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從考630分被罵離家出走的男孩身上,我看到了為人父母的四重境界

養育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你的認知越高,層次越高,孩子自然會更優秀。

凌晨,一個14歲男孩坐在路邊哭泣。

邊境檢查站的管理警察詢問他原因時,他的回答讓人心疼不已。

原來,他在滿分700分的考試中考了630分,且全班排名第四,年級也是前20名。

可他的父母非但沒有表揚或者鼓勵他,反而指責他不夠努力,如果努力的話還會更好。

無比委屈的他和父母發生了激烈的爭吵,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他想不明白:

為什麼自己考了630分,回家還是會被罵。

說實話,看著這個14歲男孩委屈難過的樣子,我真的很想抱抱他。

記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曾講到: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質量有差別。

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質量有差別。

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每個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

但是如何真正地教育好孩子,讓孩子朝著自己的期望成長,考驗的卻是父母的智慧。

為人父母共分為四種境界,看看你在哪一層。

第一層:侮之

《原生家庭》裡曾指出:言語虐待型的父母極少甚至沒有讚美過自己的孩子。

在他們看來,無論孩子怎麼做都不能令他們滿意,他們需要通過不斷地打擊孩子來使孩子成長,還美名其曰「打擊教育」。

而事實上,父母的打擊、貶低和嘲笑不僅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傷害孩子。

一位心理醫生曾講過這麼一個案例:

正在上高三的女兒,總是不想去上學,也無法跟同學們相處。

媽媽帶她去看心理醫生,到了醫生那,她一句話也不說,一直低著頭。

媽媽又急又氣,像個兇惡的審判官一樣,喋喋不休地數落起她的不是:

「整天喪著一張臉;

膽子小得不如老鼠;

成績差得跟智障差不多;

真不知道我怎麼生了你這麼沒用的女兒……」

媽媽毫不留情地在醫生面前揭她的短,全然不顧她的面子和自尊。

面對媽媽連珠炮似的打擊和嘲諷,她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只能低著頭不斷地用袖子抹眼淚。

幾米曾經說過:「小孩子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每個孩子都迫切地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讚美和鼓勵,他們需要從父母的評價里認識自己。

如果父母給予他們的是刺骨的否定和打擊,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是不值得被愛的,漸漸變成一個自卑的孩子。

正如海藍博士所說:

「沒有人能在不斷被指責,被批評,被訓斥的情況下把事情做好。

孩子如此,成人也是如此。

人願意把事情做好,是因為感到了被理解,得到了鼓勵和支持。」

只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被愛的、是被尊重的,他才能有充足的能量朝著父母的期待成長。

第二層:畏之

我曾看到過很多揪心的新聞:

11歲女兒抄作業,被父親拉到車棚,吊起來一頓毒打;

一位媽媽因女兒未完成自己額外布置的「提升作業」,直接用正在炒菜的滾燙鐵鏟燙向女兒的手和臉;

靖江一位父親把不愛寫作業的兒子打得渾身青紫......

再看看寶網上熱賣的教鞭藤條,更是讓人心底發涼。

真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才子」嗎?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對音樂家父母,特別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在二胡上有所成就,所以他們一直奉行著殘酷的「棍棒教育」。

媽媽發現兒子一邊拉二胡,一邊偷偷看小說,拉起來就是一頓暴打。

久而久之,兒子越來越討厭拉二胡,甚至再也不想碰它。

女兒雖然沒有放棄拉二胡,卻對父母產生了深深的恨意,並與父母斷絕了來往。

事實證明:

棍棒教育能讓孩子變得聽話,卻無法讓孩子變得自覺和上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卻無法贏得孩子的親密與愛。

朋友小粒是一位很強勢的媽媽,她雖然從未對孩子動過手,但她總是喜歡用命令、威脅的語言恐嚇兒子:

「馬上把電視關掉!」

「寫不好,就別想出去玩!」

「你敢動一下,試試!」

「考不到100分,小心我打斷你的腿。」

兒子迫於壓力和害怕,表面上選擇乖乖聽話,內心卻很是抗拒。

有一次,閨蜜逼他加練一個小時鋼琴,他趁著閨蜜接電話的縫隙,把盛滿水的杯子狠狠地砸向鋼琴。

杯子摔得粉碎,鋼琴也因為進了水差點報廢。

教育家尹建莉老師說:

「面對一個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就是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以孩子樂意接受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進行引導。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看待,而不是當成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父母不顧孩子的特性和心理需求,單方面地強迫和壓制,並不能讓孩子真心地順從,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逼得孩子與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馳。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用父母權威,強迫孩子聽話,讓孩子怕你畏懼你。

而是像「春風化雨」一樣,理解孩子,溫暖孩子,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

第三層:親而譽之

曾有項研究調查數據顯示:

「一個經常處於負面評論的人,潛能僅能被開發20-30%;

如果能得到肯定,就能上升到50%;

如果得到來自家庭的肯定,那麼潛能則可以被開發70-80%。」

換而言之,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是孩子奮進的最強動力。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小的時候,經常因為「愛生病」、「說話晚」被別人嘲笑。

他因此變得越來越消極,性格也很自卑。

他的父親發現了他的狀態,就鼓勵他說:

「你不用相信那些人說的話。

你其實很優秀,只要你勇敢去突破,你的人生就有無限可能,所以不要讓眼前的困境束縛自己。」

父親的話像一道燦爛的陽光,照亮且溫暖了他灰暗的心。

上學的時候,他的成績一直不好,數學成績更是墊底。父親同樣沒有罵他,而是想盡辦法鼓勵他表揚他。

記得早期教育專家林怡曾經說過:

「與說教、批評、責罰等手段比較,不著痕跡的暗示有著更為神奇的力量,能更快速地改變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與說教、批評、責罰等手段比較,不著痕跡的暗示有著更為神奇的力量,能更快速地改變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果不其然,在父親的教育下,阿德勒不僅變得勇敢自信,數學成績也顯著提高,成了班裡數學成績最好的學生。

卡耐基說,喜歡被誇獎是人性的弱點。

利用人性的弱點教育孩子,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變得更好、更優秀,是父母的智慧,也是教育最高明的地方。

正如歌曲《you raise up》裡所唱的那樣:

你鼓舞了我,我能傲立群山之巔;

你鼓舞了我,我敢勇闖海豹之險。

我變得更強,只因藉助了您的肩;

你鼓舞了我,我超越了從前的自己。

第四層:不知有之

曾看過這麼一段引人深思的動畫:

一隻熊媽媽帶著小熊翻越雪山,小熊艱難地跟在熊媽媽的後面。

快要到達山頂時,因為雪太滑,小熊從雪山上滑落下去很遠。

熊媽媽擔心地站在山頂觀望,卻並沒有下去幫助小熊。

它就眼睜睜地看著小熊爬上來又滑下去,爬上來又滑下去,直到小熊獨立爬上山頂。

一位網友的評論特別貼切:

「『爹媽不能跟你一輩子,你必須學會靠自己』,這是熊媽媽給小熊上的重要一課。」

仔細想想,養育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把孩子保護的太好,不給孩子嘗試和鍛鍊的機會,孩子可能永遠學不會獨立,永遠無法強大。

只有學會放手,學著退到孩子身後,狠心地讓孩子去做自己害怕的事,孩子才能獲取一次次失敗的經驗,才能發掘自己的潛力,才有能力和信心去面對挑戰和未來人生的各種險境。

做一個為孩子遮風擋雨的父母很容易,但做一個心上插把刀、看著孩子受苦的父母非常不容易。

著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劉稱蓮老師就曾講過一段自己和女兒的經歷。

女兒5年級參加夏令營,要離開家20天。

剛開始,她和丈夫每天都給女兒打電話,想知道女兒過得好不好。

第三天的時候,女兒告訴他們打電話的人太多了,每天都要排隊,就不天天打電話了。

他們放心不下,又特意驅車兩小時去營地看望女兒。

營地沒有準許他們探望,他們擔心地哭了起來。

結果呢,20天夏令營結束,女兒不僅表現得非常出色,自理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那一刻,她終於明白:

養育孩子,就是一個不斷放手的過程。

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身邊,給足他們安全感和幸福感。

他們往前沖的時候,你要退到一邊,給他們機會,他們才能得到鍛鍊,才能獲得真正獨立的能力。

愛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

選擇放手,遠距離的守望,則是父母給孩子最深沉的愛。

網上曾有這樣一段話:

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一扇成長的門虛掩著。

每一扇門的背後,都有一個不可估量的宇宙。

每一扇門的開啟,都是一個無法預測的未來。

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溫柔地推開它。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靠蠻力,而是靠巧勁。

我們只有看到孩子的內心,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才能打開孩子的成長之門,讓孩子如願長大。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2/1880341.html