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日本「諾貝爾獎人才」減少,到底發生了什麼?

日本在未來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尖端研究人才在減少。日本在世界上受關注論文數量比峰值減少近2成,按國家排名排在第12名,比2000年代前半期的第4名下降。能拿出出色成果的研究人員也比2014年減半,與突飛猛進的中國的差距在拉大。日本越來越難以產生創新,當務之急是調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和人才培養。

東京大學的相田卓三卓越教授充滿危機感地說:「日本已開始被尖端科學研究的國際網所忽視。在美國科學雜誌《科學》的論文評審委員中,來自日本研究機構的只有相田卓三卓越教授一人,比2010年代的5~6人持續減少,低於中國和韓國。

在化學及材料等日本擅長的領域,日本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小。據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介紹,在材料科學領域著名的國際會議「MRS」上,1996年特邀演講者中日本研究人員占1成,而2019年減少到近4%。

英國調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的數據表明,在物理及化學等21個領域,過去10年曾多次執筆被其他研究人員引用次數排在前1%的論文的研究人員(高被引學者、HCR),日本在2022年為54人,比2014年減半。在主要國家中大幅減少的只有日本,與中國增至4倍、澳大利亞增至3倍、韓國增至2倍形成對比。

在論文數量方面,日本的地位也在下降。被引用次數排在前10%的高關注度論文數量,日本在1980年代前半期~1990年代初僅次於美國和英國,排在世界第三。1990年代被德國超越,2006年被中國超越,2019年下降到第12名。高關注度論文數量約為3800個,比峰值減少了近2成。

一般而言,從取得研究成果到獲得諾貝爾獎需要20~25年。日本進入21世紀,有19人獲獎,僅次於美國,但大部分在1980~1990年代的業績受到好評。2010年代以後,日本的研究成果低迷,2030年代以後獲獎可能會大幅減少。

日本為什麼難出優秀研究成果了呢?日本鈴鹿醫療科學大學校長豐田長康分析指出,在政府支出的大學研究資金增加的國家,「高被引學者」(HCR)也趨於增加。日本2004年國立大學法人化,日本政府撥給大學的營運經費每年減少1%,並且增加大學的裁量,促進競爭,但研究能力下降。

年輕研究人員的待遇和研究環境也惡化。在日本的大學正規教師中,25~39歲的占比在2019年度為22%,比1990年代的3成多減少。由於穩定崗位少,出於對未來的擔憂,研究人員對升入博士課程敬而遠之。日本有望成為研究人員的博士學位取得者2019年度為1萬5100人,被人口不到日本一半的韓國(1萬5300人)超越。各國都在培育博士學位取得者,美國和中國也用大約20年提高到了原來2倍以上。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的副教授五十嵐啟指出:「與美國等國家相比,日本年輕研究人員能獨立研究的崗位和預算明顯少」。

博士人才的充分利用也是課題。在美國等國家,企業和政府將博士人才視作擁有高度專業性的人才,招聘待遇比大學畢業生等優厚,取得博士號學位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日本的博士人才待遇低,與大學畢業生相比,非正規就業的人占比很高。

日本政府為了挽回局面,創設了10萬億日元的「大學基金」。使用每年3000億日元的營運收益,支援選抜出的幾個學校,還強化年輕人支持和國際合作。負責營運基金的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的理事長橋本和仁表示「這是重振日本研究能力的最後機會」。尖端研究將左右國力,需要儘快提高尖端研究水平。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小編聊科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09/187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