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開封缺米,范仲淹一眼就看出了漕運的貪腐貓膩

作者:

北京故宮南薰殿珍藏的范仲淹

北宋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發現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開封缺米,京畿軍隊沒吃的了。

這件事神奇到什麼程度呢?當年還不是皇帝的宋太宗反對哥哥宋太祖從開封遷都洛陽的最大的一個理由,就是開封的漕運非常發達,從四面八方的河道運送來的糧食,足夠支撐京城數量龐大的禁軍。

但是現在,開封居然缺米了,仁宗一問,原來是最大的產糧區長江流域的米運不過來。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長江流域米是這麼運到開封來的:

各個路的轉運使將供給開封的糧食徵集起來,然後通過當地密如蛛網的天然水道和人工河道送到中轉站去。長江以南的過江送到真州(今江蘇儀征),長江以北的送到楚州(今江蘇淮安)、泗州(今安徽泗縣),然後再交給開封派過來的發運使。

完成了送糧任務之後,這些各州的船隻又裝滿鹽返回,隨後就將送糧隊伍遣返回家,各自忙各自的事情,等第二年糧食成熟的時候再。

運河水淺,不能行走吃水深的尖底船,所以發運使就用平底大船裝載著這些糧食順著風平浪靜的運河北上去開封,免得平底船在渡過長江的時候經不起江風大浪,有翻覆的危險。

雖然轉運使每年只送一次糧食到中轉站,但是發運使每年要往開封送四次,到了冬天運河結冰之後,運糧計程車兵就放假回營,到春天冰融之後再回來運糧,這個放假謂之「放凍」。正因為有這樣的假期福利,所以運糧計程車兵很少逃亡,隊伍相當穩定。

按道理說,在這樣的一套完善體系下,只要長江流域不嚴重歉收,開封是不會缺糧的。

迷惑不解的宋仁宗把問題拋給了大臣,地方工作經驗豐富、又是一個經濟學天才的參知政事范仲淹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貓膩:漕運肯定出現了貪腐了。

於是,胸有成竹的范仲淹推薦了自己的一個手下,三門發運判官許元去調查這件事。

許元是安徽宣城人,常年在黃河邊工作,對漕運比較熟悉,工作能力強,同樣是個經濟好手。

很快,升任江淮制置發運判官的許元就發現了裡面的大問題。

本來負責征糧的轉運使和負責運糧的發運使是各司其職互相監督的,但是因為發運使經常可以往來京城,跟朝中大員的關係越來越好,權勢就越來越重。

不管是征糧還是運糧,都是一筆肥差,發運使的權力大了以後,漸漸就把各路的轉運使排除在外,不讓他們涉足征糧的事情,整個環節全部都改為了發運使負責。

大家都知道,一旦出現這樣的絕對權力,那貪腐是肯定免不了了。

隨後,從發運使的各級官員,到地方州縣的各級官吏,紛紛都參與到這場切蛋糕的貪腐狂歡之中。

底層的小吏征糧的時候百般刁難強索賄賂,中層官員層層剝削底層小吏,上層官員忙著兼併各地的轉運司勢力,導致各種文件漫天亂飛,出現問題誰都不知道該找誰解決,追究責任的時候所有人都能完美推脫,連運糧的船夫都學會了賄賂官員之後投機倒把,在各地賤買物資,回到京城來溢價賣出掙取差價。

這樣一來,運糧的船隻成了夾帶私貨的工具,負責當縴夫計程車兵失去了「放凍」假期,冬天運河結冰了也要破冰拉船,甚至有士兵一直到死都沒有假期回家的。而他們死了以後,發運使也不補充新人,轉而徵用廉價民夫來拉船,趁機吃這些死亡士兵的空餉。

所以這件事的結局就是,雖然運送糧食的漕運越來越繁忙了,但是送到開封的糧食越來越少,大批糧食積壓在真州、楚州、泗州。

許元發現這個情況之後,立刻就回京給宋仁宗和范仲淹做了詳細匯報,建議重新恢復各路轉運使的職權,讓他們緊急繞過發運使,增派船隻運糧到開封,今後繼續各司其職保證開封糧食的供應。

仁宗很開心,當即下令按照許元的建議執行,於是上千艘大船裝載著糧食直奔開封,解了燃眉之急,許元也順利升任發運副使。

但是這事沒搞多久就出事了,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失敗,他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六月被罷參知政事去了陝西,許元作為范仲淹的親信自然也受到牽連,失去了江淮制置發運副使的職務。

沒了范仲淹和許元的監督,發運使又重新開始回到轟轟烈烈的貪腐老路,京畿駐軍的糧食,只能繼續這樣拆東牆補西牆地艱難維持著,直到十四年之後的嘉佑三年(公元1058),仁宗實在是忍無可忍了,終於想起了許元的建議,下詔兩年之內釐清轉運司和發運司的職權,大力造船、清理帳目、補充士卒,這才讓漕運重新順暢起來。

而這時候,范仲淹已經去世六年,許元也已去世了兩年。

2023-03-15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讀宋史的趙大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0/187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