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2年12月9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的阿拉伯-中國峰會上講話。
中共兩會本周末將登場,當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準備開始他作為國家主席的第三個任期時,正面臨一個新挑戰:國內有更多的質疑聲。
2022年11月底,中共極端「清零」政策導致全國爆發大規模的反封控抗議活動。抗議者甚至罕見喊出共產黨下台和習近平下台的口號,震驚全球。12月初,中共在沒有事先為解封做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結束疫情防控政策,導致全國爆發疫情海嘯,隨即出現藥物短缺,醫院擠爆,火葬場不堪重負的現象。中共官員上個月第二次宣布抗疫取得「決定性勝利」,受到民眾嘲諷,這些事件對習近平的長期政治後果仍尚不得知。
彭博社說,習近平的信譽損失在金融和貿易中心上海尤其明顯。該市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彭博社最近幾周對那裡的十多個人的採訪顯示,人們對習近平和他的新得力助手李強領導下的未來非常缺乏信任。
李強在去年二十大上晉升政治局常委,並成為中共的二號人物。中共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從2023年3月5日起在北京召開。會議將正式任命新的政府官員,包括總理、副總理和其它經濟和金融領導職位。預計,李強將正式接替李克強的總理職位。
晉升前,李強作為上海市委書記,在去年上海疫情期間實施封城2個月,引發民眾抗議和不滿。
43歲的上海居民Lillian告訴彭博社:「如果有人傷害了你,那麼就需要很長時間來重建信任。」
像Lillian這樣的居民仍未從去年的封鎖創傷中走出來。當時許多居民甚至連最基本的食物都難以維持。她回憶起2022年的憤怒、失望和恐懼。Lillian說,她懷疑自己能夠再次信任黨。
許多外國人乾脆離開中國。在上海的歐盟商會最近的一份立場文件引用了一些估計數值。在2022年封鎖後,上海25%的德國居民離開了,而法國和義大利公民的人數各下降了20%。
中國歐盟商會上海分會主席許倍帝(Bettina Schoen-Behanzin)於2月初在該市告訴記者:「以前它(上海)是一個超級有吸引力的地方,現在實際上沒有人願意回去,因為人們覺得不確定將會發生什麼。」
29歲的廣告業高管李女士告訴彭博社,希望看到政府向小企業提供更多資金以振興經濟,就像美國在大流行病之後所做的那樣。她表示,自己有些失去信心,不認為習近平或任何下屬會有所作為。
圖為2022年11月27日,在上海的抗議活動中,警察和警衛逮捕了一名男子。上海民眾在前一天的抗議活動上,高喊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HECTOR RETAMAL/ AFP)
中國廣泛區域存在不滿情緒
儘管在中國,量化民眾不滿情緒的程度並非容易,但近幾個月來,公民在反擊政府方面變得更加大膽。除了反封控外,民眾還對煙花禁令、停滯的房地產項目和減少退休人士的醫療福利等問題進行了抗議。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自由之家去年開始為「中國異議監測」收集數據。這是自由之家追蹤中國異議頻率和多樣性的資料庫及研究工具。「中國異議監測」記錄了2022年最後三個月全國幾乎所有角落的抗議活動。團體抗議在四川、廣東和山東,進一步朝向北京的地區最為普遍,顯示出廣泛區域都存在不滿情緒。
社會不安的背後是對習近平履行社會契約能力的更多質疑,而社會契約是中共執政合法性的基礎,即人民放棄政治權力,以換取能在安全和經濟上獲益。
彭博社報導,位於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院長丁遠(Ding Yuan)在談到中國的社會契約時說:「如果你建立了一個因果關係,那麼你就必須繼續兌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中共)無法擺脫這一點。」
他說,更重要的是,政府對結構性經濟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如人口老齡化,需要加強社會安全體系,以及地方政府過度依賴賣地來籌集現金以提供基本服務。
「這些問題將破壞經濟,最終使人民也不那麼高興。」丁說。
中共「清零」政策重創中國經濟,年輕人失業率高漲。即使防疫政策放開後,民眾也不願消費,阻礙了經濟復甦。
《紐約時報》報導,南京一家燈飾店的經理應永祥(音)仍在等待客人的回歸。「疫情放開後,生意沒什麼變化,」他說。
歐亞集團高級中國分析師尼爾·托馬斯(Neil Thomas)對《華盛頓郵報》說,經濟問題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威脅到習近平的權力。
「如果中國經濟停滯在低增長水平,並且明顯低於其潛力——尤其是在趕不上美國和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方面——可以想像,這可能會導致黨內一些領導人開始質疑習近平的智慧和政策方針,並向他施加壓力,要求他採取不同的政策。」托馬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