己的定位是爭取第一檔,保持在第二檔,經歷了秋招後,我覺得退而求其次也可以接受,只要做的依然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行。

講述人:林小艾,三本畢業生

「我來適應規則,不是讓企業來適應我」

我一開始就知道我這個學歷,找工作就不要指望什麼世界500強了,而且我學的也不算專業能力很強的傳統工科,所以像一些小公司的技術類、工程類的崗位我也進不去。在這種學歷和專業都比較尷尬的情況下,我要找工作就沒辦法挑剔太多崗位內容。所以我投的都是像人力、銷售、營運、商務洽談這種比較吃綜合能力而不是專業能力的崗位。我是堅定的實踐派,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我要試了才知道。

在求職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人都對銷售崗有偏見,哪怕是我的同學,都很排斥銷售崗,知道我面試一些銷售崗位時說,「銷售崗不是小學初中就可以做嗎?」我就想大家都不願意去的工作,我可以撿漏,不管怎樣,有份工作養活自己,又有什麼好挑剔的呢。以前我也做過銷售的兼職,發現一些老銷售雖然學歷上不怎麼樣,但像說服別人的能力一點也不比高學歷的差,我意識到沒必要執著於「讀書才能賺大錢」。

去年10月,我才開始找工作,投了大概40多個崗位,面試收到了12個,目前收到了6個offer,包括央企、國企子公司2家、民企3家、外企1家。論崗位,不是什麼高精尖的崗位,這種小崗位可能心氣很高的人看不上,我就「撿漏」了,而且待遇還不錯。比如說,國企方面,我找到了醫藥代表的崗位,底薪大約有7千,還有各種補貼,業績考核另算。還有一家物業公司,開的也是「底薪6K+補貼」,對於我一個三本畢業的本科生而言,在非一線城市,這個薪資已經能符合我的預期了。

之所以能收到這些offer,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適應社會的規則,而不是讓企業來適應求職者的心態,在自己各方面條件都很一般的情況下,這種工資高、發展空間大、體面且社會地位高的工作又怎麼能輪得到我。求職時我就很關注企業的需求,企業想的可能就是你和崗位的匹配度,性價比是最重要的,學歷等硬性條件反而是次要的。一些面試中,我可能是學歷最低的,同台競技的不乏有985、211的研究生,表現的也非常優秀,但最後他們反而沒有被錄取,這是因為一些基礎性工作的崗位,也許並不需要那麼亮眼的學歷。

疫情給我的秋招也帶了一些影響。往年,校園秋招的規模比較大,行業也更豐富些,甚至能跑別的學校參加徵才會,但是今年來了很多「騙子公司」,就是完全無底薪拉人頭的性質,抓住很多應屆畢業生「病急亂投醫」的心態,來割韭菜。再是,線上面試讓人無法實地考察,對於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和企業文化不能實地了解,可能會導致誤判。

現在我已經簽了三方,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工作,薪資待遇也符合預期,是今年七月入職,同時也收到了一個很喜歡的外企的銷售管培的實習offer。我打算去外企試試,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勝任這樣高難度的工作,但是我想去試一試,如果我喜歡上這種充滿挑戰的生活,爭取到了留用機會,那我的人生會開始新的路。

講述人:葉今,專升本後考研,雙非碩士

「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我真的不知道」

我是專升本的,本科畢業那年是2021年,那時我在鄭州試著找工作,薪資預期也就四五千,結果找不到什麼像樣的工作。當時我專升本畢業的同學,雖然都是本科,但大多數還是去做了服務員,或者進了工廠。這樣的工作,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想到的辦法就是再往上走,我要考研。

專科三年,專升本兩年,再加上研究生兩年,導致我比普通應屆碩士大了一歲,屬於「超齡人員」。找工作時,我碰了一鼻子灰。

我很清楚,自己是雙非文科碩士,又是專科第一學歷,所以預期並不高,只希望在武漢這樣的二線城市,能有雙休、正常交五險一金、工資到手6000左右的工作。真正找工作時,發現就業市場很差,尤其是武漢這樣的城市,大學生多,很多公司甚至拿「一金」「雙休」當作福利去招人。一些國企明明寫明了地點是武漢,結果你細問待遇,給招碩士的待遇才一年總包稅前七八萬,同時還要調劑到各種縣級市的分公司。就這樣的崗位,也有很多的名校生去競爭,我收到的幾個面試中,很多競爭者都是本碩211的,我一聽他們自我介紹學校和各種實習經歷,就覺得我肯定沒戲了,恨不得當場放棄,後悔也困惑:到底為什麼我會和這些不在一個水平層次上的人競爭同一個崗位?

我出生農村家庭,姐姐高中輟學後就進廠打工,每個月能賺個6000左右。最近,姐姐成為了我的榜樣,我爸幾乎每天都會對我說,「你怎麼還不快點掙錢?」「你都已經讀到碩士了,怎麼還沒給家裡掙錢,你姐姐沒讀書都能掙這麼多了。」比起討論工作能實現什麼人生價值,「快點變現」似乎才是我當下找工作的唯一訴求。

在找工作和準備考公考編的那段時間裡,失眠成了常事,精神內耗也非常嚴重,總在質疑自己選擇讀碩士還是雙非文科碩士的意義。2019年我大專畢業時,一些專科同學花萬把塊錢培訓了編程,後來都進大廠做前端了,現在月收入也穩定地在2萬以上了,而我作為為數不多從大專到碩士的人,卻仍然找不到月薪6000元的工作。

疫情對我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招聘流程都轉為線上了,降低了我的求職成本。由於一直在家備考,我沒機會出去兼職,手頭也沒有存款,只能問家裡要錢,每次都會被父母訓斥「年紀這麼大了怎麼還賺不到錢」。線下求職恢復,企業競爭者那麼多,如果沒有結果,對我來說會有經濟方面的壓力。

去年9月至12月,我努力過,找人改簡歷,每天兢兢業業地查了不少面試攻略,但還是顆粒無收。有一次,我考老家的一家國企,由於我對考試環境的安靜程度要求比較高,考場外有小攤販叫賣聲,我就讓我媽去「站崗」,看誰叫賣聲大就把誰的喇叭給關了。

我的室友、同學的就業情況也和我差不多,一問最近在幹嘛,基本上都選擇悶頭考公。我本身就是兩手準備,到了去年12月工作還是沒有眉目,就決定孤注一擲,「考公了」。考公只看學歷層次,不看學校層次,也許這樣更平等的競爭賽道會讓我心理上的自卑感少一點。考公每天都能投入一些,在家備考也不必到處奔波,成本也低,相信付出了就總有回報。如果沒考上,我大概率還是要找一份工作,再考慮邊工作邊考公,我父母是不可能允許我在家呆著備考的。至於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我真的不知道。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人物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澎湃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27/187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